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水

買水是惠州鵝城一帶的民俗,流傳已有幾千年之久,源於楚國的舊俗。是送別先人的一種方式。地方民俗儲藏著豐富的歷史密碼,往往可以解讀出許多典籍缺載卻又十分重要的文化信息,對人們探究祖先的過去和家鄉的歷史,有著一定的啟示作用和認識價值。就古老的惠州而言,“喊驚”之俗是這樣,“買水”之俗也是這樣。

詞源

“買水”一詞,《辭源》未收,但並非真的無源可考。在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一書中,就有這樣的解釋:“欽(州)人始死,孝子披髮頂竹笠,攜瓶瓮,持紙錢,往水濱號慟,擲錢於水,而汲歸浴屍,謂之買水。” 這一古老的喪俗,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惠州坊間仍然普遍地保存。那時候,在通往江邊的街巷往往會碰到“買水”的隊伍,前頭有一老婦手持著燃燒的竹纜作前導,又有人隨其後一路撒著雞錢開道,接著便是買水的孝子賢孫作單列縱隊低頭前行了。他們頭戴白孝,腰纏麻繩,手提哭喪棒,赤腳。排頭的一般是長子,雙手捧著一個瓦砵,是用來汲裝江水回家給死者入殮前洗臉用的。既然稱買,當然得花錢,也就是把銅錢(惠州人一般稱散錢)拋入江中。近年在東新橋下舊碼頭出水的古錢各個朝代都有,而且數量頗豐,應該說與這種在“水濱號慟,擲錢於水”的買水喪俗長期流行有很大關係。現在,在市區,這一舊俗大體經已消失。

買水風俗

買水之俗,並非嶺外獨有,例如在楚國故地湖南沅湘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同樣存在人死後子孫“投錢於水,汲歸浴屍”的習俗,近人林河《古儺尋蹤》一書就有介紹。林河指出:之所以有這種習俗,是因為他們都傳說自己的先祖曾經居住在江南水鄉,是後來才飄洋過海,沿著河流上到這裡來的。例如侗族,就有買水時所唱的《洗屍》詞:“暖水悠悠,洗身穿綢。暖水洋洋,洗身穿黃。……”雁鵝是他們祖先崇拜的圖騰,幼雁黃色,故穿上黃衣才能魂歸祖先故里,也就是楚越先民廣為傳說中的“雁鵝村”。這就真是有趣了,惠州古稱鵝城,不也是因為有了“古仙放木鵝流而至此,因建城”(見宋王象之《輿地紀勝》)這樣古老的傳說嗎?鵝城“喊驚”之俗與古楚地同,“買水”之俗亦與古楚地同,——不僅僅是指表面的事象,還包括產生它的歷史背景和它所具有的文化意涵,那就是“潔淨身體,魂歸故里”。聯繫“浮山自會稽傅羅”的古老神話,以及先秦湖南汨羅江畔(屈原沉江之地)“羅子國”被楚滅後,羅氏族人南徙廣東溯江而至東江流域的歷史故實,人們真有理由尋問:惠州的先民們是不是也曾有著相類似的歷史足跡呢?

買水哭詞

據聞惠州舊時亦曾有過類似楚地《洗屍》詞那樣的民間四句,可惜至今仍搜尋不獲,只從老者口中錄得兩段出嫁女唱的“買水哭詞”:

打散頭毛去買長江水,

買轉清水洗親娘。

天上烏雲落黑水,

羅浮山上落鹽霜。

今日親娘去拋陰司路,

樣得呆(我)姐還陽今日到陽台。

金紙銅錢去買長江水,

買轉清水洗親娘,

洗開眼面見閻王。

兩邊兩排娘共嬸,

睇女紅蓮可憐無?

樣得親娘還陽見轉女紅蓮!

哭詞哀傷,買水浴屍時“披髮號慟”的情景約略可見;為逝者“洗開眼面”,出門上路,亦頗符古俗遺意。然所去已非祖先故里,而是閻王陰司,佛教的死亡理念似乎正取代魂歸故里的原始意識,顯示了時代演進的痕跡。舊時惠州湖塘在在皆有,百姓人家大多鄰水而居,但買水仍須到大江,這是不成文的規矩。故哭詞說是“去買長江水”,而不是說“去買西湖水”,箇中緣由,值得玩味。有人說是因為江河乃長流水,這是取其長流不息、生生不息之意。也有說,先人自江海浮來,魂歸故里,是一種精神依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