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光滑,高3-10米,樹皮灰褐色;小枝節間短。葉薄革質,狹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5-12厘米,寬1.5-4厘米,先端鈍或鈍尖,基部楔形,全緣,側脈7-11(-15)對,與中脈略成直角展出;葉柄長6-10毫米;托葉長三角形,長約8毫米。榕果成對或單生葉腋,球形,直徑10-12毫米,表面有瘤體,頂部苞片臍狀突起,基生苞片3,卵狀三角形,基部微合生,總梗長8-12毫米;癭花子房球形,花柱短,側生;雌花生另一植株榕果內壁,花被片3-4,子房腎形,花柱側生,細長。瘦果表面有瘤體。花期12月至翌年6月。
生長環境
生於平原或低海拔的山地、丘陵及疏林中。
分布範圍
產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及沿海島嶼)、廣西、湖南、貴州、雲南東南部及南部。常生於溪邊林下潮濕處。越南、寮國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莖清熱利尿,葉敷跌打損傷,根亦入藥,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莖皮纖維可作人造棉、麻袋(據《浙江植物志》)。
莖清熱利尿,葉敷跌打損傷,根亦入藥,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據《浙江植物志》)。
藥材來源:為桑科植物變葉榕的根。
採收儲藏: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性味歸經:味微苦;辛;性微溫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活血止痛;催乳。主風濕痹痛;胃痛;癤腫;跌打損傷;乳汁不下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浸酒擦。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味苦,辛,性溫。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功能。用於風濕性關節痛。腰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中暑發痧、催乳、癤腫及跌打損傷。
藥用性狀:根圓柱形,長短不等,直徑0.8-2cm。表面深棕色,有橫向皮孔,栓皮易脫落,露出淡紅棕色的皮部。質硬,斷麵皮部淡棕色,木部淡黃棕色,具細密同心環紋。氣微,味淡。
功效: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主治:治療風濕性關節痛、腰痛、胃脘疼痛。性味歸經:苦、辛,微溫。入胃、肝二經。用法:內服,煎湯。莖皮纖維可作人造棉、麻袋。
栽培技術
變葉榕2002年上海市園林科研所由浙江山上引入一株野生變葉榕,露天種植於所內。通過近10年的馴化以及觀察,發現其能適應上海的氣候條件,冬季落葉,不需要任何防寒措施就可以安然過冬。春季發出的新葉為金黃色,夏季逐漸轉變為墨綠色,秋季結出紫紅色的果實,數量眾多。榕屬植物多盆栽於室內,或者種植於溫室內,春季觀葉,秋季觀果。能露天過冬的榕屬植物,在上海並不多見。變葉榕的引種種植成功填補了榕樹植物在上海露天套用的空白。變葉榕葉片、葉柄、枝條等含有乳白色的液汁,扦插成活率低,上海市園林科研所開展了離體繁育研究,並中試成功,為規模化繁育、推廣變葉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