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盲視

變化盲視

變化盲視Change Blindness,又稱無意視盲,變化盲視是人們對通常容易被注意到的大的變化反而無法觀察到的現象。當我們能夠對周圍世界中出現的變 化進行覺察、識別和定位時,這叫做變化探測 (change detection)。然而有很多時候,我們覺察 不到這種變化,這一現象稱為變化盲視。 簡單來說變化盲視(change blindness) 是指觀察者不 能探測物體或情景所發生變化的現象。

研究範式

變化盲視現象的研究範式的基本思想簡單的來說就是給被試呈現A和A’,讓被試找出變化之處。

根據實驗任務的不同,變化盲視的實驗範式分為有意的變化探測任務(intentional change detection tasks)、分配注意條件下的變化探測任務(divided attention change detection tasks)和偶然編碼的變化探測任務(incidental encoding change detection tasks)。

有意的探測變化任務是指告訴被試需要找出不同。比如Diane[4]在實驗前告訴被試找出不同。然而儘管兩個圖片非常不同,比如一個建築物在不同的位置,被試對變化的識別也是非常困難,經常需要花費三十秒以上來確認變化。

分配注意條件下的變化探測任務是指給被試一個不相關的實驗任務,來觀察被試是否發現某一目標刺激的改變。比如Barbara[5]在實驗中用一個識別字母任務和兩個中性表情結合。在一個短暫的時間間隔之後,另一個字母任務出現,兩側的面部表情保留不變或者是隨機的改為快樂、生氣、厭惡。被試回答他們是否感覺到情緒的變化。正確的變化探視比變化盲視引出更多的正性EEG振幅。面部表情更改為厭惡時引起更大的效應。

偶然編碼的變化探測任務使用的是閃爍範式(flicker paradigm)和迫選探測範式(forced choice detection paradigm)。在閃爍範式中,原刺激和變化後刺激迅速交替,二者之間是空屏,要求觀察者探測到變化後儘快做出反應。在迫選探測實驗範式中,觀察者在反應之前只能看圖片一次,觀察者觀察的時間得到控制。

產生的原因

假說

Simons(2000)認為變化盲視的原因從邏輯上講有五種可能性[15]。第一,變化盲視可能是因為變化後刺激的出現使原刺激的表征受到損壞。第二,變化盲視可能是因為不能形成變化後的刺激表征。第三,變化盲視可能是因為沒有儲存原刺激和變化後刺激的表征。第四,變化盲視可能是因為不能比較原刺激和變化後的刺激的表征。第五,變化盲視可能是因為對原刺激和變化後刺激的特徵進行了結合。觀察者分別儲存了原刺激和變化後刺激的某些特徵的表征,並把它們結合起來形成與變化前後刺激都不相同的獨特表征。在這五種假設中,前四種假設各自得到了一些實驗數據的支持,而第五種假設還沒有得到任何實驗證據的支持。

相關腦區

Beck使用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變化探測和變化盲視的神經機制,結果表明變化探測依賴於頂葉和右背外側前額葉皮層以及分類選擇區域的紋狀體外視皮層的活動加強;而變化盲視雖然一定程度地依賴紋狀體活動,但背側的活動明顯消失。這個結果說明,在腹側視覺通路的屬性編碼中,頂葉和背外側額葉活動對有意識探測變化的重要性,因此Beck認為視覺注意的關鍵在於背腹側相互作用的參與。這種聯繫說明,可能是有意識的探測要求事先對變化的圖像分配注意,也可能是探測到變化後把注意指向了它。後一種可能性提示分配注意對意識到變化的重要作用。

相關實驗

在1998年,哈佛大學和肯特州立大學針對大學裡的路人展開關於人們對即時環境的警覺程度。在實驗中,一個演員向路人迎面走來,然後向他問路。當路人向演員指示方向的時候,有兩個人拿著一扇大木門從演員和路人之間經過,在幾秒內完全阻擋了他們的視線。在那段時間內,本來的演員會替換成另一個演員,不僅他們的身高、體格不同,連衣著、髮型還有聲線都不一樣。超過一半的被試都沒有注意到這個替換改變。

這個實驗是最先闡明“變化視盲”的現象的實驗之一,它僅僅向我們展示了對於現有提供的視覺場景,我們是非常選擇性地接受——那似乎顯示出我們比想像中還要依賴我們的記憶和模式識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