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追蹤20世紀中國現代散文的腳跡,無論是早期的“語絲派”,“論語派”,讚美母愛的“冰心體”,“跑野馬”的徐志摩散文,還是被一度奉為新經典的楊朔、秦牧、劉白羽三家散文,直至海峽對岸立志要“剪掉散文的辮子”的余光中,甚或近來的“大文化散文”也好,“小女人散文”也罷,至少在一點上是一致的,即“我手寫我口”。不管何種“文調”,無論向雜文傾斜的硬邦邦抨擊時政的,還是抒情感懷到軟綿綿無病呻吟的,或觸景生情得悲歌哀怨、如泣如訴的,散文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作為靈魂的避難所或精神的棲息地而存在的。藝術是獨立的,散文須是個性的。
豐子愷早年歸依佛門,《緣緣堂隨筆》是他1931年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他的散文以巧妙傳神的點染,表現了清幽玄妙的情趣,給人以雅逸愉悅之感。
作者簡介
豐子愷(1898.11.9—1975.9.15)原名豐潤、豐仁。浙 江崇德人。1914年人杭州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從李叔同學習音樂和繪畫。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對他的思想影響甚大。1919年師範學校畢業後,與同學數人在上海創辦上海專科師範學校,並任圖畫教師。1921年東渡日本學習繪畫、音樂和外語。1922年回國到浙江上虞春輝中學教授圖畫和音樂,與朱自清、朱光潛等人結為好友。1924年,文藝刊物《我們的七月》4月號首次發表了他的畫作《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其後,他的畫在《文學周報》上陸續發表,並冠以“漫畫”的題頭。自此中國才開始有“漫畫”這一名稱。1924年在上海創辦立達中學。1925年成立立達學會,參加者有茅盾、陳望道、葉聖陶、鄭振鋒、胡愈之等人。1929年被開明書店聘為編輯。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由開明書店出版。七七事變後,率全家逃難。解放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
圖書目錄
青年與自然
山水間的生活
我的苦學經驗
緣緣堂隨筆(節選)
漸
自然
顏面
兒女
閒居
東京革晚的事
憶兒時
華瞻的日記
晨夢
藝術三昧
大帳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