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洞鄉

象洞鄉

象洞鎮位於武平縣東南山澗盆地,平均海拔469米,為全縣海拔最高的鄉(鎮),南與廣東梅州市蕉嶺相鄰,東與上杭接壤,距205國道僅12公里,與福建上杭縣的中都鎮和廣東梅州市蕉嶺縣的北礤鎮有公路相通。全鄉土地面積135.25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97個村民小組,2000年末總戶數3790戶,總人口16073人,2000年末有耕地22210 畝,林地面積139904.2畝,人均林地8.7畝,森林覆蓋率60.42%。 象洞鎮是革命老區,全鄉有省定的革命基點村8個,1928年冬,中共武平縣臨時委員會在象洞張天堂成立, 1929年9月象洞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舉行武裝暴動,打響了武平人民武裝奪取政權的第一槍,粟裕、張鼎丞等同志多次到象洞指導革命工作。

基本信息

自然資源

象洞鄉 象洞鄉

象洞鎮礦產資源極為豐富, 主要有錳礦石、石英石、大理石、鉀長石、鐵、磷等礦石,豐富的礦產資源為象洞鎮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基礎,同時也有待進一步的開發。

行政區劃

光彩村 洋貝村 東寨村 官坑村 沾洋村 聯坊村 富嶺村 新崗村 中段村 芹礤村 太山村

人口數據

(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

總人口 13854
6951
6903
家庭戶戶數 3845
家庭戶總人口(總) 13652
家庭戶男 6801
家庭戶女 6851
0-14歲(總) 3958
0-14歲男 2058
0-14歲女 1900
15-64歲(總) 8664
15-64歲男 4432
15-64歲女 4232
65歲及以上(總) 1232
65歲及以上男 461
65歲及以上女 771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3570

基礎設施

1988年,境內有寧洋—象洞,象洞—北礤公路二條。此後,相繼修建象洞—廣東北礤等鄉間公路和村間簡易公路,實現村村通公路。1996年上級撥款及民眾集資150萬元,將寧洋(岩前)—象洞公路的四級沙路改為三級柏油路。1998—2000年,鄉政府撥出專款購買水泥1200噸,支持各村改造鄉間小路,鋪設水泥路面50公里2000年,鄉內有貨運汽車5輛,農用運輸車21輛,客運汽車3輛,手扶拖拉機249輛,年客運26萬人次。

1988年鄉內通信相當落後,只有單位及行政村安裝50門電話,沒有私人家庭電話。1996年1月,開通程控電話500門,初裝單位和私人電話230門。2000年有移動基站2座,架設光纖電纜12桿程公里,程控電話用戶1526門,郵路4條,單程24.8公里,辦理郵件、報刊、電報等業務。有職工7人(其中:電信4人)。

1988年,鄉內已有小(三)型水庫4座,總庫容43萬立方米、各類水利工程167處,有效灌溉面積820公頃。1992年(小二型)畫竹水庫建成,庫容13.5萬立方米,後又建橫坑塘水庫(小二型),庫容23.5萬立方米。2000年,全鄉有各類水利工程215處,有效灌溉面積933.33公頃,占總耕地面積70%。

1988年有鄉辦裝機400千瓦的水電站,和裝機15千瓦的光彩村水電站,與縣電網聯網。1993年光彩村水電站技改裝機50千瓦。1997年私人建裝機125千瓦的羊角電站。1999年,實施農網改造,首批改造光彩、洋貝、東寨、新崗、富嶺、沾陽等行政村,2000年第二批農網改造聯坊、官坑、太山、芹礤、中段5個村。2000年,全鄉有水電站3座,裝機605千瓦,比1988年增加360千瓦,年發電量273萬千瓦小時。

人文歷史

張鼎丞 張鼎丞

象洞鎮地處閩粵邊上的上杭、武平、蕉嶺、梅州梅縣區共四區縣邊陲的武平縣象洞鎮,是武平人民革命的發源地、閩西人民革命的重要戰略基點之一,為20多年紅旗不倒之鄉。朱德、陳毅、粟裕、鄧子恢、譚政、羅明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裡留下了歷史的腳印。1927年10月,中共武平特別支部在這裡誕生。從此,黑暗朦朧的山鄉,點起了指路明燈。1928年初,洋貝首先建立黨支部,接著官坑、光采(又稱崗背)、連坊、東寨、太平坑等黨支部也先後建立。同年成立中共象洞區委。全鄉農民在黨的領導下,組建農會,鬧分公嘗、退租谷、斗惡霸,革命烈火開始熊熊燃燒。

1928年6月,中共上杭縣委宣傳部長鄧子恢來象洞指導工作。7月鄧子恢擔任中共閩西臨時特委書記後,派特委委員藍為龍到象洞指示革命鬥爭向周邊擴展,隨即調派負責同志和黨員骨幹練文瀾、練寶楨、練世楨、練燦華、陳丹林等,上武北、進武西、往武東、入縣城,宣傳發動民眾,組織農會,吸收黨員,建立黨組織,革命火種迅速在全縣範圍點燃。1928年11月,中共武平臨時縣委在象洞張天堂村成立。會議決定:練文瀾任書記,委員有張玉衡(滌心)、陳道、練寶楨、藍為龍等。

1929年,在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入閩開創閩西革命根據地時,象洞人民舉行了轟轟烈烈的武裝暴動,打響了武平人民武裝鬥爭的第一槍,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翻身了的象洞人民高舉紅旗,與帝國主義勢力、封建勢力、國民黨反動派作堅決的鬥爭。英雄的象洞兒女們懷著堅定的革命信念,戰鬥在閩西各地,轉戰在閩粵贛邊。為了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讓後輩更了解歷史,珍惜勝利來之不易,激勵後輩在“兩個先行區”建設和為武平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中更加奮發有為。該鄉黨委政府決定:著手興建“武平臨時縣委”陳列室。同時,成立專門工作組,負責蒐集、整理歷史文物資料,以作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供人們參觀學習。

經濟發展

象洞鎮是典型的農業鄉,已經形成了瘦肉型豬、烤菸、象洞雞、食用菌、毛竹、蔬菜為主的名、優、特、新品種六大產業。2000年全鄉糧食產量11274噸、烤菸642噸,食用菌279噸,象洞雞5萬羽,瘦肉型豬4.81萬頭,毛竹8萬根,蔬菜15000噸。2000年農業總產值6892萬元(現價),比1995年增長81.5%,年均增長12.66%,2000年人均純收入2834元,達到中等鄉鎮收入水平。

養豬場 養豬場

象洞鎮是武平縣目前養豬規模最大的鄉鎮,每年出欄瘦肉型豬達10萬頭以上,瘦肉型豬成了當地的支柱產業。為抓好這一農民增收項目,增強抵禦產業風險的能力,在產業發展中,該鄉注重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對新建規模化生態型養豬場和飼料加工企業,在用地、技術、貸款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同時規劃建設養殖示範區,以此帶動養殖戶走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為延伸瘦肉型豬產業鏈,該鄉積極發展飼料加工業,扶持創辦了春景農牧等5家規模較大的飼料生產、加工企業,為瘦肉型豬產業發展提供了可靠、安全的飼料保證。各飼料生產企業和加工廠與眾多養殖戶(場)常年建立了賒銷幫扶關係,大大減輕了養殖戶(場)的周轉金投入負擔。為解決養殖、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該鄉引進外地資金興建有機肥廠。另—方面,該鄉還圍繞產業建協會,由協會處理產業發展中的具體問題,而今已建立飼料加工、市場行銷等方面的行業協會,培育了20多支瘦肉型豬行銷隊伍。

龍頭企業幫扶,產銷協會帶動,有力推動了象洞鎮瘦肉型豬產業的發展,同時增強了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針對前一段時期一些地方受豬鏈球菌疫情影響,造成生豬價格低迷,養殖戶受損的局面,該鄉和龍頭企業加大了幫扶力度,引導行銷協會努力拓展外地市場,派人前往廣東潮汕等地推銷產品,從而確保了生豬不壓欄,做到外調順暢。產業協會還引導養殖戶(場)降低飼養成本,動員他們統一使用質量好技術含量高的飼料,努力提高生豬品質。一系列的工作措施,加上有良好的產業基礎,象洞鎮的瘦肉型措產業並沒有因市場低迷和其他不利因素影響而受到太大衝擊,—直保持著平穩發展的態勢。2008年一季度,該鄉瘦肉型豬存欄達7.3萬頭,出欄達3.2萬頭,實現產值2240萬元。

武平縣象洞鎮依託龍巖市鑫農鴿業有限公司全力打造全省最大的肉鴿養殖基地。該公司飼養種鴿2萬對,建設魚塘40畝,種植蜜柚4000株,發展加盟養鴿場10個,初步形成了“鴿—魚—果—林”生態養殖模式,年出欄肉鴿50萬隻,產值600多萬元。

象洞鄉 象洞鄉

1988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1646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906萬元、工業總產值740萬元由於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擴大,鄉內經濟總量不斷增大。2000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4165萬元,其中農業產值達6892萬元。工業總產值3872萬元,比1988年分別增長66.71%和423.3%。

糧食生產 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大豆、甘薯等,水稻以雙雜雙優雜交稻為主,部分山區村還栽培單季稻。1988年全鄉種植水稻2157.47公頃,稻穀產量8440噸,每公頃產量3915公斤。此後,廣泛開展中低產田改造,推廣雙雜雙優高產栽培模式,地膜育秧、多效唑育秧、拋秧等新技術,糧食產量逐年增加。2000年全鄉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096.67公頃,糧食總產10131噸,平均每公頃產量4830公斤,分別比1988年增長20.04%和23.37%。

經濟作物 傳統的經濟作物有甘蔗、大豆、花生、烤菸、茶葉等,果樹有桃、李、柿子、枇杷、柚子等。1990年,大力開展山地綜合開發,出現了集體、聯戶、個體戶大面積種植茶葉、油柰、柑橘、大頭典竹、青梅等經濟作物。1992年,鄉成立了烤菸生產科技協會,全鄉掀起了大種烤菸的熱潮,種植面積達678.47公頃,產量達872噸,產值達748萬元,烤菸成為象洞經濟的支柱產業。近幾年,一方面因青壯勞力外出務工漸多,烤菸種植面積有所減少。另一方面,由於大力推廣烤菸種植新技術,單位面積產量、產值都大幅度上升,平均每公頃單產達1650公斤,個別示範戶達2625公斤以上。2000年,全鄉有果樹面積161.67公頃,總產量296噸,茶葉面積41.53公頃,產量11噸,烤菸種植面積390.67公頃,產量642噸,甘蔗種植面積10公頃。產量378噸。

林業生產 1988年除農民少量自留山外,其餘全部由各村管護。全鄉共建立松脂林基地7590.67公頃。1991年,實現宜林荒山綠化的宏偉目標,全鄉森林覆蓋率達73%2000年,全鄉造林46.4公頃、封山育林259.33公頃、幼林撫育112公頃;生產木材4400立方米、毛竹5萬根、松脂82噸、筍乾3噸、食用菌279噸。

畜牧水產 鄉內傳統飼養禽畜主要有豬、牛、羊、雞、鴨、鵝、兔等,以自給為主。1992年鍾春榮首先引進瘦肉型豬規模養殖,取得顯著效益。1996年,鄉黨委、政府召開瘦肉型豬養殖動員大會後,逐步形成了飼料運輸—加工—養殖—銷售專業化的格局,促使養殖業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年出欄百頭以上的專業戶、重點戶186戶;年出欄千頭以上的養豬場1個,從而帶動了全鄉農民大養豬,養豬業成為象洞繼糧、煙之後的第三大支柱產業,產品主銷廣州、梅州、汕頭地區及閩南。象洞雞以其體型較大、骨骼粗壯、覓食力強、肉質鮮嫩、沉積脂肪性能好等優點可與馳名中外的長汀河田雞媲美。1997年縣政府撥出專款扶助建立種雞場。2000年,全鄉生豬出欄36793頭,存欄24155頭;牛出欄693頭,存欄2520頭;羊出欄1289頭,存欄2634隻;家禽存欄109626隻,肉類總產量達2975噸,居全縣各鄉(鎮)第二位。禽蛋產量311噸;養魚面積39.73公頃、水產品252噸。與1988年相比,生豬存欄增長2.23%,牛存欄增長11%,家禽存欄增長203%,淡水養殖面積增長99.2%。

鄉村企業

象洞鎮的鄉村企業因地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發展較為緩慢。1988年鄉辦企業只有裝機400千瓦的水電站1座、小型造紙廠1家、建築工程隊1個,全鄉各類企業185家,從業人數765人,全年企業總產值219.6萬元。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促進鄉村企業的快速發展。鄉、村、聯戶、獨資、“四輪驅動”辦企業,至1994年全鄉共有各類企業325家,從業人數896人,總產值850萬元。此後,引進膠合板生產線,對老紙廠進行技改,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1996年企業產值達2404萬元。膠合板廠因資源不足1999年搬遷到十方鎮紙廠因環境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治理於1999年關閉。2000年,全鄉有各類企業202家,從業人數799人,年產值達7853萬元,其中工業產值3872萬元,企業總產值比1988年增長3.4倍

建設發展

象洞鄉 象洞鄉

1988年,鄉內機關單位多為青磚木結構建築,民居多為土木結構1990年後,鄉、村建設改變了過去土木結構一字排列的傳統模式,採用鋼混結構和高層樓房模式。集鎮建設,經六次規劃、建成南北長1公里、東西寬0.7公里,三縱兩橫街道布局的新興集鎮,沿街商住樓均為三層樓房,大部分已按規劃設計裝修喬遷。1996年爭取上級撥款92萬元興建自來水廠,引畫竹水庫之水,經沉澱、過濾,經4.5公里長的水泥塑膠管道輸送到集鎮周圍,設計可供七千人飲用,因施工質量缺乏監理,管道壓水池滲漏嚴重,無法按設計要求供水,僅供四千人飲用。1998年主要街道安裝路燈40盞,政府路、三角坪、教育路鋪設了水泥路面總投資65萬元。1988~2000年的13年間,全鄉累計新建磚木、磚混鋼筋混凝土結構住房20.28萬平方米,人均12.5平方米,投入資金6240萬元,人均3900元。

1988年,預算內財政收入51.24萬元,預算外收入51.73萬元;由於生產的發展財政收入逐年增多。1994年,預算內財政收入118.72萬元,預算外收入43.69萬元;2000年,預算內財政收入149.80萬元,預算外收入48.73萬元,分別比1988年增長192.34%和負增3.36萬元,11個行政村財政總收入70萬元,比1988年減少1.13倍。

象洞農曆每月逢四、九為墟期。1988年,鄉所在地有各類服務網點19家,市場固定棚架300平方米,全年市場交易額350萬元,此後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經濟收入增加,不少農民棄農經商,集市逐漸繁榮,交易品種日益增加,邊界貿易日益繁榮。1993年,拓建新市場1200平方米,設有固定攤位98個,市場街寬18米、長200米。2000年,鄉級集市1個,主要交易品種有仔豬、百貨針織、小商品、香菇、木耳、筍乾、肉禽蛋、淡水魚、水果、藥材、蔬菜等,商業網點92家,墟日均人流量3200人次,日最高成交額80萬元年成交額1200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 1988年全鄉有初級中學一所,國小11所,校舍多為土木結構和磚木結構。通過實現“一無兩有”、“兩基”、“六項督導”等一系列重大措施,使學校教育教學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幼兒教育:由1988年的8個所(班)發展到2000年15個所(班),全鄉入園幼兒達63%。中心幼稚園於2000年遷入條石混凝土結構的新校園,有教職工19人,招收5周歲—7周歲兒童505人。

國小教育:1988年有國小11所、10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876人,教職工139人,校園面積16467.49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7123平方米。1989年中段、芹礤兩校高年級學生就讀於中心國小,兩校設教學點。1998年太山、東寨兩校高年級學生就讀於中心國小,兩校改為初小。2000年,全鄉有完小7所,初小1所,教學點15個,89個班,在校學生2044人,教職工119人,校園占地面積16467.49平方米,建築面積12800平方米。1988~2000年13年間,增建改建校舍5677平方米,投資142.25萬元。

國中教育:1988年象洞中學在校學生742人,14個教學班,教職工52人。校園面積9800畝,建築面積2760平方米。2000年在校學生1081人,21個教學班,教職工74人。學校占地面積189000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5588平方米。1988~2000年的13年間,增建改建校舍面積2828平方米,投入資金96萬元,投入購置理、化、生物、文體、圖書、電腦器材20萬元。

科技普及 1988年後,重點進行實用技術培訓和種、養新技術的推廣套用。1992年,象洞鎮科學技術協會成立。2000年全鄉有各類科技人員92人,比1988年增加17人,使農村70%中青年人掌握了1門—2門實用新技術。1988~2000年培訓人次達5000人次。

文化體育 1988年,鄉有文化站、廣電站和農民體育協會,逢重大傳統節日舉辦籃球、拔河、象棋、猜謎等文體活動。1992年,承辦武平縣第四屆農民藝術節,本鄉的“雙龍搶珠”節目獲縣一等獎。1994年編纂《武平縣象洞革命鬥爭史》。廣播線路因缺乏維修經費,線路廢損,鄉村有線廣播中斷轉播;鄉政府駐地廣播則接收天馬寨傳送的調頻廣播,放大後在集鎮範圍轉播,至1994年停播。1988年在距鄉政府1公里的羅子頂山上建5瓦電視差轉台,聘請就近村民管理,可接收中央1套、福建1套2個台的電視節目。1994年自籌資金12萬元將差轉台改建地面衛星電視接收站,同年底開辦閉路電視。此後,一些邊遠山區的行政村、革命基點村陸續開辦衛星電視接收站(室)。2000年,鄉閉路電視與縣聯網,電視節目增至15套,全鄉有線電視用戶1800戶,擁有黑白、彩電2900多台,電視管理人員增至10人(其中村級7人),電視覆蓋率達100%。

衛生 1988年,象洞衛生院設門診部和住院部二處,各村均開有醫療診所,有醫務人員12人。1989年,縣衛生局首次在象洞試行院長承包經營責任制,推行集中式計畫免疫接種全鄉開展一體化醫療管理。2000年有醫務人員22人,院占地面積18676平方米,建築面積1280平方米,醫療器械價值10.80萬元,村級衛生診所20個,醫務人員24人。

計畫生育 1988年,鄉、村計畫生育工作較滯後,被定為“單列管理鄉(鎮)”經認真貫徹落實計畫生育有關政策,加強管理,工作大有進步。1996年,摘掉計生“單列管理鄉(鎮)”。1999年,在全縣率先脫離手工台賬,使用微機管理計生信息。2000年率先在廈門設流動人口計生服務點,為外出務工的育婦提供“雙查、雙補”服務。2000年,有計生辦1個、人員2人,計生服務所1個、工作人員8人,計生協會12個、會員123人。全鄉計生率95.54%。人口出生率9.57‰,人口自然增長率4.57‰。比1988年分別下降17.46個千分點和15.85個千分點。

新農村

象洞鄉 象洞鄉

象洞鎮武平縣象洞鎮注重基層文化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文化支持和思想保障。 該鄉投資96萬元興建鄉綜合文化站,內設圖書閱讀、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廣播影視、宣傳教育、科技推廣、科普培訓、體育和老年、青少年活動場所,為人民民眾提供全面的文化娛樂場所。在鄉綜合文化站內設立革命歷史陳列室,建設革命教育基地,弘揚優良傳統。通過多種媒介向社會募征能反映、見證象洞人民革命史的歷史文物資料,得到各界人士的積極回響,已有許多人士捐贈歷史文物資料,謝畢真等革命老前輩親自執筆敘述象洞人民革命史,為革命歷史陳列室提供寶貴的文字資料。該鄉各村均配有文化協管員,培育文化中心戶,設立文化室,使村民能在閒暇之餘閱讀書籍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質,學習黨的先進思想理論和致富知識技術。該鄉在強化硬體建設的同時,精心打造民間文化藝術宣傳隊伍,培育發展個協文藝隊、老年文藝隊、獅燈隊、龍燈隊等隊伍,引導他們宣揚積極向上、順應時代潮流的先進思想文化。女子文藝隊象洞鎮女子文藝隊成立於2004年,共有24名隊員。文藝隊員中大多數是年輕的個體戶、企業主,她們白天忙做生意,利用晚上時間進行排練。為了購買演出服裝,隊員們就你300元、我500元地出錢。文藝隊成立後,得到了象洞鎮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每次舉辦文藝晚會,鄉黨委政府都為她們提供資金、策劃方案、演出場地、晚會宣傳等,同時還指定專人負責指導節目編排、節目宣傳導向,確保節目質量等。象洞鎮個協也給予文藝隊極大支持,每逢有演出任務,會長鍾宏太都要來幫忙;會員鍾文洲負責給文藝隊寫相聲、小品、三句半台詞以及快板歌詞等,他總是把文藝隊的事放在第一位,無論生意多忙,他都要先把台詞、歌詞寫完,以保證文藝隊的演出所需。平時沒有表演任務,文藝隊員就跳舞自娛自樂,同時也教其他人跳交誼舞,既愉悅心情又鍛鍊身體。每逢重大節日,她們都要為周邊民眾送上一台豐盛的節日文藝大餐,表演的節目有舞蹈、歌曲、小品、相聲、龍燈等。排練期間是她們最忙碌的時候,由於觀看演出的都是熟悉的街坊鄰居,周邊民眾,因此,她們更覺得馬虎不得,一招一式,互相指點,力求把最精彩的節目獻給父老鄉親。

文藝隊在為老百姓送去歡歌笑語、溫馨祝福的同時,更注重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積極向上的生活理念,如快板《計畫生育意義長》、小品《勸君莫去學賭博》等節目讓民眾更加深刻了解國家的方針政策、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如今,象洞鎮女子文藝隊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支持,大家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她們不但豐富了農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促進了社會和諧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革命史跡陳列室

近年來,光彩村村利用紅色資源,著力打造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去年,該村村民拿出各自家中留有的文物,建立了革命史跡陳列室 ,成為了武平縣首個村級革命史跡陳列室。同時,興建了革命烈士紀念碑。日前,該村還完成了“武平臨時縣委舊址”的修復一期工程,該項目集紅色教育、紅色旅遊和休閒健身娛樂場所為一體,吸引了許多遊人前去參觀學習。

位於武平象洞鄉光彩村的“武平臨時縣委”舊址一期工程完成修復工作,以全新的面貌迎接遊客到來。光彩村充分利用紅色資源,著力打造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精心打造一批紅色旅遊景點。

一是設好一所革命陳列室

光彩村革命史跡陳列室於去年5月份正式對外開放,成為武平縣首個村級革命史跡陳列室。陳列室建築總面積有300平方米,展室布局分為四部分,全面詳實展示光彩村在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史料,陳列形式多樣,有實物、照片、圖表、繪畫、雕塑、電動燈箱、沙盤等。

二是修好一個革命舊址

光彩村完成“武平臨時縣委”舊址修復一期工程,主要實施舊址修復保護, 配套旅遊公路、安防設施、停車場、供電線路、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旅遊公廁等基礎設施,整治舊址周邊建築環境等。

三是建好一座革命陵園

今年10月光彩村革命烈士陵園興建落成,主要修建墓碑、硬化通園道路、新建吊念休息廳、綠化墓地環境等。四是育好一批光彩人家。凸顯紅色革命村特色,培育一批光彩人家農家樂,做好紅色餐飲和住宿,搞好紅色旅遊活動,營造健康濃郁的紅色旅遊氛圍。

據了解,光彩村是閩粵贛邊區一塊紅色的土地,素有“二十年紅旗不倒”之稱的革命基地村,全村2600多人,有省定革命基點村4個,革命烈士23人,走出了陳仲平、謝畢真等一批革命老前輩。1928年冬,中共武平臨時縣委在光彩村張天堂成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光彩村是武平人民開展轟轟烈烈革命運動的指揮中心。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光彩村曾是中共閩西南潮梅特委、閩粵贛中心縣委、閩粵贛邊區黨委的重要活動據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