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類
譜耳茶
一 歷史上的普洱茶種類
清代阮福的《普洱茶說》中有“二月采蕊極細而白謂之毛尖,以作貢茶;采而蒸之揉為茶餅,其葉少放而柔嫩者名芽茶;采於三四月者名小滿茶;采於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圓者名緊團茶;小而圓者名女兒茶,女兒茶為婦女所采於雨前得之,即四兩重圓茶也”的記載。由此可知,普洱茶在歷史上即分為散茶(即毛尖,粗葉)和緊壓茶(芽茶,女兒茶)兩大類。
二 現代普洱茶的種類
由於流傳久遠,品賞,收藏者眾多,加之近代制茶工藝的發展變化,普洱茶的分類已漸趨複雜。
(一)依製法分類
生茶:是指茶菁摘采後,以自然方式發酵的茶品。生茶含有果酸,單寧酸等成份,茶性刺激,放置多年後,茶性才會轉為較為溫和。好的普洱茶通常是以此種製法製成,並利用時間的延伸,產生越陳越香的效果。
熟茶:是指在現代科學基礎上,利用人工陳化工藝,通過調配合適的溫度,濕度,加速茶葉的發酵過程,使茶性變得溫和,茶味得到改變。
(二)依保存方式分類
乾倉普洱茶:是指茶葉存放在乾淨通風的倉庫,使茶葉自然發酵陳化,具有樟樹香。如果經過自然陳放10-20年並妥善保存,就能越陳越香,成為珍品。
濕倉普洱茶:是指將茶葉存放在地下室,地窖等較濕熱不通風的地方,加快其發酵的速度。由於茶葉內含物破壞較多,喝起來常有泥味或霉味。所謂“濕倉”,是指投機商將年份比較短的普洱茶成品陳置於濕度較高的環境中,利用高濕度或潑水,使新茶快速陳變,外觀上可以偽充陳年茶以應市。用這種方法催化,加工出來的茶品容易產生霉變,而且禁不住高溫沖泡,更對人體健康不利。
分類
(三)依外形分類
茶餅:扁平圓盤狀,其中七子餅每塊淨重357g,每7個為一筒,每筒淨重2500g,故名“七子餅”。
沱茶:形狀跟飯碗一般大小,每個淨重100g,250g,現在還有迷你小沱茶,每個淨重2g-5g.
磚茶: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以250g-1000g居多,製成這種形狀主要是為了運輸方便。
金瓜貢茶:壓製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從100g到數千克均有。
千兩茶:壓製成大小不等的緊壓條型,每條茶重量都比較重(最小的每條都有50kg左右)。
散茶:指制茶過程中未經過緊壓成型,茶葉狀為散條型的普洱茶。散茶有用整張茶葉製成的條索粗壯肥大的葉片茶,也有用芽尖部分製成的細小條狀的芽尖茶。
了解普洱茶的分類,我們就會很容易發現,普洱茶的中級,上級品大都以沱茶及餅茶居多。
三 普洱茶樹
雲南大茶樹包括野生大茶樹和栽培大茶樹。
適宜制菁的茶樹種類:
1 野生型喬木茶樹:這種樹的高一般在3m以上,出於原始森林中,承自然雨露。茶菁嫩葉無毛或少毛,葉緣有稀鈍齒,半展未開的三級芽葉長5cm-20cm.因葉片革質肥厚,揉捻不易成條索,毛茶顏色多呈墨綠色。茶性滑柔而質重,香氣深沉而特異,口感刺激性很弱,但水甜回甘長且穩定。
許多野生型茶菁苦而不化,當地少數民族稱之為苦茶,這種茶容易導致腹瀉,並不適合飲用。
2 栽培型野生古茶樹:這種茶樹以灌木或小喬木居多,樹枝多開展或半開展,樹高1.5-3m.茶菁嫩葉多銀毫,葉緣細銳齒,半展未開的三級芽葉長3-5cm,成葉長可達6-15cm.葉身較喬木葉片薄,毛茶顏色多呈深綠或黃綠色,主副葉脈明顯。
茶性較野生型強烈而茶質相當,香氣高揚,口感較野生型略水薄而剛烈。
3 茶園野放型:雲南許多曬青茶來源多屬於野放茶。這種茶經茶園栽種後少有人工管理,不灑人工化肥與農藥,只稍微鋤草與整理。野放茶茶齡在50年以上,樹高約1.5m-2m.
此茶香氣,口感介於栽培型野生茶與茶園茶之間。
4 茶園茶:茶園茶是我國茶業界公認的好茶種,茶葉中內含物濃度高,目前以勐海大葉茶,景谷大白茶,雲抗10號等作為主要推廣種植的普洱茶種,一般採取灌木茶園生產管理。茶園茶越原始,茶種葉脈越明顯,茶質也越重。
茶園茶的茶性最烈,茶質則多數較薄,香氣最揚,口感刺激性也最強,回甘快且留存時間較短,水薄甜而較不穩定。
適制普洱茶的茶樹品種:
1 勐海大葉茶,2 易武綠芽茶, 3 元江糯茶, 4 景谷大白茶, 5 雲抗10號 , 6 雲抗14 號, 7 雲選9號, 8 雙江勐庫大葉種, 9 鳳慶大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