賽龍

“賽龍 ”是天等壯話意譯, 白話叫“豬楞甭”。而從選材和製作工藝看,國語應該叫“豬灌腸”。

食品簡介

“賽龍 ”,可不是賽龍舟,它是天等縣小吃中的一種。

在天等,“賽龍”很受歡迎。大街小巷都會看到這樣的簡易攤子:一個遮陽篷,底下支一口平底鍋,一面小桌圍兩張長條板凳,旁邊一筐“賽龍 ”,顧客你來我往。若是圩日,這樣的小攤幾乎是人滿為患!逛街的,趕圩的,條凳上坐下,花一兩塊錢就能得個囫圇飽,還可以捎幾節回家哄孩子。早前是用荷葉或棕葉裹了,草繩一紮,手裡提拎回去,小孩老遠就知道是什麼物什,歡呼雀躍而來。在外的遊子偶爾返鄉,也少不了叫上一兩碗;臨別家鄉時還忘不了提上幾掛,饋贈親友。
要說做“賽龍 ”,選材很重要。“賽龍 ”的主料是豬小腸和大米。小腸必須是取新鮮的、成色好的,且腸壁較薄的那節(因為“賽龍 ”講究的是皮薄嫩餡厚實);大米要用老米,這跟天等有名的現蒸米粉的取材雷同,道理也一個樣:新米太粘乎,不像老米那樣乾脆利落。

製作工藝

“賽龍 ”的製作工序稍費點工夫:頭天晚上老米泡水,趕早磨成漿。早先用石磨來磨,石磨米漿更香,現今圖省事,都改電機磨了。出漿後擱鹽、五香粉(或也可加豬血)攪拌好,漿里水的比例可要拿捏準了:水多了煮出來的餡松松垮垮,下刀不成形;反之則硬邦邦的。再趕早市買回新鮮的豬小腸,清洗乾淨後用線把腸的一頭綁緊,再把已調好料的米漿往裡灌,為了避免煮“賽龍 ”時出現因腸內料多腸裂的現象,一般灌料灌到還差一二厘米就要滿時,就綁好腸的另一頭。灌料工序完成後,把已灌料的豬腸放入沸水中煮,每次只能同時煮三四條料腸,而且用慢火慢煮,不能加蓋。煮漲的“賽龍 ”在沸水裡浮動,形如游龍戲水。當煮到整條料腸略硬成卷條狀時就撈上來,“賽龍 ”便做成了。這時,豬小腸薄而韌,米粉或白嫩或褐紅,很粘實。誘人的香味令你鼻翕煽動,也刺激著你的每一根神經。
“賽龍 ”有兩種吃法:一是白嘴吃。鍋邊候著,剛煮熟,熱乎乎的剛出鍋時,把“賽龍 ”剪成一小節一小節(長短任由人喜好),放在碗裡,任何作料都不加,用手抓著吃或用筷子夾著吃。這種吃法適合喜好口味清淡的人群;另一種吃法是在可以速熱的薄平底鍋面刷點油,將“賽龍 ”整卷或剪成小節慢火略翻煎至腸衣焦黃,油香浸入米粉中,然後剪成小塊,將“賽龍”盛入碗裡,加半勺清湯,澆點香米醋、醬油、番茄醬、辣椒醬,再撒些蒜米、蔥花、芫茜,或者加一點酸蘿蔔絲;若再拌以天等辣椒醬,風味更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