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東之戰[豫東戰役]

豫東之戰[豫東戰役]

豫東戰役,亦稱開封睢杞戰役,黃泛區會戰,是中國第二次國共內戰在中原地區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兵團作戰。 1948年6月至7月,華東野戰軍西線部隊在中原野戰軍配合下,出其不意地攻占河南省會開封,並在睢縣杞縣地區殲滅區壽年兵團。華東野戰軍在戰役第一階段全殲開封守軍整編第66師等,在戰役第二階段殲滅區壽年兵團部及整編51師等,活捉兵團司令區壽年和師長沈澄年,在戰役第三階段給予黃百韜兵團以打擊後成功撤退,並在之後不久發動濟南戰役,攻占濟南,全殲第二綏靖區。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豫東戰役形勢圖 豫東戰役形勢圖

豫東戰役,除了戰略上配合作戰的部隊外,直接參戰的有華野1、3、4、6、8、10縱和兩廣縱隊及特種兵縱隊,中野2個縱隊,以及冀魯豫、豫皖蘇兩軍區的部分兵力,約20萬人;敵軍直接參戰的有12個整編師、3個快速縱隊以及特種兵部隊和保全部隊等,約25萬人。經過開封、睢杞兩個階段共20個晝夜的連續作戰,全殲敵人共9萬餘人。豫東之戰是一場包括攻堅戰、運動戰、陣地戰和安全轉折的中共軍隊前所未有的複雜戰役,但史學界多分稱為開封戰役和睢杞戰役,這也是其重要意義被湮沒的原因之一。

背景

粟裕豫東戰役 粟裕豫東戰役

1947年6月底和7月,中野強渡黃河,發起魯西南戰役,揭開了中共戰略進攻的序幕。隨後,中共在各戰略區逐步展開戰略進攻。到1947年底,整個戰爭的形勢發生了逆轉,蔣軍在戰略上失去主動,全面進攻、重點進攻和全面防禦均遭失敗。蔣軍為了改變戰略被動,在1948年初,採取了堅守東北、力爭華北、集中力量加強中原防禦的戰略部署,由全面防禦改為分區防禦。當時,在中原戰場,蔣軍仍占有優勢,計有24個整編師,共79個旅,除配屬給中原8個綏靖區擔任點線防禦外,還能集中較大的機動兵力,在各要點之間往返馳援,並對我進行戰役性進攻。蔣軍的戰略部署的重點,是企圖在大別山區讓中野無法立足;同時防止華野南渡長江或西進,以確保南京和武漢的安全。

中野主力躍進大別山地區,大別山區戰略地位很重要,但不便於大兵團作戰,中野在此長期無後方依託的連續行軍作戰,處境相當困難。陳謝開闢了豫陝鄂邊區,華野外線兵團挺進到豫皖蘇地區,同敵形成拉鋸狀態,處境也較困難。但三軍在中原完成戰略展開,對於迫使蔣軍在戰略上陷入被動地位,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華野及陳謝外線出擊後,應怎樣改變中原戰局,繼續發展戰略進攻?這是當時中共戰略指導上急待解決的重要問題。1948年1月27日,軍委決定粟兵團渡江南進,計畫在湖北的宜昌至監利之間的幾個地段渡江進入湘西,或從洪湖、沔陽地區渡江進入鄂南,先在湘、贛兩省周旋半年至1年,沿途兜圈子,以躍進方式分幾個階段到達閩浙贛邊,爭取使敵完全處於被動應付的地位。構想渡江時間可在2月、5月或秋季。軍委的企圖,是支持中野在大別山區站住腳(反證了其軍事上的不成功),並迫使敵人改變戰略部署、吸引敵20至30個旅回防江南。為執行軍委的決定,粟兵團北渡黃河,於3月16日到達濮陽地區,一面為渡江加緊整訓部隊,一面以多種手段向長江沿岸之敵進行偵察。

起因

豫東戰役解放軍指揮官合影 豫東戰役解放軍指揮官合影

粟裕深感軍委這一戰略預期能否達到目的,不僅對中原戰場和華東戰場,而且對戰爭的全局都有重大影響。粟慎重權衡分兵渡江作戰與集中兵力在中原作戰的利弊,經40天的反覆思考後認為:從全局來看,為改變中原戰局,進而協同各戰略區徹底打敗蔣軍,中原和華東我軍勢必要同蔣軍進行幾次大的較量,儘可能多地把敵人主力消滅在長江以北。從當時的情況看,要打大殲滅戰,以3個縱隊渡江南進是做不到的。

1、渡江南進,將難以實現戰略預期。粟兵團渡江南進,到敵人戰略後方進行寬大機動作戰,這無疑會給敵人以威脅和牽制。但也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不利因素。第一,我近10萬人在敵占區轉戰數省,行程幾千里甚至上萬里,無後方依託的連續作戰,兵員補充和傷員安置,糧彈和其它物資的供應,都將遇到很大的困難。渡江後,將不得不在沿途的湘西(或鄂南)、湘南、湘贛邊、贛南和贛東北等地區,依次留下一些部隊,建立小的游擊區,以收容傷病員和處理多餘的武器,估計減員也不會少於二分之一,難以對敵人形成大的威脅。我軍不僅無力攻占大中城市,即使出現有利戰機和可能打勝的仗,有時也不敢下決心打(中野挺進大別山區就是現成的例子)。第二,粟兵團渡江南進,可調動江北部分敵軍回防江南,但調動不了敵在中原戰場上的主幹:蔣軍骨幹整5軍和整11師是不會回撤江南與我軍打游擊的,也不會將桂系7軍和48師調到江南。這4個主力軍(師)不回撤江南,粟兵團南進就無意義。第三,我渡江南進的部隊勢必需要一個思想轉彎的過程。

2、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的條件更為有利。在山東戰場,敵人堅固設防地域較多,我作戰地區狹窄,難以打大的殲滅戰。在中原黃淮地區,我軍打大殲滅戰的條件卻正在成熟。這是因為:第一,敵人雖然在這個地區集結了重兵,但中原地區有三條鐵路幹線和一些大中城市,敵需較多的兵力擔負防守任務,因而機動兵力就相對地少了。如我軍積極行動,必能調動敵人,為我軍殲敵於運動之中創造戰機。第二,中原黃淮地區地勢平坦,交通發達,固然便於敵人互相支援,但也有利於我軍實施廣泛的機動作戰,尤其是在鐵路和公路被我破壞的情況下,敵人重裝備的機動將受到很大限制。我軍則可以充分發揮徒步行軍能力強的長處,迅速集中兵力分進合擊敵人,實現戰役上的速戰速決。第三,中原黃淮地區雖屬外線,但背靠山東和晉冀魯豫老解放區,可以及時得到人力物力的支援,特別是保障傷病員的安置和治療。同時,我軍挺進外線作戰經數月,已渡過最困難的時期,適應和掌握了外線作戰的規律。第四,經我三路大軍挺進中原,新解放區黨的工作和政權工作已有初步基礎,已有一定的支援戰爭的力量。

3、集中優勢兵力作戰,更符合當時敵我態勢的實際情況。從戰略角度來看兵力的運用問題。要在廣闊的中原戰場打大規模的殲滅戰,我必須組成強大的野戰兵團,在一個戰役中,既要有足夠數量的兵力進行突擊,又要有相當數量的兵力進行阻援和牽制敵人。當時,在中原戰場上,中野有4個縱隊,華野有6個縱隊,再加上兩廣縱隊及地方武裝,是有力量打大規模殲滅戰的。如果粟兵團渡江南進,而又調不走敵在中原的4個主力軍(師),則勢將分散我軍兵力,增加我軍在中原戰場打大殲滅戰的困難。這樣,就難以在短期內改變敵我兵力對比,打掉敵人的優勢,進一步改善中原戰局;而我進入江南的部隊,由於作戰環境的關係,也發揮不了善打野戰的長處。再則,在渡江後轉戰過程中,預計會有約5萬人的減員,如果留在中原地區作戰,以同樣的代價可以殲敵3至5個整編師。兩者對比,粟兵團留在中原作戰更為有利。

戰機

軍委同意粟兵團留在中原作戰,下達了中原戰場的作戰任務,要求華野1、3、4、6、8縱及中野11縱共6個縱隊,集結在隴海路開封至徐州段及其南北地區,以尋殲敵整5軍為主要目標,力爭在4至8個月內殲敵5、6個至11、2個旅;華野2兵團向津浦路一線行動,相機殲滅並箝制敵整12師和72師等部;4兵團在蘇北發起進攻戰役,以策應中原戰場作戰。為此,粟裕不斷分析戰場形勢,積極創造和捕捉戰機。

1、敵我雙方的態勢。5月中旬,蔣在中原戰場上除保全部隊外,有正規軍25個整編師(57個旅)。其中13個整編師(30個旅)擔任重要點線的守備,另外12個整編師(27個旅)和4個快速縱隊編成4個兵團,執行機動作戰任務。其意圖是控制隴海路東段、津浦路和平漢路南段的交通線,以鄭州、信陽、蚌埠、開封、商丘和徐州等城市為據點,集中一切可能使用的機動兵力,尋我主力兵團決戰,同時監視和堵擊在濮陽地區的華野1兵團渡河南下。我軍中野主力及華野10縱,在取得宛西戰役勝利後,正向南陽、確山之間轉移;華野3、8縱在完成宛西戰役阻擊後北上,於14日襲占許昌,在許昌、襄城休整;華野1、4、6縱以及兩廣縱隊、特種兵縱隊,根據打整5軍的作戰要求開展軍訓;中野9縱位於鄭州西南地區;中野11縱位於豫皖蘇地區。23日,粟做出在魯西南殲敵整5軍(即邱清泉兵團)的作戰部署:先以3、8縱由許昌地區向淮陽方向轉移,吸引邱兵團南下;然後以1、4、6縱和兩廣縱隊、特種兵縱隊南渡黃河,進抵定陶、城武地區,力求殲滅魯西南守敵一部,開闢戰場,吸引邱兵團迴轉北上。在邱兵團向北轉移時,以3、8縱和中野11縱尾敵北進,協同我南渡黃河的各縱隊夾擊該敵於魯西南地區。

2、兵力不足、地形不利,尋殲整5軍不應是唯一的作戰選擇。粟認為:整5軍是蔣在關內剩下的兩大主力之一,轄2個整編師4個旅,並指揮1個快速縱隊和1個騎兵旅,其戰鬥素質雖不如整74師和整11師,但人數比該兩師多,經常蝟集一團。而華野在外線作戰的6個縱隊,3個遠在許昌、南陽、確山之間,短時間難以集中,即使把其中的3、8縱調過來,再加上中野11隊和華野兩廣縱隊,手中掌握的全部兵力也不足6個縱隊(因當時有些部隊不滿員)。要殲整5軍,突擊集團至少需要4至5個縱隊。在平原地區無險可守的情況下,僅用剩下的1、2個縱隊擔任阻援,難以阻止敵人大量增援的。如果我突擊集團3、5天內解決不了戰鬥,就可能陷於被動。同時,魯西南地區的主要點線在敵人控制之下,我作戰地域比較狹窄,戰場距黃河較近,不便於大兵團機動作戰。尋殲整5軍不能穩操勝券,就應在部署尋殲整5軍的同時,考慮其他更有把握的作戰方案。

3、“先打開封,後殲援敵”,獨闢蹊徑。粟在下達尋殲第5軍作戰部署的同時,也構想了“先打開封,後殲援敵”的作戰腹案,且側重於後一個方案。其主要依據是:第一,我軍打開封,能打亂敵在魯西南與我決戰的企圖,為運動中殲援敵創造戰機。第二,開封守敵孤立,敵用於增援的主力集團都在100公里以外,而我相對靠攏,有強大的兵力和充裕的時間阻擊援敵。第三,開封守敵雖有3萬餘人,但有戰鬥力的只有一個被殲後重建的正規旅。我2個縱隊近6萬人攻城,兵力雖優勢不大,但戰鬥力則占很大優勢。第四,開封有40萬人口,並經過日偽軍和蔣軍長期設防的城市,但華野在兩年來曾先後攻克過敵重兵守備的棗莊、嶧縣、泰安、萊陽、許昌、洛陽、濰縣等城市,積累了中小城市攻堅戰的經驗,部隊熟練地掌握了炸藥爆破技術,炮兵的射擊技能也有提高。同時,3、8縱長於城市攻堅戰。因此,攻克開封是有把握的。

4、敵我態勢的轉換,完全進入粟的預期。24日,華野3、8縱向淮陽方向前進。邱兵團被吸引南下。30日、31日,黃河以北我各縱南渡黃河,敵急令邱兵團主力和整75師北返迎擊。同時,又向魯西南增調了整83、25、72師和63師1個旅,企圖與我渡河部隊決戰。敵集中在魯西南戰場的兵力達到9至11個整編師,隊形密集不易分割。這時,3、8縱已到達通許、睢縣、杞縣之間,距開封只有1日行程。戰場情況的變化表明,打整5軍的條件尚未具備,而實現攻開封殲援敵腹案的條件卻已成熟。於是,粟改變在魯西南作戰的計畫,於6月15日定下了轉向豫東作戰的決心。由於對這一作戰方案預有準備,所以在定下決心的當天就能上報軍委並報中原軍區和中野,同時給部隊下達了作戰命令,區分了戰役第一階段各部隊的任務。以3、8縱組成攻城集團,由陳唐指揮。另用近三倍於攻城部隊的兵力,由粟直接指揮,擔任阻援和牽制敵人的任務。其中以中野9縱插入鄭州、開封之間,阻擊鄭州可能來援之敵;以中野11縱並冀魯豫軍區獨1旅位於巨野地區,由北向南從側後牽制邱兵團;以1、4、6縱迅速楔入定陶、曹縣、民權、考城地區,用運動防禦堅決阻擊邱兵團西援開封;以冀魯豫軍區和豫皖蘇軍區一部兵力相機攻占東明、蘭封,並破襲隴海路蘭封至野雞崗段鐵路。

17日晨,軍委復電:“情況緊張時獨立處置,不必請示”。同日,劉鄧陳來電指出:豫東戰役第一步應明確以攻開封為主,第二步打誰視情而定,決定以仍歸中野指揮的華野10縱自舞陽進至上蔡地區,協同中野一部阻擊胡璉兵團北援。囑我對南面敵人可勿顧慮。粟令華野2兵團繼續在津捕路徐、濟段擴張攻勢,包圍兗州,調動敵整25師或整83師北援;令4兵團在隴海路新安鎮至海州段發動攻勢,以牽制敵人。我軍攻打開封完全出敵人意料之外。開封守敵認為“在開封無真正戰鬥”。國防部和徐州剿總見我軍兩大集團南北對進,認定我軍企圖夾擊邱兵團,因而向魯西南調集兵力,要與我軍進行決戰。我軍在敵人重兵集團緊緊跟蹤和嚴密監視的情況下,創造了殲敵的條件,捕捉到有利的戰機,乘敵把注意力集中在魯西南之際,突然對開封守敵發起了攻擊。

經典之筆

豫東之戰的初衷,是先打開封、後殲援敵。但從戰役的實際發展進程看,應為三個階段,即存在順利撤出戰鬥的第三階段。

1、攻敵不備,攻敵必救,豫東開局之戰立點很高。粟裕在黃河南北實施寬大區域佯動,調動了蔣軍11個整編師雲集魯西南,這是國、共最高統帥部均知曉對方的戰略企圖而形成的態勢。軍委責令華野外線1、3兵團,尋殲蔣整5軍(即邱清泉兵團);蔣軍也以邱兵團為主幹,企圖迫我在魯西南與其進行戰役決戰。我軍如一味堅持打邱兵團,勢必陷入蔣軍的作戰預期。未曾想粟背道而馳,轉身攻克蔣絕難放棄的開封,完全打亂了蔣軍的作戰部署和計畫,粟從一開始就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且貫徹到始終。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對粟裕來說,第一階段作戰所遇到的最大難題,不是如何調動蔣軍就範,而是如何動員各根據地的力量,在三天之內搬空蔣軍在開封貯存的戰爭物資。

2、調敵來援,引敵入瓮,豫東再戰彰顯集團作戰的優勢。粟裕在完成了“先打開封”的作戰預期之後,毅然放棄開封,迅速將攻堅作戰轉換為運動殲敵,果然調動蔣軍多方馳援開封。由於熟知各路敵軍將領的性格和作風特點,粟裕又布疑陣,造成敵邱兵團與區兵團之間稍縱即逝的40公里空隙,抓住機會果斷出擊,圍殲了區兵團,並堅決阻斷了敵援(邱兵團、黃兵團分別離區兵團10公里和5公里,竟未能越雷池一步)。圍殲區兵團的過程與後來林軍圍殲廖耀湘兵團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粟軍是在敵重兵圍攻之中完成的,而林軍則毫無後顧之憂。

3、邱忌憚進擊,黃不敢突圍,豫東之戰的尾聲變高潮。粟裕完成“後殲援敵”的作戰預期之後,在蔣軍邱清泉、胡璉、黃伯韜、孫元良、吳紹周和楊幹才六個兵團的進逼中,精算與強悍結合,打得黃兵團焦頭爛額、邱兵團不寒而慄、孫兵團未敢再進,從而巧妙跳出重圍撤出戰鬥。粟裕撤出戰場時,竟令華野當面蔣軍之諸兵團均不敢貿然行動,其威懾之勢動敵魂魄。需要說明的是,粟軍為跳出重圍而痛擊黃兵團,在當時、在於今,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被俘的區壽年曾說過粟裕胃口太大;現今的網上,也有豫東戰役黃伯韜陷粟裕於不利的謬傳。豫東之戰,粟裕在完成戰役預期目標之後,撤出戰場的方向只能是向東,而東面迎頭將碰到敵援行動最為堅決的黃兵團。如果對黃兵團避而不打,任由黃兵團由東來又尾隨華野東去,將對華野極度不利(黃兵團有半機械化的運兵能力和未經大戰的精銳戰力;而華野徒步行軍其路程又比黃兵團遠一倍,且幾番惡戰已極為疲憊)。不滅了黃兵團尾擊的決心,華野將難以脫離戰場,即使脫離了戰場也難以尋到休整的地域和時間。粟裕對黃兵團實施堅決圍攻又嚴禁穿插分割,顯示了粟的果斷和冷靜。華野挾克開封、殲區兵團之威,迅猛異常的圍擊黃兵團,使其徹底喪失了戰鬥意志、黃伯韜也連夜寫就遺書。華野的頑強與彪悍,令蔣軍極為震驚,面對華野撤出戰場,竟無人敢尾隨一步。

意義

豫東之戰,是我軍在外線戰場上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攻城打援戰役。在這次戰役中,我軍發展了攻防作戰能力,殲敵數量由過去一次戰役殲滅1個整編師增加到2個整編師以上的集團,對被圍殲的敵人已可形成火力優勢,協同作戰的範圍和規模,持續作戰的時間和能力,戰鬥劇烈的程度,都超過華野以往進行的各次戰役;充分體現出強大野戰兵團的威力。豫東戰役又是一場大的硬仗、惡仗。豫東戰役的勝利,改變了中原和華東戰場的戰略態勢。從此,在中原戰場,敵人已完全失去了對我發起戰役性進攻的能力,並更加動搖了據守戰略要點的信心。偽國防部在其《中原會戰經過及檢討》中說,此次豫東會戰,“共軍表現特異”的有三點:“敢集中主力作大規模之會戰決戰”;“敢攻襲大據點”;“對戰場要點敢作頑強固守,反覆爭奪”。

黃伯韜在戰後寫的《豫東戰役戰鬥要報》中,也認為我軍實力雄厚,蔣軍在中原的局面“遂進入最嚴重階段”。在山東戰場,因敵整25師回援豫東戰場,華野2兵團趁機克兗州全殲整12師,使濟南陷於孤立,為華野進行濟南戰役創造了條件。同時,我強大野戰兵團的作戰威力使敵人十分驚恐。當我軍圍攻濟南時,徐州地區敵人有3個兵團17萬人之眾,蔣介石三令五申要其速援濟南,但該敵遲遲不動。可以說,敵人在豫東戰役中慘敗的教訓,也是其不敢北援濟南的重要原因之一。豫東戰役結束後不久的1948年8月,毛澤東在西柏坡接見華野特種兵縱隊陳銳霆和晉察冀軍區炮兵旅長高存信時說:解放戰爭好象爬山,如今我們已經過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階段已經過去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