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店村

豆豉店村

豆豉店自然村隸屬於麻栗鎮豆豉店村委會,屬於山區。位於麻栗鎮南邊,距離麻栗鎮8.00公里,是村委會所在地。國土面積1.82平方公里,海拔1,100.00米,年平均氣溫17.80℃,年降水量1,220.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麻栗鎮豆豉店村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東鄰茨竹壩,南鄰天保,
全貌
西鄰茅草坪,北沖頭。轄落水洞 、豆豉店等15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719戶,有鄉村人口2948人,其中農業人口2884人,勞動力172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650人。
全村有國土面積37.93平方公里,耕地257.00畝,其中人均耕地1.72畝;有林地303.0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4戶,有鄉村人口137人,其中農業人口137人,勞動力7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84人。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8.6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44.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113.00畝(其中:田1,099
.00 畝,地3,014.00畝),人均耕地1.43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6,30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83.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3畝,主要種植八角、草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10.00畝,其他面積46,473.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
沼氣
、通電視、通電話五通。全村有700戶通自來水,有19戶飲用井水。有719戶通電,有667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6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2.77%和92.7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6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74戶(分別占總數的64.95%和38.11%)。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 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8.0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1輛,機車36輛。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759.00畝,有效灌溉率為91.39%,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538.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23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39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39戶。全村有1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 15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
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6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55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8.61萬元,
勞作
其中:種植業收入11.47萬元,占總收入的40.09%;畜牧業收入10.28萬元,占總收入的35.9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70頭,肉牛11頭);漁業收入1.23萬元,占總收入的4.30%;林業收入2.35萬元,占總收入的8.21%;第二、三產業收入3.28萬元,占總收入的11.46%;工資性收入2.92萬元,占總收入的10.21%。農民人均純收入1,744.00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9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9人(占勞動力的10.47%),在省內務工2人,到省外務工7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
養豬業
要產業為種、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7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5.3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88.54%。該村目前正在發展八角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桔子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46戶,共鄉村人口2952人,
醫療設施
其中男性1558人,女性1394人。其中農業人口2875人,勞動力1661人。該村以漢、壯族、瑤族為主(是漢、壯族、瑤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102人,壯族508人,瑤族342人。
到2009年底,全村均未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856人,參合率96.75%;享受低保80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 8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4所,校舍建築面
教學樓
積1,894.00平方米,擁有教師16人,在校學生470人,距離 鎮中學0.00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70人,其中國小生303人,中學生167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年末集體總收入4.15 萬元,有固定資產13.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民公約、財務收支情況。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9個,共有黨員64人,少數民族黨員17人,其中男黨員8人、女黨員9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文書等組成,下設15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共有團員183人。

人文地理

該村以漢、壯族、瑤族為主(是漢、壯族、瑤族混居地),
瑤族服裝
其中漢族2102人,壯族508人,瑤族344人。該村瑤族有出名的"盤王節",是瑤族信奉圖騰"盤瓠"的祭祀性節日。每年陰曆十月十六日,瑤族都要向預設的盤王木主先祭後飲,非常的虔誠,有的地區還要舉行活動。瑤族在風俗習慣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傳統特點,尤其在男女衣著上更為明顯。瑤族婦女善於刺繡,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繡有精美的圖案花紋。髮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繡有花彩紋飾。男子則喜歡蓄髮盤髻,並以紅布或青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著大褲腳長褲。瑤族男女長到十五、六歲要換掉花帽改包頭帕,標誌著身體已經發育成熟了。

新農村建設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
村容村貌
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全村共建有三個小康示範村,總投資171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鎮黨委、政府切實加強與州、縣掛鈎扶貧單位,新農村指導員派駐單位、縣級掛鈎聯繫領導的聯繫,最大限度爭取他們在資金、項目上的支持。加強與牽頭實施單位的溝通和協調,及時溝通信息,研究部署工作任務,團結一致,共同解決小康及溫飽示範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完善制定相關工作制度。加快了小康示範村建設進度,確保建設質量,突出了亮點。

發展重點

該村當前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一是基礎設施差。二是缺少可持續發展經濟項目的支持,民眾增收緩慢。
該村今後發展的重點是:一是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到"十一五"期末,發展草果1500畝以上,發展八角1000畝以上。二是繼續完善和加強集體統一經營的林場。增加民眾收入的來源。三是大力發展養殖業和加快勞務輸出的力度。到"十一五"期末,生豬出欄達4500頭以上。戶均勞務收入達7000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8年的1870元增加到2103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