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財富分配定律在物理學裡,每一種力都有其作用的根源。萬有引力源於“質量”,電磁力則源於“電荷”。原子內部的強力和弱力的作用源分別為“顏色”和 “弱荷”。 “荷”的量越多,力的作用就越強。“荷”具有明顯的選擇性,質量只能吸引質量,正電荷只能吸引負電荷,顏色只能作用顏色,弱荷只能作用弱荷。電荷不吸引質量,質量也不吸引電荷。
在人類社會中,也存在著明顯的引力。這種引力的作用源就是財富或金錢這種“荷”。例如,在一個除了發現者外沒有旁人的操場上,有一沓鈔票,發現肯定會被吸引過去,並拾取它。倘若操場上不是鈔票,而是一堆垃圾,我想除了清潔工外,沒有人會被吸引過去。所以,人類社會的這種引力也具有像萬有引力一樣選擇“荷”的特性。人類社會的財富就是在這種引力的作用下進行分配的。
我們的社會猶如太陽系,每年新創造的財富猶如撞入的“漂浮物”,財富在各個人(或公司、集團)之間的分配猶如漂浮物在各個天體之間的分配。
如果我們定義,聚財力就是人對財富的吸引力,或者說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獲取財富的能力(以下我們用F表示)。
那么通過深入研究,我們發現聚財力的大小與下述四大因素有關:(1)人的素質和對財富的占有欲望(用k表示);(2)人所擁有的財富(用c表示);(3)人所在環境的財富分布狀況或貧富情況(用w表示);(4)社會環境(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社會道德)和信息等的約束(用ε表示)。
其他的諸如人的知識、技能、體質、年齡、婚姻狀況和世界觀等等都可歸併到以上四個方面中去。
經濟學意義
假設在某一質量為m的天體周圍,有n個漂浮物,它們的質量分別為m1、m2、…mi…mn,它們與天體m的距離分別為r1、r2、…ri…rn,那么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天體m所受漂浮物總的吸引力的大小就是:
F=G m m1/r12+G m m2/r22+…+Gmmi/ri2+…+Gmmn/rn2
或者
F=Gm∑(mi/ri2) …………………………①
這裡,∑(mi/ri2)=m1/r12+m2/r22+…+mi/ri2+…+mn/rn2
可將①式改寫成F=4πGm∑(mi/4πri2)(等式右邊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4π)。
或 F=ξm∑(mi/4πri2) ……………………②
這裡ξ=4πG,4πri2是半徑為ri的球面面積,mi/4πri2 表示單位面積所含的質量數。因此,從靜力學的角度看,m天體所受的吸引力的大小,實際上與周圍環境的質量分布狀況有關,單位面積質量分布越多,天體所受的吸引力就越大。同時,天體周圍的漂浮物越多,天體俘獲的質量就越多。所以,天體受漂浮物總吸引力的大小,實際上反映了它在某一時刻的俘獲能力。
由 ②式可知,天體的俘獲能力實際上與天體自身的質量和其周圍環境分布的總質量成正比。
另外,有研究認為,萬有引力公式中的引力常數G與物質的材質有關。[1]如果這種觀點正確,那么各個天體的引力常數就有微弱的差別。
在電荷世界中,帶電體對電荷的俘獲也有類似的情況。假設在電量為q的物體周圍有n個異性電荷,它們所帶的電量分別為q1、q2、…qi…qn,它們與電荷q之間的距離分別為r1、r2、…ri…rn,那么根據庫侖定律,同樣可以得到:
F=q∑(qi/εi4πri2) …………………………③
其中εi是電荷qi所在介質的介電常數。式③的含義是:電量為q的物體所受環境電荷的作用力(引力)與環境中電荷的密度成正比,與環境的介電常數成反比。
電荷對電荷的作用,是通過電場來傳遞的,或者說是通過電磁波這種媒介來傳遞的。電荷之間傳遞的電磁波越多,相互作用力就越大。假如我們在兩個電荷之間加入某一種介質,那么介質就會妨礙電荷之間相互交換電磁波,使電荷之間的作用力減小。因此,介電常數實際反映的是電荷電場信息被阻隔的程度。介電常數愈小,說明信息被阻隔的程度愈弱,電荷同周圍電荷的作用力就愈強;介電常數越大,說明信息被阻隔的程度越強,電荷同周圍電荷的作用力就越弱。例如,在真空中,電場信息被阻隔的程度最小,電荷對電荷的吸引力或者斥力最強;如果在兩個電荷之間加入一種介質(如塑膠等),則電荷的電場信息會被阻隔一部分,電荷之間的作用力就相應地減弱;如果在兩個電荷之間加入一介電常數為無窮大的絕緣體,則電場信息會被完全隔斷,兩個電荷之間的作用力就為零。
由此可見,不論是場還是電磁波,從本質上講都是一種信息。電場的強弱實際上就是信息量的多少的反映。介電常數對電場信息的阻隔,如同隔音板對聲音的阻隔一樣。
在萬有引力公式中沒有相當ε的量,在庫侖公式中沒有相當G的量。實際上,我們可以認為萬有引力公式中的ε=1,庫侖公式中的G=1。
統計學
由於摻入了思想、意識等抽象的東西,所以社會經濟現象往往顯得繁雜而毫無頭緒,致使經濟學家的研究時常力不從心。因此,有些學者已經開始將人看作“粒子”進行研究,不過這些研究僅僅限於統計學方面。
既然沒有意識的宇宙天體也有經濟活動,我們為什麼不先研究透徹它們的經濟活動,找出其中的規律,以此為研究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提供有益的借鑑呢?
其實,我們的太陽系就是一個典型的具有經濟活動特徵的“天體社會”。在太陽系中,有太陽、行星、小行星、衛星、彗星和宇宙漂浮物,它們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追逐財富——質量的活動。作為地球人,我們也經常目睹它們對財富的爭奪。當一顆明亮的流星劃破長空時,我們應該想到:我們的地球又從太空中拽得了一把“財富”。要知道,我們的地球就是通過這樣鍥而不捨地爭奪,才從一個普通的星子成長為今天這個樣子的。所以,太陽系跟我們的社會一樣,也有財富分配的問題。
一般說來,如果某一宇宙漂浮物(新的質量)進入了我們的太陽系,那么太陽和各行星及其衛星就會對其施加引力,進行爭奪,最終哪個天體施加的引力大,宇宙漂浮物就會成為哪個天體的囊中之物。我們的太陽系每時每刻都有宇宙漂浮物撞進,並被太陽系各天體所俘獲。那么,在一定時間(比如一年)內,撞入太陽系的宇宙漂浮物(質量)在太陽系各個天體之間如何分配呢?這不僅取決於實力,即天體的質量或引力,而且還有一個機遇問題。由於進入太陽系的漂浮物是隨機的,它們會離某些天體近一些,而離另一些天體遠一些。自然,漂浮物被距離近的天體俘獲的幾率更大。如果我們能夠弄清楚一年內太陽系各天體分配質量的比例或幾率,那么我們就解決了太陽系的一個重要的經濟問題。由此推及生物界和人類社會將會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
經濟運動的動力
力是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如果沒有力的作用,一切物體將會永遠保持其現有狀態不發生變化。在社會經濟運動中,財富的分配、人才的流動、商品的流通與交換、經濟的增長、財富的集中等等都是聚財力作用的結果。沒有力的作用這一切便不可能發生。
只要留心一下社會的財富分配實況,我們就會很容易地看到上述規律的巨大作用。從大的範圍講,人的素質與受教育程度具有正相關性。國家統計局對中國多個大、中、小城市的3997戶居民家庭調查表明:“戶主文化程度、受教育年限與家庭財產呈現明顯正比相關。戶主文化程度為碩士及以上的家庭其家庭財產最多,戶均財產為49.94萬元;與戶主文化程度為國小的家庭相比,高出兩倍多。” 民間的調查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7]美國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制度對人的收入的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美國<華爾街日報>2002年11月12日在一篇對世界各國和地區經濟自由指數排名的報導中稱:經濟自由的國家和地區比經濟不自由的國家和地區擁有更高的人均收入。2000年,“自由”經濟的人均收入是26855美元,“基本自由”的經濟低於這個水平的一半,“基本不自由”經濟的人均收入只有3229美元
其他諸因素,如信息、個人所擁有的財富和環境的富裕情況等對人的聚財力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
(一)聚財力是商品生產、流通和交換的原因
商品生產的目的是為了交換和獲取利潤(財富)。沒有利潤的商品是無人生產的。所以,追逐財富是商品生產的目的和動力。但是,生產什麼商品,生產多少商品,利潤不是唯一的判斷標準,聚財力才是左右人們選擇的決定性因素。聚財力小的人,一般會選擇生產那些利潤不高、但很穩定的商品;而聚財力大的人則會選擇生產那些利潤高、風險大的商品。因此,聚財力越大,商品的生產就越快,越頻繁。
商品流通和交換的動力也是聚財力。北京烤鴨從北京流到全國,美國的麥當勞、肯德雞和可口可樂等越過太平洋到中國落戶,農民賣掉自己生產的農產品,然後買回他們生活的必需品等等,都是聚財力作用的結果。在古代,由於人們不知道煤這種“黑石頭”能夠燃燒,可以用來取暖煮飯,所以人們不把它當作財富,自然,煤這種黑“石頭”就不受聚財力的作用。因此,在古時候,煤便一直保持它的自然狀態(呆在儲藏它的地方不動)。但是,當煤的價值被人們發現後,煤便受到各種聚財力的作用,於是,煤被從地下開採出來,運往四面八方。
現在,各種商品的流動基本上是受價格因素支配的。一種商品在哪個地方的價格高,商品就會往那個地方流動。商品的價格高,說明此地的人對該商品的欲望強,需求大,亦即這個地方對該商品的聚財力大。所以價格其實是一種力的反映,價格的不同則說明聚財力不均衡。
我們知道,聚財力與人對商品(財富)的占有欲望成正比。而人對商品的占有欲望與商品的多寡有關。在一某地區的一定時間內,對某種商品的總的聚財力是一定的,即需要某種商品的人口是基本恆定的。所以,商品數量少,其平均聚財力就大,商品數量多,其平均聚財力就小。這種效應的社會表現就是,一種商品的數量越少,人們對該種商品的占有欲望就越強,當這種商品的數量增加時,人們對它的占有欲望將隨之減弱。因此,某一地區的聚財力對某種商品作用的強弱,也與商品數量的多寡有關。
商品的交換既是交換財富、實現商品價格的過程,也是一個聚集(或再分配)財富的過程。商品在沒有交換以前就是產品,它的價格或價值都是一種預期價格或價值,不是實在的東西。通過交換後,現實的價格或價值,有時會超過預期值,有時會縮水,低於預期值。
人們聚集財富(勞動致富也好、剝削也好)也是通過交換來實現的。不交換就沒有商品或財富的流通,此時,財富也不可能從一個經濟人(關於經濟人的概念見後面章節)流向另一個經濟人。如果工人不出賣勞動力,資本家也不可能剝削工人;如果生產者不出售其產品,他就不可能獲得利潤(財富);如果一個人不購買股票,那么他既不會成為股市的暴發戶,也不會跳樓、割肉,虧掉自己的老本。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失去財富源於交換,得到財富也是源於交換。所以,交換是財富流動和轉移的重要原因。商家生產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換。一個個體老闆一年生產成千上萬套服裝,如果他不用來交換,那么這些服裝就會成為一堆廢物。因為一年生產的服裝他家八代十代人也穿不完。所以,商品或產品,對於商家來說,只是換取金錢,聚集財富的媒介,除此之外,別無他用。
除了交換以外,導致財富流動和轉移的還有戰爭、偷盜、遺失、拾揀和饋贈等因素,這些因素的作用有時也是巨大的,但是無論那種因素其根源最終還是聚財力。伊拉克之所以發動侵占科威特的戰爭,美國之所以兩度打擊伊拉克並最終推翻薩達姆政權,其深層原因都是經濟利益在驅動,他們都覬覦對方的石油。
(二)聚財力決定社會資源的流動與分配
</strong>首先,聚財力導致了人才或勞動力的流動。美國經濟學家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1847-1938)認為:“在勞動力市場的混亂鬥爭中,卻有一個深奧而活躍的自然規律在發生作用。”[9]這個自然規律的作用槓桿就是聚財力。
一般說來,聚財力大的人會趨向工資高或好經商賺錢的地方(或行業),向工資高或好經商賺錢的地方(或行業)運動。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工資與其說是勞動力的價值(價格)或報酬,倒不如說是一個人的欲望得到暫時滿足的基本條件。在人們能夠充分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勞動力的時候,每個人對工作都有自己的期望和選擇。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個選擇的標準主要就是薪金的多少、勞動強度的大小和工作的穩定程度。如果某種工作薪金少了或者勞動強大太大或者工作很不穩定,不能滿足他的要求(欲望),他就會捨棄該工作,去繼續尋找其它的工作,直到找到薪金和勞動強度令以及穩定性都令他滿意的工作為止。由於每個人的欲望不同,所以人們對薪金以及工作的舒適度的要求也不一樣。因此對於同一工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評價標準。譬如,某城市清潔工的月薪金是2000元人民幣,有的人對此很滿意,有的人對此則不滿意。滿意的人就會做清潔工,不滿意的人就不會當清潔工。
另一方面,市場也在對聚財力進行甄別,按聚財力的大小來分配工作,讓那些聚財力小的人乾那些工資低的活,而讓那些聚財力大的人乾那些工資高的事。譬如,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人員,聚財力大,他們就會被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安排到管理階層當白領;而那些無技術,少知識的人則會被市場合理地安排到另外的崗位。
欲望雖然與聚財力成正比,但它並不等於聚財力。有的人慾望雖然很大,但是如果他的素質很差、財富也很少,那么他的聚財力(賺錢的能力)也不會很大。所以如果一個人的聚財力不大,他卻想找到一份薪金很高的工作,那么結果只能是“心比天高,命如紙薄”,他永遠也達不到目的,得不到滿足。
其次,社會財富會趨向聚財力大的經濟人(包括自然人、公司和國家等經濟組織和聯盟),向聚財力大的經濟人集中。社會財富的分配基本上是按聚財力的大小來進行的。聚財力越大,他在社會中分得的財富就越多,聚財力越小,他在社會中分得的財富就越少。如此反覆循環下去,就會使富人越富,窮人越窮。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馬太效應。但是,馬太效應的作用也不是無限的。也就是說,富人不會永遠是富人,窮人也不一定永遠是窮人。當社會的財富高度集中時,就會產生一種社會應力,致使社會所要求的最低的公平度遭到破壞,社會便失去穩定,最終導致社會變革,使財富再一次地發生擴散,從而消除原來積累的應力,建立起新的社會平衡。當然,這種由應力積累而導致的變革,既可能是暴力的,也可能是非暴力的。在應力較小時,採取措施進行變革,給社會帶來的震盪就小。當應力較大時,發生變革就會給社會帶來強烈震動。
(三)價值和價格的本質
</strong>任何物品的價值都是相對於人來說的,所以物品價值量的大小是以人為標準來判斷的。但是,以人為標準,並不等於是以人的主觀判斷為標準,而是以人的客觀需要為標準。然而,人的需要也不是完全統一或一致的,它隨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物質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窮人的需要與富人的需要就有很大的差別;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的人們最大的需要是食物(吃),豪門貴族最大的需要是娛樂品(享受)。那么,如何將窮人的需要和富人的需要統一協調起來呢?這就要找他們的共同點。
人的素質和對財富的占有欲望
人的素質是指人的智商、體質、知識技能和心理情感等因素構成的總和。毫無疑問,在其他條件完全相同的情況下,一個人的素質越高,且對財富的占有欲望越強,他的聚財力就越大;反之,一個人的素質越低,且對財富的占有欲望越小,其聚財力就越小。
對於上述這種說法,也許有人會找出一些相反的例子來加以反駁。譬如,大學教授的綜合素質無疑比讀書不多的小商小販要高,但是,教授們賺的錢卻不一定比小商小販多。這難道說素質越高,聚財力就越大嗎?對此,我們可作如下解釋:
第一,我們在考察一個人的聚財力與他的素質的關係時,已經設定了一個十分嚴格的前提條件,即我們是在人們所擁有的資本、信息、工作環境、社會家庭環境以及所從事的職業等等一切其它條件完全相同的情況下來研究人的素質對聚財力的影響的。大學教授經商之所以有可能不如讀書不多的小商販,是由於教授所了解的有關經商的信息比小商販要少得多,他們之間有著信息不對稱的差別(這種差別對聚財力的影響將在後面討論)。這種“素質”因素之外的因素對聚財力的影響此時暫不討論。
要比較素質對人的聚財力的影響,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自己跟自己比,即同一個人在不經過任何培訓的情況下與在經過專門培訓(提高素質)之後(聚財力或賺錢能力)相比較。很顯然,經過知識技能和有關業務培訓的他,肯定比沒有經過此類培訓的他的聚財力(賺錢的能力)要強。一種是不同的人之間進行比較,即張三和李四進行比較。當然要比較張三與李四的賺錢能力(聚財力),必須讓張三和李四處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即張三與李四不僅從事的行業相同,而且所獲得的信息也相同,不僅買賣的對象等經商環境相同,而且家庭等社會環境也相同,總之,張三與李四除了素質不同以外,其它的一切環境條件都完全相同。
當然,這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式,實際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為了找出事物的內在規律,將研究對象或系統的關係簡單化,則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自然科學的研究就常常採用這一方法。如慣性定律和理想氣體的狀態方程等都是採用這種方法推導出來的。在這種理想化的條件下相比較,張三與李四誰的素質高誰就會賺更多的錢,亦即誰的素質高誰的聚財力(賺錢的能力)就大。
第二,聚財力與人的欲望有較大的關係。追逐財富的欲望是人類最古老最樸實的東西,也是人類最具現代化的意識。古今中外,人類的活動無不都與財富有關聯。在古代,中國人年年春節都要拜“財神”,甚至在今天一些鄉村還保留著這一風俗,每個人都希望在新的一年得到財神爺的蔭庇。在許多古老的神話故事裡,不論是中國的,還是阿拉伯的,亦或是希臘的,都把擁有萬貫家財作為幸福和快樂的象徵。就算沒有發財或者不可能發財,人們心中追逐財富的欲望也永遠不會泯滅。
按照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觀點,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為五個層次:(1)基本的生理需要,如吃、穿、住、行等的需要;(2)安全需要,即希望生活有保障;(3)社會的需要,即感情的需要,愛的需要,歸屬感的需要;(4)尊重感的需要,即需要有自尊心以及受到別人的尊重;(5)自我實踐的需要,即出於對人生的看法,需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價值。
所有這些需要匯集成人的欲望,從而決定了人對財富的追求傾向。由於每個人的社會地位和世界觀等各個方面有所不同,所以人們的需要也千差萬別,由是導致人們的欲望也各不相同。同時,不同的人,欲望的大小也有差別。但並不是欲望越強,其聚財力就越大。因為人的欲望有各種各樣的,一個人很可能對藝術有極強的欲望而對金錢毫無興趣。而聚財力只與對金錢(財富)的占有欲望有關聯。如果一個人遁入空門,對金錢毫無興趣,沒有一絲欲望,那么金錢是不會自動跑到他的手中去的。反之,如果一個人金錢欲望特彆強,那么他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攫取錢財。因此,欲望越強,其賺錢的能力也越強。
當然,光有賺錢的欲望而沒有素質,其賺錢的能力也會受到一定的削弱。
所以,如果我們約定:人的素質越高,對財富的占有欲望越強,k值就越大,那么就應該有F∝k,即聚財力與k成正比。
人所擁有的財富
對什麼是財富,人們的意見還不很統一。這裡我們所說的財富,是指一般的資本、財產或可以變成資本和財產的物品。人的財富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內在財富,即勞動力本身也是財富。每個人的勞動能力是有區別的,有的人勞動能力強,有的人勞動能力弱,他們在出賣各自的勞動力時,所獲得的工資(報酬)也不相同,有的人年薪幾十萬元、上百萬元甚至達千萬元,而有的人的年薪則只有區區幾千元。所以,不同的人其內在財富是有差別的。這裡要強調的是,勞動力與聚財力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勞動力是一個人的勞動能力。毫無疑問,在通常情況下,一個人勞動能力越強,他在勞動中獲得的報酬就越多,說明他的聚財力大。但是,勞動力與一個人對金錢的占有欲望沒有關係,一個技術素質很高的人很可能對金錢感到索然無味,沒有絲毫欲望,對這樣的人我們只能說他有很強的勞動力,而不能說他有很強的聚財力,因為這樣的人憑自己的勞動本領完全可以成為腰纏萬貫的富翁,但他們往往毫不惋惜地捨棄賺錢的機會,甘願做一介貧民。
二是外在財富,即人所擁有的財產和物品。擁有較多財富(資本)的人相對於擁有較少財富(資本)的人更容易賺錢。這是因為:
——有了財富,就能夠獲得更好的教育。通過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增強賺錢的能力。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今人道:知識改變命運;知識就是財富。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有了財富,就能夠購置機器和一些現代化的設備,僱傭更多的工人,進行擴大再生產,不斷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從而獲得更多的利潤。
——有了財富,還可以購買專利和技術,獲得智慧財產權,使自己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有了財富,還可以用以抵押,進行滾動貸款,支配比自己所擁有的財富大數倍的財富。
——有了財富,就會無形地增大自己的信譽,與周圍的人建立起一種良好的經營關係,甚至能對周圍的人進行某種控制。
——有了金錢等財富,即使什麼也不買,什麼也不做,把錢放在銀行就會有利息,就能夠使財富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