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比瑞亞建國史

賴比瑞亞建國史

賴比瑞亞是西非一個彈丸小國,面積僅111369平方公里,人口至今也不過350萬左右,但在1899年,這個名字,以及它的國訓“愛與自由帶我們來到這裡”,卻響徹整個非洲。這是因為在那個殖民帝國將非洲瓜剖殆盡的瘋狂年代,整個非洲大陸僅剩下3個獨立國家,除了幅員遼闊、歷史悠久的埃及和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外,就只有賴比瑞亞,這個當時只有短短52年歷史的西非共和國。

基本信息

時代背景

國旗 國旗

事實上,即使埃及和衣索比亞,也曾在短暫的時間裡淪為殖民地或保護國,埃及是被英國“保護”,而衣索比亞則在二戰期間一度淪為義大利殖民地,惟有賴比瑞亞,才是非洲的“純粹之國”,在其161年歷史中,從未淪為任何西方國家的殖民地。

然而許多歷史學家卻對這一光輝紀錄不屑一顧,因為他們認為,賴比瑞亞其實就是一塊不折不扣的殖民地,只不過殖民者不是來自“老歐洲”的白人,而是來自美國的解放黑奴罷了。事實上,賴比瑞亞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是一個“空降”到西非的外來國家。

極富諷刺意味的是,這個從未淪為殖民地的舶來共和國,締造者是一個美國民間組織,這個組織的名稱卻非常“殖民”——美國殖民協會(The Society for the Colonization of Free People of Color of America)

要追溯賴比瑞亞建國史,就不得不先把目光移到大西洋另一頭的美國,去探究一下這個美國殖民協會的來龍去脈。

前美國殖民協會時代

眾所周知,1789年正式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在獨立後的半個多世紀裡一直處於“資本主義的北方”和“蓄奴制的南方”的二元社會狀態下。

在南方的種植園裡,多達50萬左右的黑奴(占總人口1/7)在桎梏下從事繁重的勞役,飽受種植園主的壓榨欺凌,沒有絲毫的人身自由,所有權甚至生命都屬於其白人主人,可以被任意轉讓、處置甚至虐殺。幾乎與美國獨立同時,廢奴運動便在全國範圍內、尤其北方廢奴州風起雲湧,因為許多人都認為,這種一群人對另一群人的擁有、奴役和欺凌,是不符合美國的建國精神的。

然而廢奴主義者也非鐵板一塊,雖然他們都主張解放黑奴,但其中一派認為,黑人和白人“天生不同”,他們不會接受美國的司法和制度,如果將他們解放並留在美國,結果對雙方都沒好處,應該想辦法讓他們擁有“自己的黑人家園”;而另一派則認為,人和人之間並無本質區別,黑人也是人,既然他們生在美國,就有資格成為美國公民,他們留在美國,有助於改善美國的人權狀況,更有助於打破美國根深蒂固的膚色和種族鴻溝。

其實兩派冠冕堂皇理由的背後,存在著難以啟齒的實利考量:“黑人家園派”或惟恐大批自由黑奴湧入工廠,擠占白人的就業機會,或擔心越來越多的自由黑人,會成為社會治安的重大威脅;而“黑人公民派”則希望,大量剛剛獲得人身自由的黑奴,會成為最廉價、最有活力的產業工人大軍。

由於包括開國總統華盛頓本人在內的許多早期美國領導人均蓄奴,因此一開始,“黑人家園派”成為廢奴運動的主流,他們中包括慈善家、神職人員和廢除死刑主義者等,他們認為,將解放的黑奴送去一個“不會被歧視的地方”,既可以讓白人和黑人各得其所,又能利用這些“被文明薰陶過的黑人”,去感化“未被文明薰陶過的人”,實在是一舉兩得,而最理想的所在,莫過於黑奴昔日的家園——非洲了。早在獨立戰爭尚未結束時,傑斐遜等人就曾提出過構想,打算將自由黑人送到“一個美國國境以外的新國家”,只是由於條件不具備而只能暫時作罷。

18世紀末19世紀初,自由黑人數量急遽增加,據統計,1790-1800年,自由黑人從59467人增至108378人,增幅高達82%;1800-1810年,增至186446人,增幅高達72%,這引起了包括廢奴主義者和蓄奴主義者的共同恐慌,他們擔心自由黑人造成大批白人工人失業,擔心城市犯罪率提高,擔心自由黑人在南方鼓動黑奴暴動,甚至擔心“沒有教養的黑人”讓美國社會“貶值”……總之,整個社會形成了一種有利於“黑人家園派”的氛圍:趕緊把這批黑人送到他們該去的地方吧,不管花多大代價,不管那究竟是什麼所在。

最早將這一想法付諸行動的,是保羅.庫非(Paul Cuffee)。

庫非是一名遠洋船東,有非洲和美國原住民血統,他交際廣博,和美國國會議員、黑人領袖甚至英國政府都有不少交往,他制定了一項誘人的計畫:從美國南方把解放黑奴運往英國在西非的殖民地獅子山定居,然後用原船裝運當地產品到美國銷售,利潤用來貼補運送黑人的費用,結餘部分幾家按比例分配。由於庫非擁有船隊,他的計畫很快受到各方重視。

1816年,在英國政府的許可下,首次“庫非自由船隊”啟航,庫非親自帶隊,船上載有自願前往非洲定居的38名黑人。這次試驗的結果是災難性的:由於規模小,獅子山又缺乏美國需要的產品,庫非不得不為行動自掏腰包,這還不算,由於在當地患上瘟疫,他於1817年暴斃,整個行動就此夭折。

庫非雖然功虧一簣,但“非洲家園”的概念卻因為他的啟蒙性行為,被美國大眾廣泛傳唱和接受,這種“殖民化”的移民方式也為後來美國殖民協會的賴比瑞亞行動勾勒了路線圖。

美國殖民協會 廢奴運動的畸形副產品

就在庫非船隊出發的同一年,一位美國參議員、維吉尼亞人邁爾斯(Charles Fenton Mercer )開始提出在西非建立黑人居住地的構想,並得到卡爾德威爾(John Caldwell)的支持,後者說服其姐夫、蘇格蘭長老會部長芬利(Reverend Robert Finley)贊助,芬利和長老會認為,大批已皈依天主教的美國自由黑奴返回非洲,將大大便利於天主教在非洲的傳播,因此欣然同意加入。

1816年12月21日,美國殖民協會在華盛頓戴維斯大酒店成立,與會者除了芬利、卡爾德威爾和邁爾斯的代表(他本人因公務無法出席)外,還有倫道夫和理察.布朗.李和肯塔基州政治家亨利.克萊伊等,前總統華盛頓的侄子、大法官布紹爾.華盛頓(Bushrod Washington )被推舉為首任會長。

美國殖民協會主張“奴役有止境”,黑奴的最終解放是不可避免的,但“黑人應該獲得黑人的自由”,而不應跟美國白人混雜在一起,因此,把他們送回非洲是最好的選擇,而為了確保幾十萬陸續遣返的黑人在非洲的生計,需要建立一個獨立的“黑人家園”,而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最需要的當然是資金。

最初的籌款富於理想色彩:協會印刷了精美的會員證,以30美元一張的價格出售給志同道合者,這一計畫的倡議者為布朗.李,他熱心操辦,但效果令人沮喪,9年過去了,用這個方式籌到的資金僅50000美元,雖然在當時這個數目已經不少,可是如果啟動“黑人家園”計畫,是無論如何也不夠的。

於是他們不得不撕下麵皮,開始走上層路線。好在志同道合者的確不少,前總統傑斐遜成為他們最大的幕後推手,在他的推動下,新總統麥迪遜動用了部分公共資金(第一筆高達10萬美元)予以扶植,另一些知名人士,如凱伊(Francis Scott Key)、華盛頓(Bushrod Washington),以及美國國會大廈的設計師托爾敦(William Thornton)都提供了不少支持,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人幾乎無一例外都是蓄奴者。

在這些人的推動下,許多華盛頓名流,如後來成為美國第五任總統的詹姆斯.門羅、甚至後來大名鼎鼎的亞伯拉罕.林肯,都成為“黑人家園”的積極擁護者。按照美國歷史學家的說法,這些擁護者其實並非鐵板一塊,而是大體有3個群體,第一個群體是真誠相信“黑人家園”能解決問題的,包括布紹爾.華盛頓和繼任會長的亨利.克萊伊等;第二個群體是那些蓄奴者,他們的初衷是通過這種辦法讓那些惹是生非的自由黑奴遠離自己的種植園,以免剩下的黑奴也被波及;第三個群體,也是最大的一個群體,一方面高唱自由平等,另一方面又從骨子裡認為,所謂平等只能是白人和白人之間,以及黑人和黑人之間的平等,而非不同膚色之間一律平等,希望用這種人為隔離的辦法來實現。

黑人家園

賴比瑞亞建國史 賴比瑞亞建國史

1820年1月,首批自由黑人88人(1/3為男人,其餘為女人、孩子)在白人牧師培根(Samuel Bacon)的率領下,乘坐伊莉莎白號帆船,踏上了赴非洲定居的路程,所有費用均由美國殖民協會承擔。他們攜帶了部分工具、小型機械、捕魚用具,以及100支步槍、兩門炮和12桶火藥,他們首先到達獅子山的弗里敦,然後開始南下當時被稱為穀物海岸的賴比瑞亞,但後果是災難性的:3名白人和22名黑人在3周內被黃熱病奪去生命,其他人不得不退回弗里敦。

1821年,美國中將斯托克頓(Robert Stockton)實現了“黑人家園”的第一步:他護航第二艘“自由帆船”鸚鵡螺號,載著264名自由黑人抵達弗里敦,和第一批餘眾匯合,隨即南下穀物海岸,用軟硬兼施的方式“說服”穀物海岸一個土邦主皮特(Peter),將蒙塞拉多角(Cape Montserado)附近的一個荒島謝波島(Scherbo)租借給他,使得300多名美國黑人總算有了個落腳地,不久,他乾脆用手槍頂在皮特腦門上,逼對方將100平方公里的蒙塞拉多角全部賣給協會,代價為菸草、朗姆酒、破爛槍枝、鏡子、床和衣物等,價值最多不過300美元,協會以此為依託,建立了第一個自由黑奴定居點——這就是後來賴比瑞亞的首都蒙羅維亞,時間是1821年12月14日。

1820年7月,美國殖民協會開始發行雜誌《非洲理念》(The African Intelligencer),鼓吹移民西非,按照美國的社團化模式,在當地建立美國自由黑奴定居點的計畫,該雜誌主編、教師出身的阿什蒙(Jehudi Ashmun)不僅是最積極的計畫倡導者,更希望成為實踐者。

聽聞斯托克頓成功的訊息,阿什蒙大受鼓舞,並制定了在此基礎上沿河流由沿海向內地逐步擴張定居點的計畫,“以收買為主,武力為輔”,1825和1826年,阿什蒙和美國殖民協會在賴比瑞亞迅速擴張,目前保留的一份“購買土地契約”中,協會從幾個土邦主手裡一次性購買100平方公里土地,價格為菸草500捆、朗姆酒3桶、5把雨傘、10根鐵條、10雙鞋和5桶火藥,其貪婪可見一斑。

美國各州迅速加入了這一行列:賓夕法尼亞和紐約州率先行動,於1832年在賴比瑞亞建立了屬於本州的“自由黑人家園”,即艾迪那(Edina )和克萊松港( Port Cresson);1834年是馬里蘭州,1835年是密西西比州和路易斯安納州。

美國政府在這一計畫中起到關鍵作用:總統門羅在第一次殖民瀕於破產之際,命令軍艦“鱷魚”號前往護航,並指示其“幫助美國殖民協會登上陸地”,還派遣埃爾斯博士(Eli Ayers)為自己的代表陪同前往)。正因為有這一切,斯托克頓才得以詐取謝波島;而當阿什蒙的計畫因美國殖民協會無法籌措到購買土地所需資金面臨擱淺之際,門羅總統又不顧國會反對,以“殖民可解決美國社會問題”為由,從公共開支中撥款10萬美元予以支持,協會付給土邦主們的那點可憐的“贖金”,實際上可以說是“公款消費”。

由於1831年美國爆發了特納領導的黑奴起義,各蓄奴制惟恐事態發展,更急迫地將大批自由黑奴運往穀物海岸,許多自由黑人是被強迫送走的,另一些人則受騙支付了費用(原本應該是全部免費的)。由於美國黑人湧入太多,原本就對失去土地耿耿於懷的當地黑人開始反抗,1835年,克萊松港自由家園被土著黑人攻破並夷為平地,家園倖存者不得不匯合新喬治亞州運來的新移民轉移到巴薩灣(Bassa Cove)。

自由之國

克萊松港事件讓各定居地深深感受到危機:人數有限的定居者被包圍在成千上萬敵意土著之中,隨時可能有滅頂之災,將各定居地統一為一個整體,成為定居者的共同呼聲。

1837年,巴薩灣和艾迪那兩定居點宣布“合併”,兩年後成為“西非的新喬治亞縣”;1842年,密西西比州在當地的定居地被改成“西諾縣”(Sinoe County),並與新喬治亞縣建立了密切的關係。

然而此時在美國,風氣卻開始變了。

由於時代的進步,和北方工業的發展,不合時宜的種族隔離和黑奴制度受到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抨擊,美國殖民協會的工作也開始受到質疑,廢奴主義者中的激進派認為,把自由黑人運到非洲,實際上等於削弱了美國本土的黑人解放運動力量,是在幫蓄奴主義者的忙,他們的呼聲形成一股強大壓力,迫使聯邦和各州相繼取消或減少了對美國殖民協會的資助,令整個定居計畫面臨擱淺危險。

沉重的財務負擔也讓協會和聯邦、各州吃不消,長距離海運、大量的定居和安置費用、龐大的軍事開支,令財政不堪重負,也讓社會對此越來越不滿。

不僅如此,由於各定居點來源複雜,為爭奪地盤、水源,彼此間已開始發生摩擦和衝突,在這樣的局面下,不論美國政府還是美國殖民協會,都渴望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讓那些定居地合併成一個“獨立”的國家,這樣一來向那裡輸出黑人就不是“罪惡的殖民”,而是國家與國家之間正常的人口流動了。

1847年7月26日,這個“獨立的黑人家園”正式宣告誕生,國名被定為“賴比瑞亞”即“自由之國”,據說這一名字的靈感來自移民抵達西非第一站弗里敦(意即自由城),國旗是星條旗的翻版,下轄14個縣。值得一提的是,成立於1841年、由馬里蘭州設立的“馬里蘭定居地”不願加入,而是在1854年宣告成立獨立的“馬里蘭共和國”,直到1857年才作為“馬里蘭縣”加入賴比瑞亞。

賴比瑞亞獨立後的10多年裡,美國各州仍陸續送來自由黑奴,但數量急遽下降,因為更激進的黑奴解放運動已風起雲湧,原本支持美國殖民協會的一些政治家,如林肯,也迅速轉變立場。1861年4月,南北戰爭爆發,次年9月22日,林肯總統頒布《解放黑奴宣言》,黑奴在全美範圍內獲得了理論上的公民權力,美國殖民協會基於“種族內平等”和黑奴制度依舊存在而制定的移民計畫,至此已完全不合時宜,大規模、有組織的移民賴比瑞亞就此無疾而終。

從1820年到1867年,47年間從美國出發去賴比瑞亞的自由黑人不過1.3萬多,僅占美國黑人總數的2.6%,占賴比瑞亞總人口2.5%,美國殖民協會希望藉此隔絕黑白人種的構想可謂完全失敗。不僅如此,“自由國”既未給美國自由黑奴帶來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又人為造成他們和土著賴比瑞亞人的尖銳矛盾,這一矛盾在此後100多年裡一直困擾著賴比瑞亞,賴比瑞亞人移民後裔頑固把持政權,對土著賴比瑞亞人採取一系列歧視和不平等政策,直到1980年4月12日,占總人口95%以上的土著賴比瑞亞人才第一次掌權,此時上距賴比瑞亞獨立,已有將近132年的歷史,而通過血腥政變上台的賴比瑞亞人多伊政權隨即對賴比瑞亞前政府展開殘酷報復,其中又何嘗沒有族際仇恨的影子?

結語

如今的賴比瑞亞,戰火已經平息,但滿目瘡痍,百廢待興,飽受戰亂之苦的賴比瑞亞人驚魂甫定,看見國徽上的國訓,不知作何感想?

“愛與自由帶我們來到這裡”,100多年前,“愛與自由”把這些膚色和當地人相同、但習慣已完全不同的黑人帶到這片土地,但他們帶給當地人的,卻並非是“愛與自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