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約16—18mm,翅展36—38mm,體灰色,頭部、胸部灰色微褐,頸板具黑紋1條,頸板灰褐色,雌蟲觸角線狀,雄蟲雙彬狀,分枝短。前翅灰色至灰褐色,有的前翅前緣、前翅外緣略顯紫紅色;橫線多不明顯,內橫線暗褐色,波浪形,劍紋黑色,腎形紋大,黑邊棕褐色,環形斑、棒形斑十分明顯,尤其是棒形斑粗且長,黑色,較易辨別。後翅色淺,白色,微帶褐色,前緣淺褐色。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約30—40mm,兩端稍尖,頭部黃褐色,無網紋,體灰黃色,體表生大小不等顆粒,略具皺紋,背線、亞背線褐色,氣門線不顯著,前胸盾、臀板黃褐色,臀板上具褐色斑點較稀少,胸足黃褐色,腹足灰黃色,氣門黑色橢圓形。蛹
長16—18mm,褐色。下顎、中足、觸角伸達翅端附近,露出後足端部。氣門突出,第5腹節前緣紅褐色區具很多大小不一的圓點坑,點坑後方不閉合。腹端具2根臀棘。天敵有飾額短須寄蠅。生活習性
西北一帶1年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土中越冬,翌年4月化蛹,越冬代成蟲4一6月出現,5月上旬進入盛期,一代幼蟲發生在5—7月,齡期參差不齊,6—7月為幼蟲為害盛期,第一代成蟲7—9月出現,10月上、中旬第二代幼蟲老熟後進入土中越冬。成蟲有趨光性,該蟲常和黃地老虎混合發生。一般較小地老虎耐乾燥,在乾旱少雨地區發生為害重。該蟲在青海西寧年生1代,以蛹越冬,成蟲6—8月出現。幼蟲共6齡,一齡6.8天,二齡4.3天,三齡4.9天,四齡6.8天,五齡9.7天,六齡8.7天,全幼蟲期共41天左右。幼蟲常出現二種類型,主要是個體大小和體色有差異, I型較多, II型僅占1/5,化蛹及羽化後差異不明顯。I型頭殼黃褐色,體色灰褐色,平均體長37.61mm;II型頭殼、體色均為黑褐色,平均體長35.82mm。防治方法
(1)秋翻、春翻地耙耱殺卵。(2)適時早播,消滅田間雜草。
(3)利用成蟲趨化性採用糖醋液誘殺成蟲: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90%敵百蟲1份調勻,或用孢菜水加適量農藥,在成蟲發生期設定,均有誘殺效果。某些發酵變酸的食物,如甘薯、胡蘿蔔、爛水果等加入適量藥劑,也可誘殺成蟲。二是毒餌誘殺幼蟲。三是堆草誘殺幼蟲:在定苗前,地老虎僅以田中雜草為食,因此可選擇地老虎喜食的灰菜、刺兒菜、苦蕒菜、小旋花、苜蓿、艾篙、青篙、白茅、鵝兒草等雜草堆放誘集地老虎幼蟲,或人工捕捉或拌入藥劑毒殺。
(4)化學防治。地老虎1—3齡幼蟲期抗藥性差,且暴露在寄主植物或地面上,是藥劑防治的適期。可採用5%抑太保乳油2000—2500倍液、2. 5%溴氰菊酯或20%氰戊菊酯2000倍液、20%氯·馬乳油、90%敵百蟲8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900倍液。
(5)用5%辛硫磷微粒劑每667m0.75kg或3%甲基硫環磷顆粒劑1.5kg,均可收到較好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