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剩餘價值

資本剩餘價值

資本剩餘價值概念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認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剩餘價值的生產,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

基本概念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剩餘價值主要是由勞動創造的。由此,馬克思建立了勞動剩餘價值學說。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在在當今社會,資本要素在生產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已經超過了勞動要素。因此我們提出新的概念——資本剩餘價值。從“勞動剩餘價值”到“資本剩餘價值”這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130年來的重大發現。

“資本剩餘價值”學說由趙海均先生在《現代發展經濟學》一書中首先提出。

理論簡述

人類社會財富的增加,主要依賴於生產要素的增加,包括勞動、資本、土地等。但是,這些要素在不同的時期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在馬克思的時代,勞動既是財富創造的主要手段,也是財富創造的第一要素。馬克思的勞動剩餘價值學說揭開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實際上也是揭開了當時社會貧富差距的秘密。

一百多年過去了,社會生產以及財富創造的條件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財富創造的諸多因素中,勞動、資本、土地作為財富增長的基本要素,其作用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資本要素已經上升到財富創造的主要手段,或者說是第一要素。特別是在開發中國家,由於技術的商品屬性還不能得到充分展現,資本作為財富創造的主要手段表現得更為明顯。

當前中國社會的財富形態是一個倒金字塔型的結構,位居塔尖頂點的極少數人占有了巨額的社會財富,而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70%以上)處於社會的底層,只占有極少的社會財富。絕大多數人的收入主要依靠勞動的收入,而勞動的收入在整個社會財富(GDP)分配中只占小部分。根據有關資料,中國社會中勞動者的收入在GDP中所占的份額僅為45%左右,而西方已開發國家貧富差距相對均衡,勞動收入占GDP比重在65%以上。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大,即使GDP的總量增大,儘管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財富數額極少。在金字塔塔尖的少數人,甚至不足萬分之一,然而他們卻占有社會40%以上的財富。這種財富的差距不是由勞動所造成,而是由資本所造成的。

《現代發展經濟學》提出了“資本剩餘價值理論”。資本剩餘價值理論認為,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國中期,人們的收入主要依靠勞動,因此貧富差距較小。進入21世紀以來,由於許多人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因此用少量資本控制和占用了巨大的社會資源,這些資源中重要的是銀行資金、礦山資源等,獲得巨額的利潤。

而這些利潤歸少數人(資本控制者)所有,廣大勞動者只能得到微薄的勞動收入,公共資源、資本、資金所獲得的絕大部分利潤則被少數人所占有。社會的許多公共資源、自然資源、包括權力都轉化為少數人暴富的資本。因此,可以說,造成當代中國社會貧富差距加劇的根本原因是資本,而不是勞動。

從“勞動剩餘價值”到“資本剩餘價值”的轉變證明了時代的發展變化。從“勞動剩餘價值學說”到“資本剩餘價值理論”是130多年來經濟學理論的一次突破。“資本剩餘價值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大理論發現。

時代變遷

勞動剩餘價值“時過境遷”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是對歷史經驗材料的理論闡述和解釋。這種歷史經驗材料最重要的特徵表現為:在海外殖民掠奪、奴隸貿易和國內圈地運動等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活動的基礎上,英國的工業革命率先發起並基本完成。機器大工業全面替代工場手工業逐步確立了產業主導地位。

但是,在《資本論》出版了百年之後,世界已經發生了歷史巨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依據的歷史經驗材料---19世紀中後期英國資本主義的那些種種情況,已經看不見了。新情況、新發展、新動態大量出現,給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最重要的有如下幾點。

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使科技因素在生產活動中的地位、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據有關資料統計,發達工業國家經濟成長的(40 -60) %,不是依靠資本和勞動要素的增加,而是依靠科技創新因素的推動。這種情況,同馬克思描述的經典生產過程-- -資本+活勞動,或者 生產資料+僱傭工人,所完全不同。科技創新在一些生產過程中成為商品價值量增長的主導性因素。顯然,這種因素完全不是工人的生產勞動創造的,也很難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尺度衡量。即使把它看成是過去科技人員勞動的沉澱,也與工人的生產勞動和價值創造無關。

勞動類型

馬克思認為,只有工人的生產勞動才是創造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然而現實經濟生活表明,一方面是工人的生產性勞動在許多現代產業部門中的含量、作用大幅遞減,另一方面在生產過程中的各種非生產性勞動的作用大量增加,例如管理性勞動、科技性勞動、服務性勞動,等等。勞動的形式及其作用方式發生深刻變化。這些不同形式的勞動同生產性勞動怎樣比較、換算、衡量,它們同商品價值創造究竟有無關係,有什麼樣的關係,等等,都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無法回答的。

勞動時間

馬克思認為,資本利潤的獲取主要依賴工人絕對勞動時間和相對勞動時間的延長。但是當資本主義的野蠻剝削時代結束之後,法定勞動時間和法定工資已經普遍實行,縮短工作時間和彈性工作制正在成為一種重要趨勢。許多經濟部門資本利潤的增加,主要依靠降低設備和原材料的成本,依靠技術創新和經營管理的改進。資本家獲取利潤及其剩餘價值的實現形式也在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利潤的增加和剩餘價值究竟是什麼關係,同工人的生產勞動又是什麼關係等,這些問題,也不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所能說明的。

勞資矛盾

資本和勞動之間的矛盾形式也出現了非常複雜的情況。一個也許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就是工人持股,特別是在本企業的持股。儘管實際控制股份和控制股權仍然掌握在少數人資本家手中,但這畢竟使資本與勞動的剛性邊界和利益對立出現了軟化。即使依舊把它看作是一種新的資本剝削形式,也完全不是馬克思分析的同一範疇了。

市場經濟

此外,現代市場經濟的活動形式越來越趨複雜多樣,尤其是金融活動形式不斷創新、深化,這就使商品價值與市場價格相背離的鏈條越來越長、相互關在線上制越來越複雜,勞動創造商品價值的因素越來越顯得模糊不清。雖然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的實踐價值無與倫比,它曾在100多年時間裡成為動員全世界無產階級進行階級鬥爭和革命的直接思想武器。但是,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條件下,如果仍然堅持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來解釋今天資本主義的經濟生活,仍然相信《資本論》對資本主義國家工人的思想影響力同100多年前完全相同,那就未免給人以隔世之感。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啟迪了無產者的思想和智慧,組織起來,為自己的階級利益同資產階級展開長期艱苦的鬥爭。在人類歷史上未曾見過這樣情景,一本學術著作--《資本論》,一個經濟學原理---勞動價值論,居然能在100多年的時間裡動員感召起全世界十幾億人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進行社會變革的偉大實踐,堪稱人類史上的一個奇蹟。如果沒有《資本論》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工人聯合起來成為一個有組織的階級進行政治鬥爭及其國際性的發展,以及由此而演化形成的無產階級革命和建立無產階級國家政權的實踐,也許還要在漫長的歷史中探索。而沒有這一切,今天人們在西方已開發國家已經所習以為常看到的東西:勞動和勞動者的尊嚴、勞動法和工資法的不斷完善、工會組織的強大力量、代表工人利益的議會黨團,等等,也許還仍然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然而,歷史畢竟已經掀開了新的一頁!

中國

當今中國人所面對的,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 馬克思所考察的那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根本制度性的改變。按照馬克思自己貫徹始終的歷史邏輯與理論邏輯相一致的方法原則,當歷史的邏輯已經改變軌道的時候,理論的邏輯當然也應當發生變化。

在一段時期里,許多經濟學教科書(包括前蘇聯引入的)生硬地搬用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概念、範疇、原理,對社會主義經濟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解釋,其中的問題、矛盾重重,在總體理論構架上從來就沒有被人們普遍接受。其中的許多分析論斷牽強附會,經不住認真推敲甚至感到幼稚可笑。例如個體業主究竟僱傭多少人才算剝削,甚至養幾頭豬幾隻鴨就是搞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經濟是否存在資本和剩餘價值,等等,曾在國內外社會主義理論界爭論了幾十年也沒有說清楚,根本是一筆糊塗帳。有些理論分析常常同實踐活動發生悖理的矛盾,甚至可以拿來作為質疑中國改革開放的依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的新鮮經驗,進一步發展和創新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深化對社會主義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就成為一個在理論和實踐上都迫待解決的重大歷史課題了。這裡,有以下三個問題是最為重要的。

第一, 勞動創造價值的方式和作用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勞動是創造商品價值和人類財富價值的終極源泉,沒有人的勞動,一切物質要素都不可能自發地對價值創造產生影響。這個基本原理並沒有被推翻。但是,勞動與價值的關係、勞動創造商品價值的方式和作用機制,變的更加複雜了。其中出現的許多現象,與馬克思那個時代完全不同。因此就不能簡單的套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來解釋一切,而需要根據新的實踐活動和新的歷史經驗材料,繼續進行深入的研究。在這裡,最需要研究的問題是,勞動的形式及其作用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馬克思分析勞動與價值的關係時,勞動的主體是僱傭工人,勞動的範疇就是生產勞動,在商品生產過程中,只有工人的生產勞動才成為創造商品價值的源泉。然而,隨著現代經濟生活的發展,勞動創造商品價值的形式和作用方式,已經表現出越來越多的豐富多樣性。如果仍然拘泥於只有工人的生產勞動才可能創造商品價值的分析,就無法對下述複雜情況做出合理的解釋了。首先,科技創新性勞動的和生產性勞動常常同時對價值增殖發揮作用。 據有關資料統計,發達工業國家經濟成長的(40-60) %,不是依靠資本和勞動要素的增加,而是由科技創新因素推動的。在某些現代經濟部門中,如IT產業,科技創新勞動對產品價值增殖的作用是絕對優先的。對一個軟體產品的生產過程來講,新技術、新程式的開發研製並不是工人的生產性勞動,最終產品也不是生產勞動的結果。如果說這個過程中還包括硬碟、包裝等輔助性生產勞動的話,那么其勞動含量和創造價值的比例也幾乎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事實證明,正是科技創新性勞動創造了軟體產品的價值。這種創造恰恰表現了人類勞動行為的一種歷史進步——腦力勞動質量的提高及其對生產活動直接作用力的不斷增大。

在一個現代大企業的生產過程中,沒有高水準的管理勞動是不可想像的事情。這種勞動無論是對單個產品還是對企業總量產品的價值增殖來講,都是一個絕對必要條件。人們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案例:一個落後企業,它的資本投入規模和技術水平可能不變、勞動力的數量和勞動強度可能不變,僅僅改變了企業管理方式,引進了新的管理人員和新的經營管理方法,企業的總產值就可能大幅提升,甚至倍增。這裡新增的產品價值,顯然不能說同管理者的管理性勞動沒有關係,也不能論定為就是工人生產勞動的創造。為了提高生產勞動效率,管理勞動從生產勞動中分離出來,並按照不同於生產勞動的機制發生作用,管理本身又發展成為一門系統精深的科學,恰恰是人類勞動分工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

在現代經濟生活中,還有一種重要的勞動門類---服務。它的行業種類和表現形式非常複雜,其產品價值量在社會經濟總量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已開發國家已經出現了占有優勢比例的趨勢。通常認為,服務勞動只能實現商品的價值而不會增加新的價值。但實際在許多情況下,服務性勞動與生產性勞動大量地融合在一起,成為一體化的勞動過程。例如商品售後服務已被普遍視為是企業生產過程的直接延續,其創造的價值已成為商品最終價值和價格的組成部分。有些種類的服務領域例如生活服務,是獨立提供服務產品的,直接為國民經濟創造了大量價值財富,把它們一概排除在創造價值的勞動之外,顯然值得重新研究。

還有一種勞動---從事文化教育事業的勞動。這種勞動即脫離生產過程又脫離商業過程,從表面看同產品價值量的增加無關。但是,它通過對勞動者文化、教育水準的提高從而勞動素質的提高,已經把自己的勞動加入到勞動力創造價值的活動中去了,並成為勞動力成本的內在組成部分。所謂人力資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社會為文化教育勞動付出的資本。這種文化性勞動,是否也應當納入創造商品價值勞動的一部分呢。

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進步,變的更趨複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地進行新的研究,不斷地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進行發展和創新。如果總是停留在原有理論認識的基礎上,就肯定會同現實生活的差距越離越遠。

實證研究

在馬克思時代,勞動、資本、土地是經濟成長的基本要素。在當時,資本有限,土地等資源還不能成為經濟和財富增長的主要動力的情況下,占有剩餘勞動成為私有階層暴富的主要手段和途徑。實際上,在那種情況下,勞動既是財富創生的基本要素,也是財富創造的第一要素。

在馬克思的時代,勞動者通過勞動獲得勞動報酬(工資),成為其絕大多數人收入(財富)的唯一來源。在當時的情況下,工人的收入很低,勉強維持生活,按照馬克思的分析,資本家則是依靠延長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來獲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從而增加自己的財富積累。在那種情況下,資本家占有勞動者的剩餘勞動時間越長,獲得的剩餘也就價值越多,也就是說個人獲得的財富越多。

在二十世紀初,擁有幾萬、幾十萬則是一個巨大的財富數額。正如根據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小說改編的電影《百萬英鎊》轟動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在當時情況下,擁有百萬英鎊就是超富階層。然而在今日之中國,伴隨著國家經濟的增長,私人財富迅速增長。30年前的萬元戶在中國來說是新鮮事,20年前能有幾十萬,上百萬的資產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至今剛剛二十年過去,中國的億萬富翁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那么中國私人財富如此迅速的增長,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需要我們來進一步分析。如果僅用馬克思的觀點,勞動創造剩餘價值已根本無法來說明中國私人階層財富迅速增加的原因。中國社會貧富階層的拉大,財富增長的根本原因需要從其它因素中尋找。

通過對財富增長的分析發現,造成中國私人財富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不可否認在改革開放初期不少富翁都是白手起家,然而從那時候走過來的億萬富翁已經廖若星辰,最根本的原因是這幾年少數人的暴富,其中主要在房地產、製造業和資源行業以及利用資本市場。我們先來看財富是如何增加的,根據《胡潤百富榜》的排行我們可以看出,由於中國房地產業是連續幾十年來利潤最豐盛的行業,所以說中國的暴富階層有相當一部分是房地產業,有一部分是從房地產起家,向其他行業滲透。再比如說資源等行業,有一些是從實業等其它產業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轉而投向最暴利的房地產行業。不管是哪一個行業,都可以說私人財富的增長的主要原因是資本。

私人財富增長的案例

先來看美國的一個案例:1982年,威廉·西蒙收購了美國賀卡製造商吉布森賀卡公司,交易價格為8000萬美元,而西蒙只出了100萬美元,其餘7900萬美元來自銀行貸款。1983年,吉布森上市,募集到2.9億美元資金,西蒙一人就圈走了6600萬美元。這就是槓桿收購的奧妙。資本玩家運用金融槓桿可以獲得驚人的利益,十幾年來中國股票市場的這種神話層出不窮!

再舉近幾年中國炒房客的例子。有一套房子售價100萬元,炒房客手頭有100萬元現金,如果完全用自有資金購房,100萬購買一套房子,僅賺回30萬元。如果運用金融槓桿,首付的比例是30%,剩餘的70萬元從銀行貸款支付。如果房價上漲30%,他買的這套房子就可以賣到130萬元。若把房子賣掉,還銀行貸款70萬元,他自己還剩60萬元。30萬元的投資,回收60萬元,投資回報率高達100%。炒房客如果用剩下的70萬再買一兩套房子,則可賺取更多的錢。通過自有資金和債務組合購買資產,用被收購資產的現金流或資產本身作為債務擔保,再來看房地產的例子:比如說有一個房地產開發商要開發一個房地產項目,手中自有資本1個億,而要進行一個新的房地產項目需要三個億的投資。由於其擁有一定的私有資產作擔保,因此可以從銀行融資兩個億,這兩個億實際上以資本形式進入項目運行。這個項目完成以後,所獲利潤按照(2009年平均利潤率)37%來計算,開發商就可以獲得超過一億一千萬的利潤,那么這一億一千萬利潤原本是由三個億的資本所創造。從銀行所借來的兩個億的貸款,房地產商只用承擔了銀行資金的使用價格,也就是銀行的利息,剩下的利潤則全歸開發商所有。因此,這些利潤就成了一億資本的擁有者,開發商是運用了金融槓桿原理。這樣一來,房地產商依法經營,照章納稅,在項目中所獲得的利潤也全部歸開發商所有符合法律,如果這個開發公司是獨資企業,那么這些“剩餘”則歸一人所有,如果是幾個人的股份企業,那么這些利潤則會按股份分配。而在這個過程中,建築商只能獲得一定的建築利潤,建築工人則按照國家《勞動法》的規定,獲得勞動收入(工資)。因此,財富表面上是由勞動所創造,實際上是由資本所創造,由於開發商擁有預付資本,從而可以運用金融槓桿操縱更多的資本創造更多的財富(利潤),大部分財富最終為開發商獲得。如果在以後的新項目中,房地產開發商資本增加,那么銀行融資也可以增加,可以做更大的項目,獲取更多的剩餘(利潤)。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收入差距的拉大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已不是勞動,最根本的原因是由於運用金融槓桿並操縱更多資本所造成。

根據證券報的報導,截至2011年8月30日,滬深兩市已有98家上市房企發布中報,信息披露98家上市房企債務總額達1.01萬億元,累計實現淨利潤193億元,多數資產負債率在70%以上。可以看出,房地產開發商正是通過對銀行資金的使用,將公眾存款轉化為企業(私有企業)的資本來使用,從而,占有大量剩餘價值(利潤),這才是房地產商暴富的根本原因,從而也是當代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根本原因!

理論套用

財富增長的秘密

在馬克思的時代,勞動成為私有企業和私人財富增長的主要源泉。資本家通過延長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來獲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增加自己的財富。

隨著時代的發展,勞動狀況不斷得到改善,靠勞動增加財富來拉大貧富差距已不是主要原因。特別是在當今中國的現實情況下,私人財富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資本產生的大量剩餘價值歸少數個人所有。除了資本以外,還有權力以及資源轉化為資本和財富,或者成為少數人財富快速累積的主要原因。

中國少數人財富迅速積累的具體分析

比如說拿對礦產資源煤炭的占有來說。按照中國法律的規定,私營企業購買煤炭礦山資源一開始並沒有資源占有稅,開採者只需給國家上交經營稅。後來由於資源行業的暴利,煤炭價格瘋長,增加了礦產資源稅,私有企業或者股份制企業只需要交付一定數額的礦產資源稅便可以擁有開採的權力。也就是說用少量的自有資金或者向銀行借款擁有了對礦產的擁有權和開採權,獲取利潤後也只需要按照稅法上交少量的所得稅。對於民營企業、私有企業、股份制企業來說,用少量的資金購買大量的資源,通過利用銀行的金融資源等獲得更多的利潤或者說剩餘價值,因此,民營企業、私有企業財富才會迅速增加(國有企業也是如此)。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這種政策性的支持已經成為中國新的暴富階層財富快速增長的主要來源。

中國特色的灰色經濟是造就驚人貧富差距的另一個主要原因。當權者利用自己的權力進行權錢交易,權力變成資本,或者說進行權力尋租,這是少數官員暴富的主要途徑和財富的主要來源。花樣百出的‘尋租’活動,如鯨吞公共財富的‘產權制度改革’,圈地運動式的‘土地批租’,掠奪廣大股民的金融魔術等。買官賣官越來越盛行,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公權不彰,官員的個人意志能夠決定企業的成敗禍福。權力不肯退出市場,反而強化對市場自由交換的壓制和控制。尋租活動膨脹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巨額的租金總量,對中國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和基尼係數的居高不下產生決定性影響。大眾的不滿也由此而來!

在權錢交易中當權者依靠自己掌握的權力尋租獲得私人財富非正常增加的部分(灰色收入),私有企業則從中獲得了更多的利益,也就是更多的財富。這是當今中國社會最為突出的表現。各級政府不斷強化資源配置的權力和對經濟活動的干預,使尋租的基礎在許多領域繼續保持甚至擴大,從尋租活動中得利的特殊既得利益者,必然力求推動“半統制、半市場”的經濟體制向國家資本主義乃至權貴資本主義蛻變。2004年經濟過熱發生以後,一些政府機關以巨觀調控之名,對市場交易和企業經營進行微觀干預,行政審批權力大大強化,改革的步子明顯放緩,甚至在有些方面出現倒退。在這些尋租者中,有相當一部分在前期改革中曾經支持過改革。但是,當改革走到了半途卻成為增量改革的獲益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希望維持甚至擴大行政權力廣泛干預市場和經濟體制的“雙軌”狀態,以便繼續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自由自在地弄權尋租,發財致富,而不願繼續前行,去努力建立規範的、平等競爭的市場。

中國這些年由於智慧財產權未能得到充分保護,因此僅僅依靠技術來獲得財富增長所占的份額很少。縱觀中國當前的狀況,財富增長主要是占有社會的資源,比如說銀行的資金、社會閒散資本,以及權利和技術。由於國家政策的支持,少數人獲得了更多的資源比如說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等,使財富迅速增加。

理論法則

資本市場的叢林法則

資本具有追逐利潤的本性,“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是任何資本市場的基本規則,無論是華爾街還是上海灘!

金融證券交易則充分滿足了資本的逐利性,於是大量的資金湧入金融證券交易市場,金融證券交易市場成為今天全球資金最集中的地方。人們進行交易的目的無非就是為了賺取交易利潤。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金融證券交易者幾乎將人類的智慧發揮到極致。因此,優秀的金融證券交易者都是一些極其聰明的人。有這樣一種說法,全美國最聰明的腦袋都在華爾街,次一等的才在美國政府當差。

由華爾街那些全美國,乃至全世界最聰明的腦袋想出來的各種賺錢點子,一般人是很難弄明白的,正因為大家都弄不明白,所以華爾街才可以賺大錢。這是華爾街路人皆知的秘密,這也是華爾街臭名昭著的主要原因。

華爾街如今幾乎成了金融行業的代名詞。然而在業內,華爾街同時也是黑暗、血腥、野蠻、欺詐、巧取豪奪的代名詞。隨便找幾本由昔日華爾街精英們撰寫的書閱讀一下,你就會發現一個事實,在現代西方文明社會公正外表掩蓋下的全球金融資本交易的背後隱藏著大量不可告人的陰謀和罪惡。如果不能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任何接近華爾街的人都將被貌似公平的交易市場當成美味的羔羊而活活吞噬。

正是由於資本的逐利性,加上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對資本的放縱,使得金融、證券交易者在交易心理上自然傾向於無道德主義,在以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為主導的全球化金融證券交易市場上,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受到廣泛推崇。

在所有資本形式中,金融資本最具有創造性和掠奪性,並且還具有洪水一般洶湧的流動性,金融資本所到之處,不是一片繁榮,便是滿目蒼夷……

資本市場是介於戰場和賽場之間的競技場。無論是戰場、市場還是賽場,參與者根本的目的都是為了贏得勝利,以獲得財富和榮耀。資本交易的本質---文明的戰爭、合法的掠奪。因此,既然別人可以合法地掠奪你的財富,你當然也可以合法地掏他口袋裡的錢。

戰場是野蠻的,取勝是惟一的規則;賽場是文明的,除了定有規則,有時還要區分等級;而市場則是公平的,所謂公平就是既野蠻又文明。資本市場雖有規則卻不分等級,市場對任何具備資格的人開放,資本市場最基本的規則就是弱肉強食和願賭服輸,任何參與市場交易的人和機構都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一切責任,並承擔一切輸贏後果。

正因為資本市場提供了一個貌似公平的博弈場所,而這個市場中又充滿了財富機會,所以才會吸引眾多的資本進入。人們進入資本市場無非就是希望從市場中獲得財富和利益。因此,無論資本市場的管理者如何提示交易風險,逐利而來的投機者依然會蜂擁而至。然而,能夠真正認識到市場本質,懂得市場真諦的人永遠是少數,所以優秀的交易者根本不必擔心賺不到錢,資本市場中永遠存在一大批前美國總統布希所嘲諷的“愚蠢的投機者”,他們會不斷虧錢給你。

事實上,在任何交易市場中,和有知識、有理智的人做交易永遠要比和瘋子、傻子做交易容易得多。以前人們常說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體現了強者的意志。以前強國倚仗軍事上的優勢通過侵略戰爭明目張胆地掠奪弱國的財富,而當今儘管戰爭形式依然存在著,比如美國發動的以反恐為名,意在石油資源的伊拉克戰爭。但是通過經濟手段掠奪別國的財富已經成為更加文明和更加進步的方式,同時具有表面上的合法性,因而也更具有欺騙性。

從更深的層次上研究資本市場,我們發現資本交易的本質是一場現代社會國與國之間冠以文明面具的經濟戰爭,是一種披上合法外衣的財富掠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或許就是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只要你有興趣並加以關注你就能充分認識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資本市場的殘酷性。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資本交易從表面上看似乎促進了全球經濟發展,提高了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但是,一旦這種交易失去了平衡,或者在某些國家或利益團體的操控下就會發展成一場血腥的經濟戰爭,演變成一種瘋狂的財富掠奪。如果不想在這場戰爭中成為任人宰殺的羔羊,惟一的方式就是要勇敢迎接挑戰。

既然按照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的說法,這最終將是一場零和,或者是負和的遊戲,那么至少在貌似公平的全球交易市場上,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和那些競爭者勇敢一搏。在遊戲規則沒有修改之前,用好現有規則是取得勝利的不二法門。

市場從來就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從上到下,從裡到外就沒有一個“理”字可講。從本質上講,市場既沒有“理性”,更沒有“理智”。所以有人說,市場不是秀才們應該去的地方,秀才們應該呆在大學或研究所里研究做交易的學問,而不是直接到市場中去搏殺。秀才們所做的學問絕大多數也是經不起市場考驗的,因為市場有自己的運行邏輯,這就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如果秀才們以為自己專業知識淵博,理論基礎深厚,擁有嚇人的學位和頭銜就自以為了不起,要管理這個市場,或者要親自進場操盤,其結果不是毀了市場,就是成了市場的犧牲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