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img/d/487/nBnauM3X1cTO0gDNzADN3kzM0MTM4QDO1IDMwADMwAjMxAzLwQ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地理位置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護國岩題刻”所在的護國鎮在納溪城區以南大約30公里的永寧河畔,原名敘蓬溪,始建於清初,舊屬四川敘永縣。永寧河發源於敘永縣與貴州省畢節地區的交界處,由南至北貫穿敘永、納溪二縣,在納溪舊城西門處注入長江,因敘永古稱“永寧府”而得名。歷史上永寧河曾是長江水系中一條重要航道,滇東、黔北山區的煤、硫、山貨等大宗物資,均借永寧河入長江出川,自古以來永寧河谷便是溝通川、黔、滇三省的大通道。敘蓬溪在永寧河東岸,扼制著自川南進入貴州赤水的一條最近捷的通道;與敘蓬溪隔河相望的大洲驛,則是古川黔驛道上的著名驛站。敘蓬溪和大洲驛這兩個夾永寧河而興的場鎮,地處川、黔、滇三省犬牙交錯地帶的交通咽喉位置,向來是由滇黔入川的用兵之地。民國初年的“護國戰爭”中,蔡鍔將軍在這裡指揮“護國軍”激戰數月,擊潰袁世凱的北洋軍,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濃重一筆,並留下了“護國岩”這一歷史勝跡。人文歷史
1915年12月,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的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公然復辟帝制,引起舉國上下憤怒。滇軍將領蔡鍔、唐繼堯在雲南首舉義旗,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蔡鍔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1916年年1月,蔡鍔指揮護國軍第一軍主力二、三梯團分兵兩路北上,第三梯團經雲南昭通入川攻取宜賓,第二梯團由蔡鍔親率從雲南取道黔西,在畢節南關渡赤水入川取敘永、古藺,再沿永寧河谷進納溪攻瀘州。瀘州與納溪隔江相望,是長江上游重鎮,川南交通樞紐,由袁世凱急忙調來的北洋軍重兵把守。當年(1916年)二、三月間,護國軍在瀘納一帶與兵力給養占優勢的北洋軍激戰。第一戰護國軍渡長江襲取瀘州失利,第二戰護國軍血戰棉花坡以少勝多扭轉戰局,第三戰護國軍果敢反攻,在以敘蓬溪、大洲驛為中心綿延百里的川黔交通咽喉線上多路反擊,主力出白節攻占牛背石,殺潰北洋軍。蔡鍔將軍指揮的這場“瀘納之役”,與護國軍在湘西和滇桂邊兩個戰場之戰,震撼全國,各省相繼宣布獨立,袁世凱被迫在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年號;6月6日,袁世凱在國人唾罵聲中氣絕而亡。
護國戰爭後期,蔡鍔將軍由於艱苦征戰,喉症久病不醫,病情加劇以致不能發音,只能以筆代口處理軍務,便到大洲驛敘蓬溪附近的永寧河漁舟中養病將息,將司令部臨時設在小地名“灣頭”的楊姓住宅。永寧河畔,翠竹夾岸,岩石壁立,山河依舊,頓閱興亡。蔡鍔將軍感慨系之,揮毫題寫“護國巖”三字,並撰《護國岩銘》及序文,命人鐫刻於永寧河岸的峭壁之上,這是1916年7月的事情。當年9月,由於病情惡化,蔡鍔將軍東渡日本治病,終因醫治無效,11月8日上午病逝於福岡,年僅34歲。1917年4月12日,國民政府在長沙嶽麓山為魂歸故里的蔡鍔將軍隆重舉行國葬。
護國討袁之役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光輝的一頁。著名的四川詩人吳芳吉在他的長詩名篇《護國岩詞》中贊曰:“護國岩,護國軍,伊人當日此長征,五月血戰大功成,一朝永訣痛東瀛!伊人不幸斯岩幸,長享護國名。”這首《護國岩詞》在上世紀四十年代被選入中學國文課本,廣為傳誦,護國岩題刻也因此名聲遠播。1929年,為紀念護國討袁運動,敘永縣將護國岩所在地敘蓬溪改名為“護國鎮”,自此,“護國”這個鎮名建制沿襲至今。新中國成立後,護國鎮1951年被劃歸納溪縣(今瀘州市納溪區),近年鎮政府又從永寧河東岸的敘蓬溪遷到西岸的大洲驛。護國岩題刻一直是當地民眾引以為榮的歷史勝跡。
題刻內容景觀
![](/img/3/027/nBnauM3XxQTO3ATMzADN3kzM0MTM4QDO1IDMwADMwAjMxAzLwQ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護國岩”勒石左下方的石崖凹入處是《護國岩銘》,顏體楷書,字形約三寸見方,四字一行,十行一韻,上下兩韻,共二十行八十字。《銘》文言辭壯烈,音韻鏗鏘,讀之令人感慨奮發:
![](/img/4/fc7/nBnauM3X0ATOwIzM5ATO3kzM0MTM0UjN4IDMwADMwAjMxAzLwkzL1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銘》之下是序文刻石,字形較《銘》文更小,也為顏體,正楷工筆,筆力氣勢似與《銘》文有別。由於水庫抬升水面,序文刻石顯得地勢低矮,個別文字因泥淤水浸而模糊,但總體仍清晰可辨。全文如下:
![](/img/e/5f5/nBnauM3XzETO5gjM0ADN3kzM0MTM4QDO1IDMwADMwAjMxAzLwQzLx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蔡鍔題 殷承瓛書 民國五年七月勒石(註:原文為繁體字)
![](/img/0/c2b/nBnauM3XyADO5YDN0ADN3kzM0MTM4QDO1IDMwADMwAjMxAzLwQ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旅遊提示
![](/img/9/896/nBnauM3X4gTMxITN5ATO3kzM0MTM0UjN4IDMwADMwAjMxAzLwk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護國岩廣場上還樹有一座“救民水火”碑,這原是當地民眾在護國戰爭後頌揚當時的瀘州駐軍統領朱德下鄉剿匪安民而樹立的一座石碑,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文物。遊覽護國岩題刻後,遊人還可到附近的護國大橋上遠眺插旗山,近觀永寧河心中壩島,永寧河兩岸秀麗景色一覽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