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玉偉

譚玉偉

多年來,譚玉偉一直從事書畫篆刻藝術的創作。 對於譚玉偉來說,用陶瓷創作印章不是他腦子“靈光一閃”的結果,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 譚玉偉認為,陶瓷印章是在陶瓷與印兩大文化的融合中出現的藝術

藝術家簡介

譚玉偉譚玉偉

譚玉偉,1960年生於山東淄博,男,漢族,賡子,字津梁
著名篆刻藝術家、山東省陶瓷藝術大師、淄博陶瓷印研究會會長、淄博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傳媒大學客座教授。其篆刻和書畫作品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和個人收藏。長期從事書法、繪畫、篆刻藝術創作,有著豐富的創作經歷,曾就讀於“中國書協”研修班,師從沈鵬、王學仲、李剛田、言恭達等數位名家。其書畫、篆刻、陶瓷印章作品發表於“書法報”、“書法導報”、“羲之書畫報”、“大眾日報”、“齊魯晚報”、“美術報”等諸多報刊及“陶瓷科學與藝術”雜誌。淄博電視台、香港中文台作過專題報導。

藝術履歷

1998年起,為探索篆刻藝術新材料遍訪全國各地,最終定位於陶瓷材料,
開始嘗試使用陶瓷材料進行篆刻創作,通過深入研究和實踐,被陶瓷豐富的、其他材料不可取代的表現力所折服——取自自
然材料、假以人工手段、然後回歸自然燒制——創造出美輪美奐的藝術品,直令我神往與痴迷。成功的喜悅讓我一發而不可收,從此進入陶瓷藝術領域,完成了篆刻
藝術創作的跨界。
自此,開始了艱苦而又快樂的創作歷程,相繼創作完成了一系列重大題材的陶瓷印作品:
①由著名作家獨家授權創作的330枚系列陶瓷印《奧運賦》,此作品應薩馬蘭奇、羅格先生特邀參加“第13屆(北京)奧林匹克收藏博覽會”;
②184枚《奧運中國冠軍榜》,此作品被中國體育博物館作為文物永久收藏;
③99枚組合陶瓷印《弟子規》,此作品獲得第六屆“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展”評審特別獎;
④100枚系列陶瓷印《齊國典故》;
⑤24枚系列陶瓷印《二十四孝》;
⑥54枚組合陶瓷印《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⑦36枚組合陶瓷印《太極拳論》等;
⑧其他單枚陶瓷印若干。
2012年,14項陶瓷印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外觀設計”專利;
這些作品的完成,引起了社會的廣泛影響,並備受關注。香港“TOM網”為此邀請做客“tom訪談”,暢談陶瓷印的創作歷程。
2011年10月11日,由我發起,正式註冊成立了全國唯一一家地方性社會團體組織“淄博陶瓷印研究會”,並被當選為第一任會長。

相關評論

浴火鳳凰陶瓷印章
——著名篆刻藝術家譚玉偉與陶瓷印
作者:張向陽
提起篆刻,人們自然就會想起刻在各種石料、木頭、鑄在金屬上的印章,就會想到各種體式的篆字。然而,很少有人聽說過
陶瓷印章。淄博市有一位民間藝術家譚玉偉,多年來致力於陶瓷印章的創作,並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將著名作家王金鈴先生創作的《奧運賦》製作成了
330枚瓷印,將奧運的歷史用中國印的方式完美地表現出來。
方寸間折射文化光彩
多年來,譚玉偉一直從事書畫篆刻藝術的創作。身處瓷都淄博,陶瓷可以說是觸手可及的資源。在別人用陶瓷生產日用品和建築材料之時,他卻嘗試著用這種資源開闢另一個藝術世界――他萌生了一種想法,能否用陶瓷來替代葉臘石類印材,創造出一種新的藝術效果?
譚玉偉把陶瓷材料固有的特性和葉臘石類所不具備的多種特質,融合進篆刻藝術,這需要多方面的文化因素納入,比如文學
藝術、雕塑藝術。這都是陶瓷與篆刻結合後,能夠包容的優勢。他所追求的是把傳統文化的精神巧妙地整合壓縮進方寸之中,使每一件作品都獨具特點,透射出深刻
的傳統文化光彩。在這被擴展的文化容量中實現藝術品的唯一性――孤品價值。
陶瓷製印效果如何?譚玉偉認為,從材料意義上說,它與葉臘石各有千秋。葉臘石的篆刻創作可表述為:“天然+人工”,而陶瓷的篆刻創作則應表述為:“人工+天然”。就是說陶瓷印的創作更增加了天然介入後的“二次創作”,為篆刻作品平添了一層更深邃更渾然的色彩。
陶印:印章的源頭
對於譚玉偉來說,用陶瓷創作印章不是他腦子“靈光一閃”的結果,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制印的源頭竟然就是陶器。
考古資料顯示,在距今9000多年前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出現了在陶器上使用拍打壓印紋飾的方法,而具有印章功能
的陶拍的產生,更加說明這種獨立的圓形或方形的陶拍,猶如一方圓形或方形的印章,壓印在半乾濕的陶坯上,這無疑就成了印章的最初形態。“可以說,陶與印是
相伴而存、相合而生的。”譚玉偉告訴記者。

在創新中感受陶瓷的魅力
——“陶瓷印章第一人”譚玉偉先生側記[5]
日前,記者在淄博文化藝術城採訪了民間藝術家、著名篆刻家譚玉偉先生。剛剛忙完應酬的譚玉偉著裝樸素滿臉倦容兩鬢布
滿了華發,清瘦的身材一雙炯炯有神的目光及溫文爾雅的舉止讓人感受出他忙於工作忙於事業的辛勞與匆忙,若不是書畫家柴興春介紹,很難讓人相信這就是被媒體
譽為“陶瓷印章第一人”的譚玉偉先生,說起這些年的經歷和甘苦,譚玉偉先生一杯清茶下肚用手捋了捋華發娓娓道來……
譚玉偉自幼聰慧,善於鑽研,受齊國古都深厚文化的積澱,痴迷於書畫篆刻藝術。身處瓷都淄博,陶瓷作為觸手可及的資
源,為他萌發了一個大膽的構想,能否用陶瓷來替代葉臘石類印材,創造出一種新的藝術效果?譚玉偉認為,陶瓷印章是在陶瓷與印兩大文化的融合中出現的藝術
品,是刀、土、火中不斷融合與發展的產物。陶瓷的篆刻創作則應表述為:“人工+天然”,作為二次創作為篆刻作品平添了一層更深邃更渾然的色彩。期間,譚玉
偉經過系統學習和無數次摸索與探索,終於掌握了陶瓷印章的製作技巧。他用手指著帶有陶瓷印章的畫冊,動情地說道:“製作瓷印,先要用瓷泥製成坯體,晾乾後
再進行修整、雕飾、篆刻、施釉,最後燒成。由於燒制會收縮變形,開裂報廢在所難免。陶瓷印最關鍵的就是燒制。一些燒了30多年窯爐的人不一定會燒陶瓷
印……”是啊,從設計、製作、燒制到成功這中間,譚玉偉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只有他自己知道,說到這裡,他的眼眶濕潤了……
譚玉偉的愛人介紹《奧運中國冠軍榜.藝術印章》的創作過程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守智盛讚譚玉偉的陶瓷印章藝術
譚玉偉從事篆刻藝術三十餘年,對於印章篆刻史以及篆刻藝術的形式要素都有深入的研究。通過廣博的知識積累,勤奮的實
踐,練就了一手篆刻硬功夫。無論古璽、漢印、明清流派,還是精整、寫意、流行印風,都可順手拈來,駕輕就熟。2008年,為了迎接北京奧運會,他花費了7
個月的時間,將著名作家王金鈴先生的《奧運賦》用印章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是譚玉偉第一次將篆刻藝術與文學藝術相結合的嘗試。330枚琳琅滿目的瓷印,裝了
整整八個50厘米見方的大錦盒,重達50多公斤。單枚印章排列一行足有10米之長,此作品的創作,僅燒廢的印章就達700多枚,報廢率近70%!當年7月
份,該作品即應邀參加了“第十三屆奧林匹克收藏博覽會”。此後,他又創作了兩個系列,一個是由百枚瓷印組成的《齊國典故》系列,一個是《奧運中國冠軍榜》
系列。陶瓷印工序繁雜,工作量是普通印章的十到二十倍。說起這些,譚玉偉感慨萬千心潮澎湃,因此製作這些陶瓷印時,每個他都要設計四五個方案,往往要燒制
兩三次。其中,“郎平”印章先後燒制了6個才算成功。
在採訪中,譚玉偉告訴記者:“燒制印章一般需要八九個小時。但這跟燒普通瓷器不一樣,因為它是個實體,瓷器一般是空
心的,很薄,可以加溫速度比較快。而這個在300攝氏度以下就要燒4個小時,先要把裡面的空氣和水汽排出來,如果加溫過快就會爆炸。”這些經驗都是他在實
踐中慢慢總結出來的。譚玉偉具有創作意義的第一件作品取材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表達佛學理念,他將創意設計引入。用53枚不同形狀的瓷印組成“佛”
字,基本造型確定之後,他選擇了祥雲圖式,浮雕出的如意形祥雲布滿“佛”字整體表面。在浮雕的祥雲和印面之間,他對印體進行了鏤空處理,虛化的印體更增加
了神秘色彩。他的另一件作品是由99枚印章組成的《弟子規》,全文1080字。譚玉偉將正文以12字為一段成一印,共90枚,加上9個標題印,恰好99
枚。要將99枚印章組成的方陣統一起來,必須有與主題相關的設計元素。他把提綱的25個字組成了另一個5×5的方陣,用活字形式刻出,立體地表達了主題。
最有意味和奇妙的是《弟子規》最中心的思想“愛”字就在中心。
用陶瓷印章表現《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弟子規》陶瓷印章全文
2009年10月18日,是篆刻家譚玉偉藝術生涯中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他的陶瓷印《奧運中國冠軍榜》的捐贈儀式在淄
博.中國陶瓷館隆重舉行,中國體育博物館館長孫大光先生,率隊20餘人激動地接受了這一贈品,並鄭重地給作者譚玉偉頒發了收藏證書。這套獨特的陶瓷印章,
是以自23屆至29屆奧運會所產生的184名中國冠軍的名字創作的,是譚玉偉傾兩年心力獨自完成的一部篆刻藝術巨製。它包括了香港、台灣、冬奧會的所有中
國冠軍。採用享有“當代國窯”之譽的淄博陶瓷為材料,運用雕塑、篆刻、陶瓷工藝等多種藝術手段的精心之作。整套作品造型各異,釉色豐富,琳琅滿目而又規模
宏大,睹之無不令人震撼。專家認為,像這種以系列篆刻形式去完成一個重大題材,在陶瓷治印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也是迄今為止,淄博走進國家級博物館的藝術收
藏品中,難得具有人文價值和內涵,是最具有創意和獨特性的一件藝術品。
譚玉偉是從篆刻藝術觸及陶瓷的,這種“先入為主”的創作方式決定了對待陶瓷材料的不同藝術創作理念,明顯帶有篆刻家
對“金石氣”追求痕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守智先生,看了譚玉偉的作品後,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欣然贈言:“你選擇陶藝創作的路很好,很正。立足本
土,傳統,時代,個性全面發展。特別堅信向民間陶瓷文化學習,吸取,定會成功。”從而我們也可看出,以陶瓷印形式創作大型題材,有著自身優勢。那種通過作
者對陶瓷材料施予的自由塑造,可以最大限度的使各種藝術相互交融。
採訪結束時,譚玉偉先生告訴記者:“這些年我可謂傾盡心血,為社會奉獻了大量的文化藝術精品,由於大都是個人投資,所以家中的生活也顯得日益窘迫,在此希望社會各界能夠理解我的苦衷,肯定我的勞動成果,使我集中精力進行陶印藝術創作,為建設文化大市貢獻出我的畢生精力。”
相信,譚玉偉的願望一定能夠變為現實。(高謙)

相關視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