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貝克勒效應是指在電解質溶液中的兩個相同的電極,若其中一個被光照射,則兩個電極間會產生電位差的現象。它可以模擬葉綠素的光合作用。
光電導效應
它是光照射到某些物體上後,引起其電性能變化的一類光致電改變現象的總稱,又稱為光電效應。這種效應中,目前用於感測技術的主要有光生伏特效應中的丹倍效應、光磁電效應、PN結光生伏特效應、貝克勒效應和俄歇效應等。
貝克勒效應是指在電解質溶液中的兩個相同的電極,若其中一個被光照射,則兩個電極間會產生電位差的現象。
貝克勒效應是指在電解質溶液中的兩個相同的電極,若其中一個被光照射,則兩個電極間會產生電位差的現象。它可以模擬葉綠素的光合作用。
貝克勒爾,男,1852年出生於法國,畢業於巴黎理工大學,物理學教授,因發現物質的放射性而獲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08年逝世。
簡介 研究成果貝克勒爾,男,1852年出生於法國,畢業於巴黎理工大學,物理學教授,因發現物質的放射性而獲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08年逝世。
簡介 研究成果所謂的熱電效應,是當受熱物體中的電子(空穴),因隨著溫度梯度由高溫區往低溫區移動時,所產生電流或電荷堆積的一種現象。而這個效應的大小,則是用稱為ther...
簡介 生物熱電 生活套用 來源發現 其它效應湯姆遜效應是指金屬中溫度不均勻時,溫度高處的自由電子比溫度低處的自由電子動能大。像氣體一樣,當溫度不均勻時會產生熱擴散,因此自由電子從溫度高端向溫度低端...
發現者介紹 發現過程 塞貝克效應 珀耳帖效應 三種效應的關係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1890.09.09-1947.02.12),德裔美國心理學家,拓撲心理學的創始人,實驗社會心理學的先驅,格式塔心理學...
人物生平 主要學說 個人成就 局限性 主要著作有時候學習者盡力去解決一個複雜的或者需要創造性思考的問題時,無論多么努力,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在這種時候,暫時停止對問題的積極探索,可能就會對問題解決起到...
起源 心理運用 研究發現 表現形式 實際運用亨利·貝可勒爾(Henri Becquerel,1852年12月15日-1908年8月25日),法國物理學家。因發現天然放射性現象,獲得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生平簡介 貢獻特勒將畢生的精力用以研發美國的核武器。他極力主張發展核子彈和氫彈、核能以及戰略防禦體系,因此對美國的國防和能源政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一生中獲得了許多獎章...
早年及教育 重大事件 氫彈 政府研究 犁頭行動光生伏特效應,英文名稱:Photovoltaic effect。光生伏特效應是指半導體在受到光照射時產生電動勢的現象。 光生伏特效應--(可製作光電池、...
介紹 P-N結 發現歷史 光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