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川銀鱗蛛

谷川銀鱗蛛

谷川銀鱗蛛:是屬於節肢動物門、蛛形綱、蜘蛛目的一種動物物種。

形態描述

雌蛛

體長8.88~11.00。一雌蛛體長10.71:頭胸部長2.52,寬1.89;腹部長8.73,寬3.42。背甲淺黃褐色,具淺褐色細邊,此邊的內側有成排的短、細剛毛頸溝深,黃褐色。放射溝不十分明顯。前眼列後凹,後眼列稍後凹。兩眼列近平等寬。前中側眼間距大於前中眼間距(0.23:0。10);
後中側眼間距大於後中眼間距(0.23:0.15);前、後側眼相接。中眼域長0.35,前邊寬0.30,後邊寬0.35。前中眼=前側眼;後中眼=後側眼(0.10)。額高0.15。
螯肢淺黃褐色,腹面顏色較深;前齒堤具3齒,後齒堤具4齒。下唇、顎葉和胸板淺褐色。胸板前半部具2排垂直著生的黑褐色剛毛,其中第1排有12根,第2排有6根。步足黃褐色,各節的頂端黑褐色。各步足具少量相對短、細的刺,其中腿節Ⅰ有4~5根前側刺,脛節I有3根前側刺。腿節Ⅳ聽毛列的長度約占腿節長的1/2。步足測量:Ⅰ15.93(4.68+5.22+4.77+1.26), Ⅱ12.33(3.78+3.96+3.60+0.99), Ⅲ6.39(2.16+1.80+1.71+0.72), Ⅳ11.07(3.78+3.24+3.24+0.81)。
足式:1,2,4,3。腹部三角形,銀白色。肩部具1對隆起,其上各有一黑色斑點;後端向後上方伸展,超越紡器而形成一尾部。背面中央部位有3條僅在前端相連的黑褐色縱條紋,中間的一條縱條紋中段有2對分支,在尾部加寬,並延伸到腹部末端;兩側的縱條紋的末端與第2對分支的末端匯合,與中間的縱條紋斷開。腹部側面各有2條在腹部末端相連的黑褐色縱條紋,近後緣有3個圓形銀白色斑點,斜向排列。腹部腹面中央具一散布有很多黃白色鱗斑的寬縱帶。紡器淺黑褐色。外雌器黑褐色,其前方具一弧形兜,後半部的中央具一盾形中隔,一對插入孔恰好位於中隔兩側緣的頂部。

雄蛛

體長4.59~6.21。一雄蛛體長5.49:頭胸部長2.07,寬1.44;腹部長3. 60,寬1.17。背甲螯肢、下唇、顎葉、胸板和步足的顏色以及眼的排列均近似於雌蛛。步足較雌蛛的細長。觸肢和步足測量:觸肢3.57(1.70+0.31+0.95+0.61);步足Ⅰ20.79(5.76+6.84+6.75+1.44),Ⅱ14.67 (4.41+4.68+4.50+1.08),Ⅲ6.75(2.34+1.89十1.80+0.72),Ⅳ11.29(3.87十3.24+3.33+0.85)。足式同雌蛛。
腹部長筒形,肩部無明顯的隆起和黑色斑點,尾部短、寬。背面中央部位的縱條紋淺黃褐色,末端具2對明顯的黑色斑點;腹部側面和腹面的縱條紋亦呈淺黃褐色。觸肢脛節長度為跗舟長的2.5倍以上;跗舟背面基部具一較大的距狀突起;引導器的腹側導片呈片狀,頂部近乎平截。

鑑別特徵

本種腹部末端具一明顯的尾而近似於尖尾銀鱗蛛L.decorata,但中隔位於外雌器的後半部,兜呈弧形;雄蛛觸肢器的引導器腹側導片呈片狀,頂端平截,而不同於後者。

地理分布

海南(尖峰嶺壩王嶺)、雲南(景洪)。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

拉丁目名

Araneae

中文目名

蜘蛛目

拉丁亞目名


中文亞目名


拉丁科名

Tetragnathidae

中文科名

肖蛸科

拉丁亞科名


中文亞科名


拉丁屬名

Leucauge

中文屬名


拉丁種名

tanikawai

中文名

谷川銀鱗蛛

拉丁亞種名


命名人

Zhu, Song & Zhang

原始屬名


原始文獻

Zhu, M. S., D. X. Song & J. X. Zhang.,2003. Fauna Sinica: Invertebrata Vol. 35: Arachnida: Araneae: Tetragnathidae.. Science Press, Beijing, vii + 418 pp. .;

同物異名

Leucauge tanikawai Zhu, Song & Zhang;

海拔上限


海拔下限


特有種


國內分布

海南,雲南,

資料來源

CoL China 200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