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
磚木結構,分前、中、後三進。大門兩側有"黟縣青"石鼓一對,雕飾有龍鳳呈祥、隱瞞送子等圖案。進門為前進,左右兩廂,中為通道。過天井即為正廳,正廳有108根立柱支撐,規模宏大,是春秋二祭和舉行慶典的場所。後進有東西天池各一,天池四周石柱和欄板上,均刻有各式各樣的花鳥圖案,如鯉魚噴月、雁落荷花、松鶴延年、松柏長青等,雕刻精細。過天池為享堂,是供奉諸口倪氏祖宗神位之所。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貞一堂位於祁門縣渚口鄉渚口村內,是渚口倪氏貞一支派的宗祠。坐落在村中央,坐北朝南,占地1200多平方米,是一座三進七開間的大祠堂。
貞一堂始建於明,清兵入關後,毀於兵火。康熙12年(1673)重建,14年落成。宣統2年(1910)正月16日因燃放爆竹引發火災,除門前“道士巾”外,全部被毀。1912年,族人倪尚人捐巨資重建。貞一堂用料精良,規模宏大,雕刻精美,大堂內有柱108根,取“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意,被譽為“徽州民國第一祠”。
祠堂簡介
祠前廣場兩側有18對巨大的旗桿石,規模甚為壯觀。在倪氏宗族中,每一個考取舉人以上功名的子孫,就可以在宗祠前樹一對旗桿,以向世人炫耀,昭示後人。這些旗桿石有大有小,有的上面還刻有“進士”兩個大字。文革中,倪氏族人為保護這些旗桿鼓,將它們統統搬到村前面的河裡,用泥沙埋起來,才免遭破壞。
貞一堂分前院、儀門、享堂、寢堂四進,四周由封火牆圍護,外門廳做成道士巾形狀。門樓兩頭各有一道耳門,是左右兩側的通道。正面寬敞,檐口正中梁坊上懸有“尚書”字匾。大門開在中軸線上,兩側有一對抱鼓石,為黟縣青,雕飾有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等圖案,門頭上懸有“倪氏宗祠”匾。
從大門進入祠堂,前進為左右兩廂圍合成一個寬大的天井院,屬徽州傳統建築“四水歸堂”做法。天井中間是一道石板大道通向廳前。遇有重大節日或慶典,在前進搭台演戲,即教化了族人,又祭奠了祖宗。
正廳在祠堂建築中稱為享堂,是祠堂的主體,是春秋二祭和舉行慶典的場所。正廳為南北兩坡大屋,屋內有特大木柱10根,柱上架梁,下有承拱,採用抬梁結構,使大廳減柱顯得寬敞,亦稱“減柱造”工藝,大廳天花採用軒頂(卷棚)與人字軒頂兩種做法,使室內空間富於變化,大梁兩端雕刻有象鼻頭圖案,因象與相諧音,意喻“封候拜相”。樑上架的短柱有“方巾”、“蓮花”等精美的木雕柱托,蓮花托表示搭座蓮台“升天成仙”。“貞一堂”匾額高懸於廳堂太師壁上方。
正廳兩側各有廂房一間,用於儲藏祭器之類。正廳東西兩側與廳前天井迴廊銜接處,各有一道側門通向室外,是兩個疏散出口。正廳與迴廊的檐口採用斗拱挑檐,斗拱設定繁密,約3米開間,非常壯觀、氣派,尤其是正廳前檐口的兩根立柱頭上的兩個斗拱,碩大無比,高五層,出跳,斗拱中間伸出兩根“昂”,以顯示倪氏家族的尊貴地位。斗拱度座外端雕刻一頭小象,底座下方是一頭倒趴的木雕母獅,正廳兩頭的封火牆高出坡屋面,並隨屋面高低跌宕成三個台階,牆頭似高昂的馬頭。迴廊與正廳屋面銜接處,還砌有一截粉牆用以防火隔斷。
後進為天池、寢堂。天池是倪尚榮的副室金氏等出數百金所建,天池在風水上有聚財之意,其作用是蓄水防火,該天池在徽州祠堂寢堂天井水池中別具一格,面積最大,儲水量最多,是雕刻最精美的一座水池。天池為長方形,中間有一座石拱橋,將天池一分為二。過了橋,登上3級石階可入寢室,天池東西兩頭是連線享堂與寢堂的走廊,也各有一道側門通向室外。天橋兩側,有獅座柱3對,形態各異,有的撫弄幼獅,有的戲弄繡球,形象逼真,妙趣橫生。天池周圍,有蓮花座石柱7對,天池四周有青石欄板20塊圍護,每塊欄板上都有一幅精美的與水有關的石雕圖案,如“鯉魚噴日”、“雁落荷池”、“鯉魚跳龍門”等,東西兩天池北邊中間欄板各是一塊碑記,分別是族人倪兆熊、倪化鱗撰寫,從不同角度,敘述貞一堂曾屢建屢燒,多災多難,並且頌揚倪尚榮的偏室金氏等人繼承丈夫遺志,以紡織所得之金捐天池、蓄水御患的義舉。天池內側水面上方的四周石板上還飾有精緻的花鳥、魚龍、龜鹿等圓形、扇面形石刻圖案。
寢堂為2層結構,兩頭各有一間廂房,東廂儲放花轎,西廂為樓梯間,可登樓遠眺。祠堂後進一般稱為寢堂,或稱寢殿寢室,用來供奉祖先牌位和陳設供品,是祠堂中最神聖的地方,所以,寢堂是祠堂三進中最高的一進建築。寢堂雖不像享堂那樣寬敞,但為了突出它的至尊地位,故而抬高基地並修建成兩層結構。
貞一堂,是祁門縣古代祠堂建築的代表,經過多次維修,現狀完好,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保護
2011年。祁門縣完成貞一堂省保單位整體修繕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