賨

賨拼音:cóng,聲母:c,部首:貝部,部首筆畫:7筆,筆畫:8劃,總筆畫數:15筆。質中國秦漢時期四川、湖南等地少數民族所繳的一種賦稅。亦指這些少數民族。賨民族在渠江流域創造了璀璨的古代文化,其中《巴渝舞》、《竹枝歌》是輝煌藝術成就的代表作,對後世藝術創作、歌舞表演、民間曲藝、地方戲曲的繼承和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

基本信息

簡介

漢字:賨
賨
拼音:cóng 聲母:c部首:貝部 部首筆畫:7筆筆畫:8劃 總筆畫數:15筆筆順:捺捺折橫橫豎撇捺豎折橫橫橫撇捺
中國秦漢時期四川、湖南等地少數民族所繳的一種賦稅。亦指這些少數民族。

相關信息

《晉書·李特載記》:“巴人呼賦為~,因謂之~人焉》”揚雄《蜀都賦》:“東有巴~,綿亘百濮。”(百濮:古代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稱呼)陳鴻墀《全唐文紀事》卷二:“臣自理巴賨。”“宕渠蓋為故賨國”,首次出現於東晉《華陽國志》。民國《渠縣誌建置沿革》於春秋戰國時段有記:“屬巴之賨國都”,並且註明“賨國都在今渠縣東北七十四里地方”,亦即現渠縣土溪城壩。“賨,南蠻賦也”。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道:賨,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所交的稅賦,而賨人就是繳納這種賦稅的人。賨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稱呼。殷夏時期,稱彭人,或稱板楯蠻或七姓蠻。何時稱賨人?《晉書》卷120載,“秦並天下,以為黔中郡,薄賦斂之,口歲出錢四十。巴人呼賦為賨,因謂之賨人焉”。也就是說,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司馬錯“率巴蜀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代楚。取商於之地黔中郡”《華陽國志·蜀志》。板楯蠻在爭奪黔中郡(今湖南常德市)的征戰中,成為勇武之師,戰後論功行賞,而獲得年人均繳稅40錢的優待,比起別的民族少繳80錢。能獲得這種優待的人被稱為“賨人”,從此,“遂因名焉”。公元前206年,劉邦採納閬中賨人范目的建議:“募發賨民,要(約)與定秦”,用以擺脫項羽的牽制。由於項羽處在糾纏于山東討伐戰爭的漩渦之中,對“三秦”之域無暇東顧。劉邦乘機從漢中出兵,入據關中,賨人為漢軍打頭陣,衝鋒陷陣,很快占領了項羽分封地,平定了“三秦”,立下赫赫戰功。劉邦為此封領軍范目為長安建彰侯。同時,仿照先秦的辦法,對羅、朴(piao)、昝(zan)、鄂、庹、夕、龔等七大主姓的賨民免除租稅徭役,余姓賨民“歲出賨錢40”,保留賨人這一民族和部落組織,封其大小酋長為王、候、邑君。賨民族由此聲譽大振,令人稱羨。賨人生活在渠江流域長達3000餘年,在中國歷史上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先後建立了賨國(四川渠縣),襄國(河北邢台),成漢國(四川成都)。戰國時期,楚國君主分封侯王,設王、相、將等官職。宗侯王屬宗國,後宗國變“宗”為“賨”即賨國。賨國在現渠縣境內建立都城,建都今渠縣土溪,文化日益昌明。賨城遺址指賨國都城遺址,即現在的渠縣土溪城壩遺址,位於渠江東岸,距渠縣縣城26公里,總面積230萬平方米,為城壩的全部、土溪鎮洪溪村和天府村的部分。公元前289年,楚王派兵入流江(渠縣)“打宗圍巢,執宗子以歸”,剿滅了當時的賨國,經歷了232年,賨國滅。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賨人繁衍不斷,生生不息。東漢末年,賨人遷往漢中。而被曹操命令駐防略陽的賨人,在隨後的歲月中,繼續向關中河東一帶遷徙,於唐朝後期“五胡十六國”時代,在今河北省邢台建立賨民族的第二個國家——襄國。這是賨人走出四川,建立的第二個割據政權。公元301年,巴氐族(賨人)領袖李特在蜀地領導西北流民起事。304年,其子李雄在益州(今四川成都)自稱成都王,306年稱帝,國號大成,改年號為晏年,史稱成國。李雄在位三十年,刑政寬和,戰事稀少。338年,李雄的侄子李壽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漢。統治區域有今四川和雲南、貴州的一部分,347年為東晉桓溫所滅。賨人天性勁勇,憑藉特有的民族性格,智慧通達的人生歷練,他們在歷史的舞台上叱吒風雲,無論是助武伐紂、射虎除害,還是助劉興漢、成漢立國,他們都足以名垂青史。其間,湧現出了一批賨人英傑代表。川東北古代第一位著作家、思想家、謀略家鶡冠子。鶡冠子,戰國賨國人,巴蜀道家之學鼻祖。《漢書藝文志》記其以鶡鳥的羽毛為冠,遂以鶡冠為氏。著書的《鶡冠子》成書於戰國時代,全書3卷19篇,提倡法治、博選、兵政、修養四術。其“言於君、啟於民、利於世”的思想,使鶡冠子成為了我國古代先秦時期一位有影響的謀略家。西漢初賨人領袖“三候”范目。范目生活在秦、漢之際,是賨人的部族長。因助劉邦組勁旅,出陳倉,北定三秦,使劉邦得以統一天下,建立漢朝,范目也由此被劉邦封以長安建彰侯。東漢名將車騎將軍馮緄,東漢巴郡宕渠(今四川渠縣)人,一生歷仕漢順帝、沖帝、質帝、恆帝四朝,曾兩次南征,戰功卓著,先後任侍御史中丞、隴西太守、遼東太守、廷尉、太常、車騎將軍等職,《後漢書》有傳。現座落於渠縣土溪鎮趙家村的馮使君闕,經考證,闕主馮煥,在漢和帝永之元年到漢安帝建光元年以來,相繼擔任尚書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刺史、幽州刺史,是馮緄之父。蜀漢名將鎮北大將軍、安漢侯王平。三國時蜀漢將領,籍貫巴西宕渠(今四川渠縣)人,隨諸葛亮南征北伐,官至鎮北大將軍、漢中太守、安漢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少數民族皇帝李雄,字仲雋,賨人,曾祖李虎生於巴西宕渠,後遷洛陽(今甘肅秦安東南)。西晉太安2年(303年),益州流民軍在存亡攸關時刻,李雄挺身而出,鼓舞士氣,率部奮勇反抗,一舉擊潰晉軍,占成都。永興元年(304年),李雄自稱成都王,李雄即以成都為國都,正式稱皇帝,國號“成漢”,史稱“成國”。後來改國號為“漢”,歷史上又稱“成漢”,是兩晉時期最早建立的十六國之一。李雄在位31年,注重恢復農業,對叛軍不咎既往,寬容接納。妥善處理民族關係,輕徭薄稅,讓百姓休養生息,重用人才,提倡設立學宮,興辦學校。賨民族是渠江流域新舊石器轉換時期文化的主人。繁榮興盛700餘年的賨城,一直是川東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如今,渠縣土溪的城壩雖再也見不到古代賨城國都的繁華市貌,但城壩遺址仍殘存著保護較好的數百米城牆。那裡不僅有陶俑、陶水塘,堤埂、閘門等,還有雞、鴨、犬、馬等陶製品和罐、碗、缽、盆、鍾等生活器具的陶片。該處出土的漢磚,大小不一,圖案各異,有人物、飛鳥、犬獸、刀劍等,其狀有正方形、長方形及木楔形,初步估計有漢磚90種,50萬匹以上,為珍貴的歷史文物。東漢馮輥擴建賨城,建造陶井43口,現在仍有3口井可用。城壩遺址已列入四川省七大遺址群保護名錄,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

賨民族在渠江流域創造了璀璨的古代文化,其中《巴渝舞》、《竹枝歌》是輝煌藝術成就的代表作,對後世藝術創作、歌舞表演、民間曲藝、地方戲曲的繼承和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巴渝舞亦名俞兒舞,初為軍前武舞。表演者身披盔甲,手持戈駑,以銅鼓擊節,載歌載舞。此舞既用於練兵習武,又用於戰前鼓動。為什麼起名“巴渝”?據 《中國歷史大辭典》記載,因伐紂之歌的創造者——板楯蠻居住中心在巴郡渝水(今渠江支流——流江河)邊而命名。後來,民間土風舞蹈的《巴蜀舞》躋身宮廷,成為宗廟正樂。司馬相如在《子虛賦》中描述說:“千人倡,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山谷為之盪波”。唐代以後,《巴渝舞》仍以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在勞動民眾中間廣為流散,並用各種形式演變承傳下來。竹枝歌又稱竹枝、竹枝曲等。賨人演唱竹枝歌時用竹枝擊鼓,且歌且舞,因此得名。《太平寰宇記》卷137《巴渠風俗》記載了此歌的演出情景:“其民俗聚會則擊鼓,踏木牙,唱竹枝歌為樂。”直至今日,一個漫長的傳承和發展時期,民間的、文人的作品雙舸爭流,甚為興盛。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賨人敬信“五斗米道(即道教)”,自巴西之宕渠移入漢中。魏武帝曹操克漢中,移居漢中之賨人歸魏,曹操令其遷駐略陽防守。這時的賨人主要散居在隴右諸郡及三輔、弘農之地,其範圍到達今甘肅南部、陝西中部及河南西部。西晉元康六年(公元296年),秦雍一帶災荒饑饉,在略陽一帶的賨人不得不返川就食,從而拉開了建立自己的割據政權——大成國的序幕。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大成國被東晉王朝消滅,賨人在極其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掙扎生存,隨後便整體退出了中國歷史的舞台,繼而在中華大地上失蹤了。據史料考證和專家分析,現今重慶的秀山、酉陽、黔江諸縣以及貴州省的沿河等縣地,湖北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轄8縣市地,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轄8縣市和張家界所轄4縣及石門縣等地,此地的土家族人便是賨人的後裔。賨人,這個以“勁歌善舞、勇猛剛強”著稱的優秀民族,經歷近四千多年的歷程,最後融入到泱泱大中華,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拼音是cong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