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眼蜥蜴
“保護國際”組織的研究人員在高棉山區發現了一種盲眼蜥蜴。它體長15厘米,發現於高棉西南部的豆蔻山脈中的一段原木下。這種蜥蜴不但視力完全退化,腿也退化得幾乎難以辨認,乍一看就像是一條小蛇,許多特徵顯示它的確是一種蜥蜴。研究人員表示,這種蜥蜴常年生活在黑暗地下,靠土壤中的蚯蚓、螞蟻或其他小蟲子為生。這就是它們為何視力退化的原因,在昏暗的地下洞穴中,它們不需要看,因而發展出敏銳的嗅覺和觸覺來尋找食物;它們也不需要行走,滑行更適合它們。正因為它們長期生活在地下,而且生活在偏僻的山區中,以前的研究人員從未見過它們。要不是它們偶爾出來透透氣,或許研究人員永遠難發現它們的蹤跡。盲眼龍蝦
在澳大利亞2000多米深的海洋中,生活著一種盲眼龍蝦。由於深海中沒有光亮,這些龍蝦的視力已經退化到眼盲的程度。它們的身體呈白色,背部及邊緣為橘紅色。這些龍蝦體長7~12厘米,靠水波的細微變化來覓食或躲避敵害。除了眼盲的特徵外,它們的突出特徵是大螯,它們的一對大螯中,一隻形態正常,而另一隻則演化成了形狀怪異而細長的螯足。這種螯足就像是一把長鋸子,其長度和體長差不多。盲眼龍蝦就是靠有力的爪子和螯足來捕食和對付敵害。盲眼鯰魚
2010年,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研究人員在亞馬孫地區進行科學考察時,發現了一種新品種鯰魚。它的突出特徵是盲眼、體型細小、身體呈大紅色,主要生活於地下暗河中。盲眼鯰魚發現於巴西的朗多尼亞州。當時,該州一個小村莊的村民正在打井,他們突然在提水桶中發現了這種罕見的魚類。在該州的20口新打的水井中,還有另外12口井發現了這種盲眼鯰魚。盲眼狼蛛
蜘蛛中的眼盲者是考艾島洞穴狼蛛。這種狼蛛於1971年在夏威夷的考艾島上被發現。科學家發現,考艾島洞穴狼蛛所生活的洞穴已經有360萬~560萬年的歷史,而這些洞穴一直暗淡無光。長時間的黑暗洞穴生活令狼蛛的視力逐漸退化,但它們的觸覺卻慢慢靈敏起來。當掠食動物進入洞穴中後,它們能夠探測到掠食動物的一舉一動。這是一種身體直徑達到8厘米的大型狼蛛,但是它們並不攻擊人類。即使當洞穴探險者在探索洞穴里身處險境或者照明燈電池耗盡時,這種狼蛛也不會“落井下石”。考艾島洞狼蛛主要生活於夏威夷考艾島的五個洞穴中。據認為,當地活的考艾島洞狼蛛總數量大約僅為20多隻。這些洞穴形成於360萬年到560萬年前,因此這些洞狼蛛經歷了數百萬年時間進化出如今這種盲眼形態。這種動物依賴一種極為敏感的觸覺,可以在漆黑的火山洞穴中感受到捕食者極其微弱的振動。
考艾島洞狼蛛是一種穴居動物。儘管生物學家和環境學家在哀嘆,考艾島洞狼蛛極其罕見,但對於業餘洞穴探險者來說,他們則持相反的看法。這種迷人的盲眼狼蛛體形較大,長約8厘米。考艾島洞狼蛛據認為對人類無害。當你在考艾島火山洞穴的最深處探險時,而且手電筒又恰好沒電時,就不用擔心受到考艾島洞狼蛛的傷害。
盲眼洞螈
洞螈因達爾文而聞名於世。達爾文在他的著作《物種起源:用進廢退》第五章中描述洞穴生物時記載過,他稱它們為“遠古生命的殘骸”。洞螈是終生保持幼體形態的水生蠑螈,體長不到30厘米,全身呈白色。它們有發達的外鰓,鰓為紅色,呈羽狀。由於洞螈長期生活在漆黑的洞穴中,它們的眼睛退化到幾乎難辨,皮膚中沒有色素。有趣的是,如果洞螈生活在有光線的地方,它們將長出明顯的眼睛和褐色的皮膚,但是這個眼睛不是完全的,缺失重要的視神經,所以此時它們雖然有眼睛,但仍然是盲者。盲蛇
由於蛇大多生活在地下,蛇類中的眼盲者很多,全世界有150種眼睛退化的盲蛇。盲蛇大多分布在熱帶地區,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生,主要是蟻和白蟻。有的盲蛇種類體長達75厘米,但是大多不到20厘米。盲蛇一般生活在腐木、石頭下、落葉堆、垃圾堆和岩縫間等陰暗潮濕的地方,晚上及下雨過後會到地面上活動,行動敏捷。盲蛇的身體十分細長,看上去像是大號的蚯蚓。不過,盲蛇與蚯蚓的明顯區別是前者有鱗片。由於盲蛇以小蟲子為食,頭部變得很細小,加之它們沒有眼睛,除非它張嘴或者正在移動,否則很難分清究竟哪一邊是頭,哪一邊是尾。
馬達加斯加盲蛇(Xenotyphlopsmocquardi)是馬達加斯加島上生活的15種不同種類的盲蛇之一,這種盲蛇將盲視程度提高到一個全新的層次。馬達加斯加盲蛇是一種穴居爬行動物,體形細而長,長度大約為25厘米,粗細如鉛筆。如果它們沒有張開嘴巴或正好處於運動狀態,人們往往難以分辨出它們的頭部和尾部。本質上講,馬達加斯加盲蛇並不是沒有眼睛。它們對光很敏感,總是在試圖避開光線。當被弄到地面上之後,它們會立即挖洞返回地下。馬達加斯加盲蛇和它們的盲蛇近親們,是罕見的專以昆蟲為食的蛇類。它們利用高度發達的嗅覺去尋找螞蟻和白蟻巢穴。
馬達加斯加盲蛇實際上被發現過兩次,一次是1905年。此後一直未能再次發現,直到一百年以後才再次發現這種蛇類。科學家們認為,馬達加斯加盲蛇早在1.55億年前馬達加斯加島還是岡瓦納大陸一部分的時候就已從其祖先種屬中進化分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