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慶智退銀燭

豐慶智退銀燭

明天順間。豐慶為河南布政使,按部①行②縣,縣令墨③吏也,聞慶至,恐,飾白銀為燭以獻。慶初未之覺也。既而執燭者以告,慶佯日:“試爇④之。”曰:“爇而不能燃也。”慶笑曰:“不能燃烏用燭為?”貯以故筐,明日盡還之。顧謂令曰:“汝燭不燃,易可燃者。自今天慎勿復爾。”令出益大恐,輒解印綬⑤而去。慶亦終不以銀燭事語人。

基本信息

字詞解釋

①部:規定,程式。

②行:巡查;考察。

③墨:貪墨,貪財。

④爇:點燃,焚燒。

⑤印綬:古人印信上系有絲帶,佩帶在身,借指官爵。

⑥為:做,擔任。

⑦佯:假裝。

⑧顧:回頭看。

⑨語:說,對……說。

原文翻譯

明朝天順年間,豐慶擔任河南布政使一職,按照成例巡察各縣,有一個地方的縣令是個大貪官,聽說豐慶要來了,十分害怕,就把銀子熔鑄成蠟燭的樣子送給豐慶,豐慶先前並不知道這是銀子,後來才知道是,一會,侍者來拿蠟燭,豐慶故意說:"點燃蠟燭."侍者說:"點了,可是不能燃"豐慶笑著說:"不能燃怎么能當蠟燭呢?"仍舊把它裝在先前的筐子中,第二天,全部還給縣令,並對縣令說:"你送的蠟燭不燃,換成能燃的吧,從今後千萬別再這樣了."縣令出來後,更加害怕了,就辭官走了,豐慶也沒有把這事告訴別人。

人物

豐慶,是明代的鄞(今浙江寧波市)人,字文慶。正統年間的進士。授給事中。明英宗時,任河南布政使。其子豐耘,官教授,豐耘之子豐熙,官學士,豐熙之子即豐坊。在中國書法歷史上,豐坊有相當高的地位。當時就有“文徵明首,豐亞之”的評說,說是豐坊的書藝僅在大書法家文徵明之下。豐坊擅草書。現藏天一閣的行草石刻《底柱行》運筆翰墨淋漓、流美瀟灑,枯筆運用得毫宕盡興,剛遒勁健,增加了全篇自然生動的氣韻,令行家注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