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貓眼草,又名:耳葉大戟、細葉貓眼草。多年生草本,高30餘厘米。莖細而圓,自基部分枝,內含白色乳汁。單葉互生;葉片線形,長3厘米許,寬不及3毫米,先端稍尖或鈍,基部漸細成一不明顯的短柄,全緣。杯狀聚傘花序頂生;花枝3次分枝;苞葉卵狀三角形或闊三角形,總苞2片,形圓;子房3室,花柱3,分離,頂端2淺裂。蒴果三棱狀球形,徑約2毫米,表面黃色。種子矩圓狀卵圓形,黃色。
分布範圍
生長山坡路旁。分布河北、內蒙古、山西、新疆、東北等地。
主要價值
瀉水飲,破積聚。通二便。治水腫脹滿,留飲,結胸,痢癇,噎膈,症瘕積聚,二便不通。
•①《本經》: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症堅積聚,利水谷道。
•②《別錄》:下五水,散膀胱留熱,皮中痞,熱氣腫滿。
•③《藥性論》:能瀉十二種水疾,治心腹堅滿,下水,去痰水,主皮膚浮腫。
•④《綱目》:瀉腎經及隧道水濕,腳氣,陰囊腫墜,痰迷癲癇,噎膈痞塞。
植物化學成分
異名
貓兒眼(《中國藥植圖鑑》),打碗花、打碗棵、打盆打碗(《河北中藥手冊》)。
來源
為大戟科植物貓眼草的全草。
化學成分
莖葉含黃酮甙、甾醇、揮髮油、酚類物質、有機酸、胺基酸與蠟質。從地 上部分分離出貓眼草素Ⅰ~Ⅵ;種子也含貓眼草素Ⅴ、Ⅵ。
藥品
英文名
Gansui Root, Root of Gansui, Root of Kansui
別名
主田,重澤,甘藁,陵藁,甘澤,苦澤,白澤,鬼醜,陵澤,腫手花根,九頭獅子草,化骨丹,腫手花,頭痛花,貓兒眼
來源
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根。春季開花前或秋末莖苗枯萎後採挖根部,除去泥土、外皮,以硫黃熏後曬乾。
性狀
根橢圓形、長圓柱形或連珠形,長1~5cm,直徑0.5~2.5cm。除去栓皮者表面類白色或黃白色,凹陷處有棕色栓皮殘留;未去棕紅色栓皮者,有明顯縱槽紋和少數橫長皮孔。質脆,易折斷,斷麵粉性,皮部類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長圓柱狀者纖維性較強。氣微,味微甘、辛,有刺激性。以肥大、類白色、粉性足者為佳。
性味
味苦;性寒;有毒
歸經
脾經;肺經;腎經;膀胱經;大腸經;小腸經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0.5~1g。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內服宜用炮製品。
炮製
•1.甘遂:揀去雜質,用水漂淨,撈出,曬乾。
•2.醋甘遂:取淨甘遂,用醋拌勻,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乾,取出晾乾,(每甘遂100斤,用醋30-50斤)。
•3.煮甘遂:取淨甘遂與豆腐同放銅鍋內,加水煮透,取出,除去豆腐,曬至八成乾,切碎曬乾。(每甘遂100斤,用豆腐50斤)。
•4.煨甘遂:取淨甘遂置鍋內,加入麥麩同炒至焦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每甘遂100斤,用麥麩30-40斤)。
•5.土製:先將細土炒熱,加入甘遂用微火炒至膨脹發黃時,篩去黃土即得。
•6.《雷公炮炙論》:採得(甘遂)後,去莖,於槐砧上細銼,用生甘草湯,小蕎苨自然汁二味,攪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東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為度,漉出,於土器中熬令脆用之。
•7.《本草匯言》:甘遂用甘草水浸三日,曬乾,再以面裹煨熟用。
注意
氣虛、陰傷、脾胃衰弱者及孕婦忌服。
藥理
鎮咳、祛痰、平喘作用
耳葉大戟地上部分提出約黃酮甙對氨水引起的小鼠咳嗽有鎮咳作用,小鼠酚紅法亦表現祛痰作用,但對組織胺引起的豚鼠哮喘無預防效果。
抗菌作用
酒精浸劑(1:1000)、水煎劑(1:300)試管內對結核菌有抑制效力,據云對肺炎雙球菌、甲鏈球菌、卡他球菌、流感桿菌亦有抑制作用。
【性味】性微寒,味苦,有毒。
【功用主治】祛痰,鎮咳,平喘,拔毒止癢。
【選方】
①治頸淋巴結結核已破成管:貓眼草煎熬成膏,適量外敷患處。(《河北中藥手冊》)
②治癬瘡發癢:貓眼草研末,香油或花生油、豬油調敷患處。(《河北中藥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