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貴子鎮位於廣東省信宜市最北端,是兩廣(廣東、廣西)三市(信宜、羅定、岑溪)交界點、信宜市北部門戶。 交通十分便利,歷來都是信宜北部的交通樞紐和商貿重鎮。 現轄16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總面積159.433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萬。該鎮以礦產加工、藥用玻璃包裝、竹器編織、風力發電為主,農副產品加工為輔。以“工業立鎮、農業穩鎮、科教興鎮、旅遊旺鎮、商貿活鎮”為戰略目。
歷史沿革
明
朝稱從善都。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稱貴子堡。
民國29年貴子鎮境為信宜縣貴子鄉、中伙鄉。
1950年仍為貴子鄉和中伙鄉;1952年12月為信宜縣第八區,後改稱貴子區;1957年改為貴子鄉;1958年秋與硃砂鄉合併為硃砂人民公社;1959年從硃砂人民公社分出設貴子人民公社;1961年5月分為貴子、平民兩個人民公社,隸屬硃砂區;1963年1月撤區並社,貴子、平民人民公社合併為貴子人民公社;1983年10月再改為貴子區;1986年冬撤區建貴子鎮。
鄉鎮建設
該鎮積極實施“工業立鎮、農業穩鎮、科教興鎮、旅遊旺鎮、商貿活鎮”發展戰略,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穩步發展。該鎮礦產資源豐富,有鐵礦、錫礦、金礦、銅礦、滑石礦、石灰礦、花崗岩和瓷土礦等;水力資源可開發裝機容量10000千瓦。全鎮農業生產連年保持“噸谷鎮”稱號,初步形成粉蕉、三華李、龍眼、八角和山地喬雞等生產基地。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雲世、石馬、旺茅等村實現村道硬底化,省道352線貴子段擴建完成。水利設施完善.電力供應充裕,農村電網完成二期改造。鎮區建設日新月異,城區面積超過2平方公里。有年供水量30多萬噸的自來水廠1座;35千伏輸變電站2座;10kV線路7回,開通程控電話及行動電話;有4000平方米的綜合貿易市場1座,開發區面積3.34萬平方米。
鄉鎮交通
省道S352線和S369線匯合於貴子鎮境內,距市區54公里。省道369 與352省道貫穿鎮內通羅定市,過境369省道長達24公里,截至2011年年底,過境省道369基本改造成水泥路。大大方便了百姓的出行。是信宜市北部交通出入口的咽喉,全鎮16個村委會均已通公路。貴子鎮每天有開往東鎮、高州、茂名、湛江、海口、羅定、廣州、深圳、東莞等客運班車100多車次(含經過貴子鎮)。
主要景點
鴨兜山
鴨兜山位於信宜市貴子鎮,海拔1281米。那山即高且陡,山頂縱橫約3公里,由無數個小山頭和一個個盤地組成,因四面的山坑都朝向鴨兜塘。好似餵鴨的兜而得名,山上產鴨兜茶。
清朝以前,該山為瑤民居住之所,有明、清時期“過山瑤”村落遺址。懸崖石洞有古代瑤族墓葬。1982年廣西瑤族胞派人前來山上尋取祖先遺骨,在懸崖石洞中找到古代瑤族古埕和遺骨。鴨兜山下平民村有古代瑤家石屋寨遺址,平民爐堂下村有牛洞古代瑤人煉爐遺址。山上有大面積連片天然草場,有公社時期留下的山茶場和鴨兜大水塘。
鴨兜山大土丘,一望無垠,遠遠地只能看見與天相接的雲。上山途中,到村都是松林,參天聳立.風景秀麗,山峻林密,還有多種不同的植被形態。山上有草原,如果運氣好,還能看見成群的黃牛在山上吃草嬉戲。山塘旁邊是千丈的峭壁,對面山上有野山梨,季節不同表現的景色也不同,進入你眼帘的是一種闊然開朗的感覺,山頂縱橫約3公里,由無數個小山頭和一個個盆地組成,當你爬上山頂之後,進入你眼帘的是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優美醉人的自然環境、風景秀麗的大自然風光、優美自然的自然環境,風景秀麗的大自然風光、優雅清新的深山空氣,使人流連忘返。
太保廟
太保廟位於廣東省信宜市貴子鎮函關村老虎山下,是陳璘供奉明朝封贈太子太保陳?的廟宇。建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座東北向西南,磚木結構,二進格局,頭座為拜堂,左右配側間,屋脊飾以二龍戲珠及人物花草圖案,頗具特色。
廟地現為函關國小分校校舍,神殿及太保塑像已被拆除,僅存玉石香爐1個,被移放在函關堡西門古榕樹下。香爐面徑30厘米,通高35厘米,兩邊雕刻含珠的龍頭。爐上刻有文字,正中為“太子大保”,右上為“光緒十年仲冬月吉日”,左下“沐恩眾緣信敬奉”
大營坳
貴子鎮屬於狹長的山谷盆地,南北兩面是高達千米的高山,過境公路省道369就在中心穿過,開車走在路上,兩邊的高山風景讓人心曠神怡。領略大自然的美好風光。在貴子鎮的秋風根村,這裡是分水嶺,站在369省道的最高處,水流向西邊,流向信宜的黃華江上游。而流向東邊的水則流向羅定江(南江,瀧江)。羅定江屬於珠江流域,這就是秋風根村分水嶺的獨特。
據傳羅旁戰爭時明朝政府在這裡駐紮軍隊,後來人們就稱這裡為大營坳。
十二火灶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位於信宜市貴子鎮秋風根村委會境內,當地人稱之為“十二火灶”的山嶺。海拔約1350米,雲開山脈中段,是白堊紀抬升層斷裂風化岩質山體,頂峰石質岩體結構,山腰為風化土,山腳為原生紅壤。地質結構與附近的貓耳石頂丶石牛肚山體構造相類。皆因山頂上遍布著山杜鵑,每逢4月花開爛漫時,紅艷艷一片,大批遊客慕名前來登高觀賞,深感此山並非“有仙則名”,而是“有‘花’ 則名”。
很早以前,此山上就居住著一些瑤族山民。山民用石頭壘成房屋及火灶,開山劈地,種植玉米、木暑、高梁等雜糧,以及獰獵山中的野獸、禽鳥,以此生活。因山上壘有十二個火灶,人們就將此山稱作“十二火灶山”,其主峰就稱作“十二灶頂”。
教杯嶺
杯嶺亦稱教杯嶺,位於貴子鎮與茶山鎮交界之間,海拔高程650米,上有茶亭,下臨函關要隘。從小教杯至大教杯,迂迴10里,峰巒陡絕,昔不通人跡,清乾隆初開闢成通道,信宜鎮隆、東鎮、懷鄉由此北行通抵羅定直通省會,商旅方便,遂成大道。邑人李世芳赴省考試過教杯嶺作詩道:"鳥道盤空萬仞懸,行行已到此山巔。嘉名論定曾稽古,佳句攜來欲問天。一徑煙深迷去路,千岩松響雜奔泉。登梯共是青雲客,笑語伊誰捷足先。"梁泰綸詩:"杯嶺與白雲齊,武廟廟前日欲西。行客正愁山路惡,鷓鴣又向前山啼。"
亞婆髻等
貓耳石位於貴子鎮平民村,海拔高程1120米,又名平民山。山上有石龍屋,可坐十數人,中有小泉水,北通平民,南過茶山。
亞婆髻和亞婆髻頂位於貴子鎮秋風根村的亞婆髻,海拔1159米;位於中和村的亞婆髻頂,海拔1088米;這兩座大山都富藏錫礦,山上有連片數百公頃的天然草場。五指肚位於中和村南邊,與亞婆髻相對,形似一仙人掌,五座山峰環抱,主峰海拔1249米,次峰海拔分別是1242米、1228米、1150米和991米,面積約210公頃,原始次森林叢生、鳥語花香,溪流清澈見底,大氣含氧量高。
函口哨所遺址
函口所遺址位於廣東省信宜市貴子鎮函關村的省道旁,明朝萬曆年間在此駐軍,建築在一個四面環山的長方形小盆地上,長300米,寬150米,設東西南北門,東門在東門坑,西門在西門角,南門在公路旁,北門靠虎尾嶺,城北的山坡上有一段名叫“跑馬坪”的山路,長1000多米,寬70米,是當年跑馬練兵的地方。
城牆已拆除,僅存牆基,殘存的城牆為沙質磚結構,城堡內已平整成水田。城門遺址堆積層,大都是磚頭瓦片,還有一些完整的城磚,長39.2厘米,寬17.9厘米,高12.8厘米。
明代中葉,函口僅是一處百戶戍守的哨所,萬曆元年(1573年)百戶丁希舜署副千戶,萬曆四年隨高州參將陳璘征羅旁有功,升神電衛,世襲指揮同知,立函口所守御。
函口隘位於今廣東省信宜市貴子鎮函關村,山勢險峻,是雲開大山通往羅定市的古道關隘,古代函口隘設有有巡司,有官軍把守,防雲開大山僚寨(僚族村寨)的瑤僮人北上瀧州叛亂。
石屋寨遺址
石屋寨遺址位於貴子鎮平民鴨兜山,海拔1281米。山上層巒迭嶂,雲霧繚繞。茶場石屋和石屋邊大片草地,就是瑤寨故址。當年石屋成片,故有石屋寨之名。明代萬曆四年(1576年),高州參將陳璘奉命帶兵攻破瑤寨,趕走瑤民。歲月流逝,年久失修,大部分石屋已崩塌無遺。
石屋寨附近有一個石洞,叫“石龍屋洞”,由天然的鐘乳石構成,洞口高2米,寬1.5米,洞內高3米,寬4米,可容100多人,洞內還有小洞。
特產
天然枇杷
枇杷,別名:蘆橘、金丸、蘆枝,拉丁文名: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薔薇科、枇杷屬植物,枇杷原產中國東南部,因葉子形狀似琵琶樂器而名,其花可入藥。樹高3~5米,葉子大而長,厚而有茸毛,呈長橢圓形,狀如琵琶。別名又叫蘆橘、蘆枝、金丸、炎果、焦子。枇杷與大部分果樹不同,在秋天或初冬開花,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比其它水果都早,因此被稱是“果木中獨備四時之氣者”。枇杷的花為白色或淡黃色,有五塊花瓣,直徑約2厘米,以五至十朵成一束,可以作為蜜源作物。
下轄村莊
該鎮下轄村莊名錄如下:
托盤垌村 | 中伙村 | 中和村 | 秋風根村 |
平民村 | 函口村 | 函關村 | 西門村 |
石子村 | 貴子村 | 旺茅村 | 回龍村 |
貴龍村 | 石馬村 | 雲世村 | 綠湖村 |
人口數據
該鎮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如下:
總人口 | 30601 |
男 | 15773 |
女 | 14828 |
家庭戶戶數 | 8052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30452 |
家庭戶男 | 15660 |
家庭戶女 | 14792 |
0-14歲(總) | 11684 |
0-14歲男 | 6187 |
0-14歲女 | 5497 |
15-64歲(總) | 16471 |
15-64歲男 | 8444 |
15-64歲女 | 8027 |
65歲及以上(總) | 2446 |
65歲及以上男 | 1142 |
65歲及以上女 | 1304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27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