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財政投融資預算是指國家以信用形式組織的收入和安排的支出的預算。必要性
財政投融資預算是政府為實現特定領域內的社會經濟職能,以信用方式有償營運部分財政資金和其它財政可利用資金並使其有序、高效運行的計畫、組織、協調、指揮和控制活動的總和。在資源配置中,市場不是萬能的,在某些方面需要公共政策加以修正和補充。目前,我國市場體制很不健全,在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就更加需要藉助政府對資源配置的調整和補充,以矯正市場失靈之處。為此,需要政府採取財政政策措施,將資源配置到市場缺位的領域中去。一方面,公共預算活動在實現財政政策目標的過程中,體現了政府的資源配置職能;但另一方面,由於公共預算財力的有限性,需要我們更廣泛地開闢政府財力途徑,通過財政投融資預算來解決上述領域的投資需要,彌補市場資源配置的不足,改善和最佳化經濟結構,達到資源的合理配置。
長期以來,財政投融資資金的籌集、分配及使用存在嚴重的不規範、不合理、效益低下等問題,粗放型的經濟成長已成為共識,其具體表現為:一是財政投融資的範圍廣,幾乎無所不包,不僅干擾了正常的市場競爭,使納稅人的納稅行為為樹立競爭者的行為產生所謂的"異化現象"另一方面,最需要政府財政投資的領域卻未能得到政府的有效支持,造成"天女撒花",沒有重點。二是財政投融資的資金管理分散,財政工具肢體分解。
前幾年從國家投資的口徑看,財政投融資資金占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很低,但屬於財政性的投資占社會投資規模的比重卻大得多,大約在20%到30%左右,而在基礎投資中有40%之多,原因是財政投融資預算內投資未能反映政府投資的全貌,相當於脫離了財政預算管理。三是從政策上看,計畫分配投資代替財政分配政府性收入,向非稅化過度,脫離了財政預算管理體制的要求,難以貫徹財政預算收支規模和結構平衡原則,政府事權超過了財權,計畫分配與《預算法》要求不符,計畫和預算"兩張皮"重複勞動嚴重。這些問題說明了財政投融資改革落後於經濟體制改革,不利於財政預算對投資的間接調控。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現階段發展財政投融資預算有其內在的必然要求。其一,開展財政投融資預算可以保證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主導地位。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非公有制經濟同時並存的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國家各級財政必然要運用市場機制,採取有償分配方式,對現有國有企業進行結構調整和最佳化組合;對固有資產進行直接經營和間接經營;對新辦企業進行控制和參與等,以充分發揮財政投融資預算作用,實現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及影響範圍。其二,財政投融資預算可以籌集大量建設性資金,彌補財政預算安排的不足。我國各級財政狀況普通較差,因此財政預算安排基本上是一個吃飯型的財政格局,財政建設性職能和公共性職能非常弱化。而藉助於財政投融資預算活動,就可迅速有效地籌集到巨額資金,彌補國家預算資金的不足,填補建設性財政職能,對國家財政起一個補充作用。
領域分析
財政投融資預算資金是政策性資金,在用途上存在著明顯的限定性。首先,作為投融資資金不能用於國家或其他團體、個人的消費性支出,而只能用作投資資金支出:其次,作為有償使用資金不能用於只有社會效益,基本上不存在主體經濟效益的部門的設施建設,如國防、公檢法、國家行政機關的設施建設等,由於這些部門的投資不能收回,不適應於要求收回本金的財政投融資預算活動的要求,這些部門應該主要通過財政撥款投資;再次,作為政府行為不參與市場資本的競爭活動,資金不得用於經濟主體投資效益明顯、盈利性強的部門,如一般性加工業和第三產業等。原則上講,財政投融資預算資金主要用於社會效益大.同時又存在一定經濟效益的產業、部門,具體講,主要是基礎產業、基礎設施等的建設投資。雖然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為了特定的政策目標,或者為了加快某些產業的發展,或者為了避免壟斷,保護消費者權益,財政投融資預算對於某些主體效益較明顯,盈利性較強的加工業、第三產業也承擔→定的投資責任。但從總體上講,與其他產業相比較,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確是財政投融資預算的最佳運作領域。監管機制
(一)塑造財政投融資預算融通機制,多渠道籌集資金財政投融資資金要以貫徹國家產業政策,實施國家經濟政策為主要目標。這就決定了資金來源有其內在的規定性,不同於其他形式。表現為:一方面財政投融資預算資金的主要目的用於彌補市場機制對社會資金分配不均及為實現國家總體經濟發展戰略意圖的不足和缺陷。而這些領域是其他商業機構為了盈利所不願投入的那些低效益或根本沒有收益的行業;另一方面,財政投融資預算資金運用一般期限較長,規模大。這又決定了資金來源必須低成本,多方面,求穩定。
借鑑國外經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籌集。
(1)國有資產收益。從融資學一般原理講,它是最好的財政投融資的資金來源,因為國有資產收益是具有保值增值的天然屬性的,將這一部分存量和增量進行再循環,如此投入——產出——再投入——更大的產出,形成國家財政資金的良性循環,正好實現了財政投融資預算的初衷。
(2)政策性銀行的資本金。主要由政府預算投資形成。在政策性銀行的負債結構中,發行長期性國債,集中郵政儲蓄和社會保險基金、養老基金、退體和醫療基金等占有主要份額。此外,直接向其他金融機構發行金融債券也是重要的投資融資來源。
(3)憑股份融資參與項目開發,也是財政投融資預算資金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們應借鑑國際經驗,逐步提高股票、債券融資占財政投融資總量的比重。如某些基礎產業適度地向民間開放;將土地轉讓、批租所得轉作預算投資等。
(4)向國外借款。主要向國際金融機構和外國政府籌集一些優惠款,以降低籌資成本等。
(二)重塑財政政策工具,調整投融資的機制
(1)保證財政投融資預算程式的有效性,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為此,一是財政投融資預算都要納入預算管理。改革開放以來,在分權讓利的同時,將一些屬於政府集中管理的許可權也分離了,設立具有財政性的專項建設資金,實際上屬於分享稅基的財政收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脫離了財政預算管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財政預算程式的有效性,將這些投資納入預算管理,實際上也就是按市場經濟的要求實現預算管理的規範化和有效性。二是政府財政用於非經營性項目的投融資,要按政府財政預算的要求通過預算直接安排給相應的部門和轉移支付到相應的地區,以達到預算法律程式和新財稅體制確立的財政收支平衡,財權與事權相適應以及中央對地方規範的轉移支付制度的要求。三是政府財政投資於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等經營性項目建設的資金,要在產業政策和地區經濟規劃的基礎上,根據一定時期國家財政狀況和財政政策目標,通過財政預算直接向特定的投資主體配置資金,可以實行利息補貼,向項目核拔資本金等。
(2)提高財政預算調控財政投融資的調控水平。九十年代以來,國家通過限制貸款和項目審批來調控投融資。這種狀況反過來又導致了運用財政政策調控投融資的低水平,如稅收政策限定於增加財政收入,並未考慮對投融資的經濟活動的影響;預算體制不規範;資本性支出和經常性支出混亂等。所以,財政投融資統一納入預算管理必然要求提高運用財政政策調控投融資的水平。因此,一方面要加強運用稅收政策調控投融資,出台有關的財務政策;另一方面要將投資支出的規模與結構和財政政策目標相結合,對社會公益部門和基礎部門的投資實行單獨的預算和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