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冠尾線蟲病

豬冠尾線蟲病

豬腎蟲病又稱冠尾線蟲病,是一種寄生蟲病,由有齒冠尾線蟲寄生於豬的腎盂、腎周圍脂肪和輸尿管等處引起的。

概述

蟲體寄生蟲體寄生
腎蟲病又稱冠尾線蟲病,是由有齒冠尾線蟲寄生於豬的腎盂、腎周圍脂肪和輸尿管等處引起的。蟲體偶爾寄生於腹腔和膀胱等處。本病分布廣泛,危害性大,常呈地方性流行,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豬的主要寄生蟲病

症狀

無論幼蟲或成蟲,致病力都很強。幼蟲鑽入皮膚時,常引起化膿性皮炎,皮膚發生紅腫和小結節,尤以腹部皮膚最常發生。同時,附近體表的淋巴結常腫大。幼蟲在豬體內移行時,可損傷各種組織,其中以肺臟受害最重。

病原

病原寄生蟲病原寄生蟲
蟲體粗壯,呈灰褐色,形似火柴桿,體壁較透明,其內部器官隱約可見。雄蟲長20-30毫米,交合傘小,交合剌兩根。雌蟲長30-45毫米。卵呈長橢圓形,較大,灰白色,兩端鈍圓,卵殼薄,長99.8-120.8微米,寬56-63微米。

流行病學

蟲卵隨尿排出體外,在適宜的溫度與濕度條件下,經1-2天孵出第一期幼蟲;經2-3天,第一期幼蟲經過第一、二次蛻皮,變為第三期幼蟲(即感染性幼蟲)。感染性幼蟲可以經過兩條途徑感染豬:一是經口感染,二是經皮膚感染。經口感染往往是豬吞食了感染性幼蟲;幼蟲鑽入胃壁,脫去鞘膜,經3天后進行第三次蛻皮變為第四期幼蟲,然後隨血流進入肝臟。經皮膚感染的幼蟲鑽進皮膚和肌肉,約經70個小時變為第四期幼蟲,隨血流經肺和大循環進入肝臟,幼蟲在肝臟停留3個月或更長時間,穿過包膜進入腹腔,後移至腎臟或輸尿管組織中形成包囊,並發育成成蟲。少數幼蟲誤入脾、脊髓、腰肌等處,不能發育成成蟲而死亡。從幼蟲侵入豬體到發育成成蟲,一般需經6-12個月。本病多發生於氣候溫暖的多雨季節,在我國南方,豬只感染多在每年3-5月和9-11月。感染性幼蟲多分布於豬舍的牆根和豬排尿的地方,其次是運動場中的潮濕處。豬只往往在牆根掘土時攝入幼蟲,及在牆根下或其它潮濕的地方躺臥時,感染性幼蟲鑽入皮膚而受感染。

病理學

皮膚上有丘疹或結節,淋巴結腫大。肝內有包囊和膿腫,內含幼蟲。肝腫大變硬,結締組織增生,切面上可看到幼蟲鈣化的結節。肝門靜脈中有血栓,內含幼蟲。腎盂有膿腫,結締組織增生。輸尿管管壁增厚,常有數量較多的包囊,內包成蟲。有時膀胱外圍也有類似的包囊。腹腔內腹水較多,並可見到成蟲。在胸膜和肺臟中也可發現結節和膿腫,膿液中可找到幼蟲。在後肢癱瘓的病豬可見幼蟲壓迫脊髓。

剖檢變化

屍體極度消瘦,皮膚上有小結節,淋巴結腫大。肝臟腫大,結締組織增生、硬化,切面上有淡黃色鈣化結節。門靜脈內有栓子。有的肝臟膿腫。腎盂膿腫,結締組織增生;輸尿管壁增厚,有數量不等的蟲體包囊,包囊內有蟲體。膀胱黏膜充血明顯,腹水增多,肺臟和胸膜面上有淡黃色結節或膿腫

診斷

臨床觀察

發現病豬腰背鬆軟無力,後軀麻痹或有不明原因的跛行時,可鏡檢尿液,發現大量蟲卵,即可確診。有人用皮內變態反應進行早期診斷,即用腎蟲的成蟲製作抗原,配成1:100濃度,皮內注射0.1毫升,經5-15分鐘檢查結果,凡注射部位發生丘疹,其直徑大於1.5厘米者為陽性反應;直徑1.2-1.49厘米者為可疑;小於1.2厘米者為陰性反應。.

實驗室檢驗

取病豬清晨的尿液於燒杯中,沉澱35min,倒去上層尿液,在燒杯底以黑色為襯底,肉眼見杯底有白色蟲卵顆粒,其黏性較大,顯微鏡觀察,卵呈橢圓形、灰白色、殼薄、兩端鈍圓。(2)取肝包囊,擠出膿液於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於顯微鏡下觀察,發現有形似火柴桿的灰褐色體壁透明的?蟲體。

治療

(1)右咪唑。按5-7毫克/公斤體重一次肌肉注射。
(2)丙硫苯咪唑。按20毫克/公斤體重,一次拌料口服。
(3)阿維菌素(1%)。每1毫升/30公斤體重,頸部皮下注射。

預防措施

豬舍及運動場所經常清掃,保持地面的清潔和乾燥。疏通糞尿排放溝,並對糞尿進行集中處理;圈舍運動場所及其用具用1%~3%漂白粉定期消毒。豬只要經常進行尿檢,發現陽性豬只,立即隔離治療。對買進的豬只和外運的豬只進行嚴格的檢疫,防止本病的感染和傳播。
將患病豬和假定健康豬分開飼養,將斷乳仔豬飼養在未經污染的圈舍內。注意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增強豬只對疾病的抵抗力。調教豬只定點排便,以利於糞尿的疏通和集中處理。
定期用左旋咪唑、丙硫咪唑等進行驅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