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簡介
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黃土地面上挖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的深坑,深約6、7米,然後在坑的四壁挖8~12孔窯洞,其中一孔窯洞內有一條斜坡通道拐個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們出行的門洞。地坑院與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磚青瓦檐,用於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50厘米的攔馬牆,在通往坑底的通道四周同樣也有這樣的攔馬牆,這些矮牆一是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內,二是為了人們在地面勞作活動和兒童的安全所設,三是建築裝飾需要,使整個地坑院看起來美觀協調。 人住在坑裡,排水問題自然是第一大事。為此,他們在地坑院中間下挖了深4~5米的旱井、俗稱滲坑,專門用來聚集和滲進入坑內的雨水。地坑院與通往地面的通道旁有一口深水井,加一把轆轤用於解決人畜吃水問題。地坑院內各個窯洞分為主窯、客窯、廚窯、牲口窯、茅廁、門洞窯等功用,按照主窯所處方位不同稱之為“東震宅”“西兌宅”“南離宅”“北坎宅”4種。這說明建造地坑院同樣受到傳統文化八卦的影響,老百姓依“風水流脈”來確定院子主方向的朝向。
地坑院地處黃土高原邊緣,土層厚且堅硬,窯洞還是天然的溫度調節器,冬暖夏涼,特別是它建造簡單價廉,對昔日貧窮的山民來說,這樣的建築是再理想不過的了。所以地坑院千百年來受到黃河岸邊豫西山區人們的喜愛,這是黃土高原地帶生長的人與黃土深深的依戀之情,祖祖輩輩黃土人割捨不盡流淌著的血脈。地坑院這樣一種簡單的居住環境,一種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是中華文明長河中歷史遺產的精彩篇章。
地坑院的未來
然而遺憾的是,洛陽、三門峽當地的文化、旅遊部門並沒有把地坑院這一獨特的民間建築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獨特的旅遊文化資源去加以保護、挖掘和開發,許多土生土長的當地人都不知道地坑院在哪裡、路怎樣走。
豫西地坑院正面臨著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