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分
象河鄉總面積120.4平方公里,耕地4.7萬畝,轄11個行政村(槐樹李、崗王、霍莊、象河、吳樓、焦林、何莊、劉台、上曹、下曹、陳平),144個自然村,201個村民小組,2001年底總戶數7324戶,總人口3035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96人,回民1400人,大多居住在象河街。
自然地理
象河鄉位於泌陽縣的最北部,北距舞鋼市25公里。地理坐標為東徑113°9′-北緯32°52′之間,屬典型的淺山丘陵地區,大陸性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912毫米,年平均氣溫16.1℃。
象河鄉屬淺山丘陵地區,總體上呈“五山一水四分田”的格局。境內有全市第二高峰舞鳳山(本地人俗稱五峰山),海拔872米;荒山林地面積13萬畝,主要林種有火炬松、麻櫟等,森林覆蓋率達37%;有一座中型水庫霍莊水庫,三座小型水庫上曹水庫、崗王水庫、徐莊水庫,主要河流有象河、界牌河、外埠口河、陳平河等;耕地面積4.7萬畝。
農業發展
農業是象河鄉經濟的重要基礎,建國以來,象河的糧食生產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由傳統的單一種植業向蔬菜、林果業、養殖業、經濟作物等產業發展,曾有"菸葉、花生和大棗,象河鄉的三大寶"的美稱。
象河大棗是泌陽特產,個大、肉厚、色鮮、味美。具有悠久的加工歷史。早在明朝天順年間,泌陽人焦芳(官居吏部尚書),曾把家鄉大棗作為貢品,獻給武宗天順皇帝,深得皇帝推崇,令朝中大臣每天至多準吃五顆,天順御棗由此得名。該棗果實呈長圓柱形,肉褐味甘,果紋皺密,色澤明亮,可與浙江義烏大棗媲美,是加工南棗優質原料。象河素有萬畝棗園之稱,現有棗樹30餘萬株,其中已掛果28萬餘株,年產鮮棗400萬公斤左右,加上鄰近的棗園面積,資源充足。象河鄉棗類加工廠有豐富的加工經驗,其產品87年被地區評為優秀新產品,並獲一等獎;88年在北京食品進出口博覽會上獲金獎,並被省評為“二級合格企業”。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高營養和保健益壽食品的需求越來越大,產品暢銷全國,深受用戶好評。在無核蜜棗加工的基礎主,開發南棗,不僅滿足了國內市場的需求,而且填補了東南亞及港澳市場空白經濟效益相當可觀。象河鄉的農業生產正向商品化、集約化、市場化的方向發展。目前大牲畜存欄2.8萬頭,羊9.5萬隻,香菇150萬袋,2001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252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18元,財政收入261萬元。象河鄉境內擁有中型水庫一座,小型水庫3座,農業灌溉十分便利。
經濟發展
象河除焦桐高速公路、省道平桐線以外,鄉村道路也十分便捷,“村村通”通行里程近50公里。2010年,投資1300多萬元,新修了22公里的鄉鄉道下(碑寺)—象(河)—宋(田)線,東西貫穿全鄉8個行政村,結束了2萬多名民眾祖祖輩輩走“泥水路”的歷史。擁有35萬KVA變電站一座,全鄉變壓器總數達300多台,年平均用電量4000多萬KWh。鄉衛生院具備三級甲等標準,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擁有醫護人員30多名,病床40多張,醫療設備主要有生化分析儀、B超、X光、全自動血球、都卜勒等,年平均接診患者6000多人次。全鄉中國小校12所,擁有教職工260多人,在校學生3900多人,教育教學質量多年來一直位居全縣前茅。
象河鄉境內蘊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有:花崗岩(芝麻灰、芝麻白)、大理石、含鉀岩(可用於生產鉀肥、白水泥、磷酸二氫鉀、錳鋼和國防所需的稀有金屬等)、鐵礦、頁岩、玄武岩、礦泉水等礦產資源。
2004年以來,花崗岩的開採加工已經成為象河最主要的支柱產業。目前,象河境內已有金泰、中天、盛達、遠泰等石材加工企業30多家,葛莊南山、五里溝、黑石板溝、錢黃莊西山等花崗岩開採點40多處。年產各類花崗岩板材2000多萬平方米,產值7億多元,從業人員10000多人,產品主要銷往陝、甘、寧等省區。石材集聚區年產量占河南省總產量的近70%。
截止2010年底,全鄉五級(鄉、村、組、個體、聯合體)七業(農、工、商、運輸、建築、飲食服務、其它)共有經營單位和個人750多個,從業人數5453人,年創產值8億多元。
石材開發
泌陽縣象河鄉,因山地較多,石英、鉀長石、大理石儲蓄量極具豐富,花崗岩儲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目前,象河鄉已建成泌陽縣石材開發區,集聚了上百家石材加工企業,“開發區內已上多片鋸、拋光機等設備300餘台,日產各類石材達到15000平方米”,成為長江以北芝麻白花崗岩系列產品加工、生產、銷售最大的集散地,產品輻射全國各地,遠銷國外。同時,由於生產粗放,工藝落後,環保設施配套不健全等原因,當地民眾一直承受著污染之痛,並有愈演愈烈之勢。
歷史風貌
象河古稱象禾,也叫繒關、瀉關、象河關、白馬關。在春秋時屬楚國,北與韓國交界,曾隸屬於舞陰、毗陽。明清兩代均在此設定巡檢司,民國和解放初時設象河(大)鄉。新中國成立後象河原屬南陽專區管轄,1965年歸駐馬店專區,屬春水人民公社,1975年年底增設為象河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改為象河鄉人民政府。
象河關的設定,最早應推至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因這裡是繒國之封地,故得名繒關。當時繒關僅是一般的屯兵守衛之地,不為天下所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因此地修建了一條堪稱當時中國最早也是最長的國道—夏路,加之戰事紛繁,版圖更變,它的軍事和經濟價值驟然上升。為防禦外侵,楚國便在關山和五峰山中間寬約五六公里的山坳里橫向壘起了一道長城,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楚長城。這段長城宛如一把大鎖,截斷了南北交通,截斷了侵略者的鐵騎。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外敵難入,象河關便成了盛名天下的雄關之一。
1957年在安徽省壽縣邱家花園出土的戰國青銅器“鄂君啟金(車)節”上的銘文中就有“自鄂往,庚陽丘、庚方城、庚象禾、庚焚、庚繁陽、庚下蔡、庚居巢、庚郢……”的記載,“庚”即經過的意思,可見“象禾”的名字早在戰國以前就已經存在了。根據《水經注》、《荊州記》的有關記載:春秋時代楚曾設長城起葉縣經方城入毗陽綿延數百里。並且在此設關隘以拒中原,屬天下九大名關之一,所以象禾歷史上又叫象禾(河)關;又因傳說伍子胥曾騎白馬在此守關,所以民間又稱“白馬關”。又傳說唐末時李希烈兵屯這裡,因在南河獲大象以為祥瑞,遂將象禾改名為象河。
抗戰時期,國民黨愛國將領馮玉祥曾在此視察國防,並在象河回族國小發表演講;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曾在此駐軍;共產黨的地下工作者毛妮曾長期居住活動在這裡。
悠久的歷史給象河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2010年初,河南省楚長城考察隊在象河經過近兩個月的考察,認定:象河楚長城遺址是目前我國保存狀況最好、預警配套設施最完善、寬度最寬、殘存長度最長的楚土築長城,和安陽曹操墓等一起,被列為2010年河南省五大考古發現之一。另外,還有戰國烽火台、古石刻岩畫(八處)、隋唐時期的關山摩崖石刻、始建於唐代的清真寺、元代石橋,、古(象禾)關城(關衙)遺址、小馬莊新石器遺址,光石腦山寨、老寨、劉寨、歪頭山寨、跑馬嶺山寨、茶山寨等10多處古山寨遺址,張老院、盈福禪寺、黑石寺、萬寺、觀音堂、禪音寺等10多處古廟遺址,還有‘中原第一樹’陳平銀杏樹(白果樹)、張老院三棵近千年的銀杏樹(白果樹),其中陳平銀杏樹有2000多年的歷史,樹幹周長11.2米,需八人才能合抱,樹高30多米,樹冠覆蓋面積達3畝多。還有天順御棗製作工藝、古蘭經唱誦表演、高莊接骨藥、劉長久社火表演、馬發泥塑工藝、根雕製作工藝等民間技藝、民間習俗、民間文學、民間醫藥、民間美術、戲曲表演等非物質文化遺產300多項。
象河古蹟
象河關遺址
象河古稱象禾,也叫象河關、白馬關,在春秋時屬楚國,北與韓國交界,曾隸屬於舞陰,毗陽。
1957年在安徽省壽縣邱家花園出土的戰國青銅器“鄂君啟金(車)節”上的銘文中就有‘庚象禾’的記載,由此可見“象禾”的名字早在戰國以前就存在了。根據《水經注》、《荊州記》的相關記載:春秋時代楚曾設長城起葉縣經方城入毗陽綿延數百公里。並且在此設關隘以拒中原,屬天下九大名關之一。
因此歷史遺蹟眾多。據相關專家考證象河關古關城遺址面積約為180多萬平方米,主要分布在東至外埠口河、西至霍莊東頭、南至南河、北至北河。比現在的象河街新街大三倍多。而現在能看到的遺蹟除了古官衙遺址、清真寺外大多數為明清遺蹟。
象河古城壕,象河街老街主要位於新十字街南北街(平桐路)以東,東菜園以西,老城牆在護城河(城壕)以內。現在城牆已全部毀壞,只殘存有部分城壕,東城門附近的城壕在老街東頭劉秀白家東牆外至韓玉山家門前,殘存長度約有200米,城壕寬約10米。西邊殘存城壕較短,約有30米左右,在工商所以南至河底。
古建築,象河回族國小門樓,據說愛國將領馮玉祥曾在這裡發表過演說;老教堂,據說美國傳教士曾在這裡傳教。
龍王洞、萬壽寺
神龍洞位於五峰山主峰南坡偏下,萬寺廟(清代以前也叫溫寺)位於其南坡山腳下,距離象河約5公里。從象河往東,過街東河往北經良莊,花路羊,何莊,趙莊一條水泥路即到,沿趙莊北河上行即可先看到北岸的萬寺廟,然後沿廟前小路直達山坡上的神龍洞。
據初步考證,萬寺廟應始建於北宋而鼎盛於明代,從現存雕刻精美的石龍石龜來看,當時的寺廟應該相當講究。據說萬寺廟附近的看花台是當時有名的大戲台,是萬寺廟起廟會的地方。
山坡上的神龍洞,是因為傳說有人看見從中出來過龍而得名的。傳說神龍洞裡有一坑水,不但能治很多疾病【經常有人去求醫求藥】,而且能夠取雨,天旱的時候,只要有人去將坑裡的水挖乾並禱告一番,天就能下雨。
傳說有一老漢到五峰山頂放羊,光聽到有人喊‘背背’‘背背’,就是不見人,仔細尋找,發現一個用紅石頭雕刻的祖師爺的石像在喊他,老漢就試著將它背起,居然很輕,就將他背下山來,走到龍洞的時侯,石像突然變得很沉,由於背不動了,老漢就把它放到了龍洞內,從此也就有了祖師爺坐龍洞的傳說。
由於萬寺廟位於秀麗峻美的五峰山下,奇妙的神龍洞旁,再加上年年起廟會,盛況空前,香火旺盛,名聲很大。所以,相傳明朝的焦閣老在回鄉時還曾到此遊覽。而且,焦閣老在回朝時還將萬寺廟的看花台如何繁華熱鬧,五峰山的如何秀麗峻美,神龍洞的如何神奇告訴了宮裡的娘娘。引得娘娘偷偷隨焦閣老來到萬寺廟趕廟會看風景。傳說焦閣老被殺,也可能是因為此事。
(現在看到的萬寺廟是近代信眾在老溫寺廟舊址上修建的簡單寺廟;兩年前信眾又在舊址西邊約300米處修建了一處新溫寺廟。)
關山石刻
關山位於象河街西北約2.5公里處。傳說因為它處於象河關古關口的旁邊,是形成關口的天險,所以被稱作“關山”。
關山山體大部分是由花崗岩組成,大塊的花崗岩最適宜雕刻。所以,在關山的東頭和西頭分別由古人雕刻了兩處佛像組雕。據有關專家初步考證,這兩處石刻應該是隋代雕像。東部石雕象有22尊(當地人稱18羅漢),像高約50厘米,全部為浮雕,雕工精細,形態各異,表情生動。西部石雕像殘存有25尊,像高約30厘米,全部為淺浮雕,形態不太明顯。
關山東頭和西頭各有一座寺廟。據說都是在老廟遺址上重新修建的。特別是西部寺廟的周邊遺留有大量的古寺廟遺物,有古井、石香爐、石盆、石碑等,在山頂上還有旗桿窯。
關山是象河鄉距離象河街最近的風景名勝,山上林木茂密,松濤陣陣,巨石林立,就像一個神奇的大盆景,不但自然風光秀美,而且有大量歷史遺蹟,還是香火旺盛的宗教活動場所。所以它是象河鄉及其周邊人們首選的近距離旅遊觀光地點。
婆子山摩崖石刻
婆子山摩崖石刻,當地人又叫它佛溝石刻,位於象河鄉霍莊村委龐莊西1.5公里處。是泌陽縣象河鄉與方城縣小史店鄉的交界處,從象河到佛溝道路較近而且平緩,並且與象河鄉關山的石刻距離較近、時代特徵也接近。
佛溝石刻是在幾塊較大的花崗岩石上採用深浮雕的手法,雕刻了尺寸不一、風格各異的佛像130多尊。據相關專家考證,這些佛像不是在同一時期一次雕成的,而是從北魏時期到隋唐時期分多次雕刻而成。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和較高的藝術價值。
由於該石刻位於兩不管的地方,過去政府和民間都對它沒有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所以,有一部分佛像毀壞嚴重,甚至被盜取。近幾年,隨著國家和地方對各類文物的重視和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強,以及對旅遊開發的高度重視,泌陽縣象河鄉和方城縣小史店鄉都對該石刻採取了必要的保護措施。由於佛溝石刻現在的位置是在小史店的境內,所以,小史店已經將它進行了初步開發性保護。
但是,從該石刻與象河關的距離,以及與關山石刻的關係等多種因素分析,它應該是與古象河關的繁華和重要的地理位置有關的。是古象河關周邊重要的一處歷史遺蹟。
陳平白果樹
自象河街向東,沿下宋路向東約13公里,再折向北過陳平約2公里即到陳平白果樹和迎福禪寺遺址。
迎福禪寺遺址位於象河鄉陳平村委白果樹村民組(現在只有兩戶人家),距離象河街約15公里,龍王掌山腳下。遺址內還生長著一棵1200多年的銀杏樹,被人稱作“中原第一銀杏樹”。遺址內到處都是古寺廟毀壞後留下的殘破佛像、建築構件、石碑以及古陶瓷殘片等遺物。據傳說,迎福禪寺興盛於唐代,而毀滅於明代末期。
陳平白果樹,樹幹粗需八個成年人合圍,樹高近40米,樹冠可覆蓋面積500平方米。該樹樹齡雖過1200多歲,但是仍舊枝繁葉茂,並且每年仍然掛果。樹上有一樹洞,人稱樹泉眼,內有清水,常年不斷。
戰國岩畫
該遺蹟位於象河鄉東劉台村委堰坦韓村北50至200米範圍內,大碾劉西300米。
該遺蹟主要分布在三處花崗岩岩石上,其中一組岩石上刻畫特別多。該岩畫主要是由大小不一的半圓形坑窪組成,組成岩畫的坑窪多少不等,深淺不等,圖形不一樣,非常奇特,非常難懂。並且大多數坑窪內都長了苔原,被風颳日曬腐蝕得相當嚴重。
據河南省楚長城考察研究隊的專家介紹:他們考察過的早期長城沿線都發現了這樣的岩畫,可能與古長城有著某種密切聯繫。他們走訪了解到的初步說法是:這些岩畫可能是古長城守軍排兵布陣或者是練兵時的圖譜。
單于祠
該遺址位於象河鄉焦林村汪口組東南約200米,焦桐高速公路西側。臨近象河關古驛道的東側,楚長城遺址東南約400米處。
據傳說,該遺址叫單于祠,也有人說是禪音寺。現場的大量建築遺物有春秋戰國時期的也有漢唐時期的,但是未見寺廟遺留的殘破佛像等遺物。可以看出,該遺址從春秋到漢唐都被利用過,或許用途有所改變。(據汪口的村民講在這個遺址里還發現過記事的銅碑)
據不少人講,楚國大將伍子胥曾被困這裡,為了保護楚王的妃子,伍子胥不敢冒然突圍,急得一夜鬚髮皆白。楚王的妃子為了解除伍子胥的後顧之憂,懇切的對伍子胥說楚王可以沒有我,卻不能沒有你,你應該馬上突圍出去保衛楚王、保衛楚國,不要把精力和時間浪費到我這裡。但是伍子胥仍然不願棄她而去。無奈之下,王妃就謊稱要方便一下,在伍子胥離開她的瞬間,王妃就跳到院內的一口井裡自殺了,伍子胥已無時間和精力打撈運送王妃的屍體,就找了一個大石板將井口封了起來。沒有了王妃的拖累,再加上伍子胥的官兵群情激忿,英勇殺敵,很快突出了重圍。
(該遺址雖然占地面積較大,遺物較多,但是由於未得到有效的保護,又被焦桐高速公路占去了大部分,現在很難看到全貌。)
張老院
張老院位於象河鄉上曹村的北約3公里處,五峰山主峰的東邊。從上曹自然村往北,過上曹水庫,小趙莊,和尚莊,順河而上,看到三棵枝繁葉茂的大白果樹即到。
據文物工作者初步考證,張老院應始建於唐代,而鼎盛於北宋早中期。廟院占地約1000畝,從現存數量眾多龐大的柱礎可見其當時寺廟規模之龐大;從現在仍可看到的三處塔林遺址(分別位於寺統嶺南頭、大塔頭、石碑後),三處和尚墳的規模可以看出當時張老院僧人的眾多。相傳,由於當時僧人太多,廟內住不下,主持就在張老院溝入口處建了一處莊院供他們居住,後來發展成了一個小村莊,就是現在的和尚莊。從張老院那三棵近千年的白果樹也足以證明廟院的歷史不短了。
據了解,張老院原來的十多塊石碑在修上曹水庫時被用在了壩堤下,現存兩塊殘碑;現在還可以看到規模宏大的望經樓,閱兵台等建築遺址;塔林還有雕刻精美的石塔,磚塔地宮等遺物。
據當地村民講,原來在張老院溝的入口處放著一塊石碑,是記述唐朝大將尉遲敬德到張老院遊覽情況的記事碑,上面還寫著“敬德到此一游”幾個大字。可惜的是十幾年前此碑被人盜去。
張老院毀於何時,暫無從考證,但是,好事人在其遺址上又建了兩所房子,塑了神胎,目前香火仍然興盛。
小馬莊石器遺址
遺址位於象河鄉槐樹李村委小馬莊東河兩側。河東北側至下宋路南,南至河道,東至堰坦韓西河;河西北側至莊東大石頭,南至土包以南,西至小馬莊東。面積約為100多萬平方米。
河西遺址,據初步判斷應為生活區。因為在這裡發現了大量精緻的成品石器,並且有使用的痕跡,也發現了大量古陶片,紅燒土等遺物。沒有發現半成品石器。在這裡發現了磨製精美的石(鐮)刀、石玦、石鑿、石箭頭、石斧等石器遺物,還有夾沙紅陶、細泥紅陶、帶早期紋飾的灰陶殘片。
河東遺址,據初步判斷應為(石器)生產區。因為在這裡發現了大量石器半成品,還有磨製石器的磨製工具,陶片較少,精緻的成品石器較少。大多數石器沒有使用的痕跡(也懷疑它是處於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的時期)。在這裡發現了大量半成品石球、石斧、石錘、石棒、石鑽(錐)、石鑿,還有大小不一的磨製器具(也有人認為它是石碾子)。
歪頭山寨
歪頭山寨位於象河東北部,距離象河街約7公里。從何莊村委(山)趙莊往北再向東直接可以到達歪頭山寨,也可以從雙山溝西嶺脊向北直接到達該山寨。
因為該山寨所處的山頂向北歪著,所以該山寨被當地人稱作歪頭山寨。它位於五峰山主峰(大寨)的正南方,象河關楚長城的正東方,是楚長城正東方向第一眼看到的最高山峰,從山寨向西看一覽無餘,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該山寨所處的山峰,南部較平緩,東、北、西三面是懸崖絕壁,所以該山寨的寨牆也僅僅將山頂圍了一部分。該山寨面積約有3000平方米左右,近圓形,寨內較平緩。寨牆全部用石塊乾磊而成,牆寬約1米左右,牆體毀壞嚴重,殘牆最高處2米多,大部分已倒塌毀壞。
據相關專家初步考證,該山寨修建年代較久遠,應該是戰國時期,楚長城防禦體系的一部分,並且能夠看出曾經釋放狼煙的痕跡。至於後來是否被作為他用,也未確定。不過,它的毀壞,肯定是因為它失去了存在的作用,被無聊的人推倒取樂的緣故。
老爺廟古山寨
從象河街往南至南各莊再往西過李木林,約4公里處的山(南)腳下,有一塊巨大的花崗岩石,岩石的下面有一個古人雕刻的高約2米,寬約1.5米,深約2米的石窟,石窟內雕刻有三尊佛像,中間的那尊高大,兩邊的略微低矮一些,據初步判斷,此石窟的雕刻時間應為隋唐時代。該遺蹟保存比較完好。(據當地居民介紹,這些佛像是風婆婆,管颳風的。十幾年前在石窟的前面還有許多大石柱等遺物,據說很久以前這裡是一個大廟院。)
從石窟往上走爬上山頂,就可以看到一個古山寨,幾年前山寨的規模還很大,寨牆也很明顯。寨牆都是用石塊乾磊而成,沿山頂綿延很遠,仔細觀察山頂寨牆的石塊,年代較久遠,寨牆寬度約1米,幾年前殘存高度還都有1米左右,現在由於開採花崗岩修路將它毀壞殆盡了。而在山頂寨牆南側的半山坡里,還修建有一個面積不大,寨牆不是很高的小山寨,初步判斷小山寨的年代比較晚。
在山頂寨牆的南側還有一個精緻的小廟,是用長方石條幹磊而成,約有兩米見方,房頂已被破壞,而四面圍牆還保存完好。很有特色。但是目前還不能確定,這個小廟叫做老爺廟還是山下的古廟叫做老爺廟。
旅遊建設
象河有被探險者和旅遊愛好者稱為“中原張家界,天中太行山”的五峰山、千古名山關山、龍王掌、韭菜皮、大寨山等峻秀山峰,還有石塔溝、大羅溝、小羅溝、油路溝等清幽山谷。石盆劍瀑布、神牛圈瀑布更是讓人心馳神往、流連忘返。象河境內山清水秀,林木茂密,山上怪石嶙峋,懸崖峭壁,多種野菜、野花、野果、中草藥滿山遍野,多種野生動物棲息出沒。象河的山水是一塊保持原生態的處女地。
象河鄉關山驚現隋唐摩崖造像,該景點位於象河鄉象河村西北1.5公里處的關山腳下。關山是伏牛山的余脈,山勢平緩,海拔286米,是一座以石為主的土石山。摩崖造像就坐落在關山270米處的懸崖上。山上奇石林立,秀峰處處,松濤陣陣,山澗飛濺,開著紫花的半支蓮和掛著黃苞的無名野花在風中招展,山上沒有路,卻又像到處都是路。一半隱於土層,一半裸露在外的石頭與層層疊疊的奇石組成的天然石梯,令人腳下生風,神清氣爽。山上有個寺廟叫關山羅漢寺。寺東側10米左右就是摩崖造像處。據《泌陽縣誌》記載,該石佛屬隋唐時期石刻。22尊石佛在民國時期曾遭土匪毀壞,有些面目已不太清晰 ,但端莊的姿態仍栩栩如生。石佛大小不一,分三層排列。第一層靠崖體左側立有5尊,第二層立有15尊,第三層立有2尊。石佛高約30公分,寬約10公分。
熱情好客的象河人民,將始終敞開博大的胸襟,真誠歡迎各地各界有識之士,前來投資興業,共謀發展,共同譜寫象河朝氣蓬勃、生機盎然、繁榮富強、和諧美好的新篇章。
歷史名人
張宣武,原名張明霖,泌陽縣象河鄉窪李村人。1922年在馮玉祥部下當兵,曾任排、連、營長。1933年投入川軍田頌堯部任團長。1945年9月,赴河南漯河接受日軍第13獨立守備隊的投降。後任中將軍長。1949年12月在四川起義。建國後任山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和省政協委員、省民革主委等職。1984年10月病逝於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