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仲秦先生生長於書香世家,少年時期她並非喜愛舞文弄墨,而喜歡舞刀弄劍,故其父為她取了一個“學武”的男兒名字。她十分鐘情於三峽地區明未清初的巾幗英雄秦良玉,這就是她字號“仲秦”的來歷。她有二方自刻的常用閒章,朱文印:“桃花馬上請長櫻”(印3),白文印:“我與秦良玉同里”(印6),可見她行武報國之理想。60年代初期,譚仲秦先生年近古稀,此刻這種“男兒之志”還困擾著她。那時她與劉孟伉先生仍有書信往來、詩詞唱和,其中有一首五律,詩云:“學劍嘆未曾,儒冠終誤我。年華看蹉跎,志事偏向佐。對月憶徬徨,臨風每起坐。周道惆崎嶇,難卷丹心顆”。劉先生讀後十分感慨,隨後集陸放翁“心如老驥常千里,身似春蠶已再眠”詩句為聯,用顏楷書後贈送她,以示共勉之意。譚仲秦先生大劉孟伉先生2歲,二人又有同窗之誼,再說譚、劉兩家久為同里,交往甚密。1942年,劉孟伉曾選編並以蠅頭小楷抄寫其父譚以大約三萬字的《蒟園文集》,青年時二人常有詩詞唱和。筆者曾在譚仲秦先生《嚜溪館集》中讀到一組七絕詩,其中第四首這樣寫道:“君問新詩未有詩,閒來攬鏡鬢成絲。小蒲已逝林劉遠,流水高山奏與誰”。詩中的“小蒲”是指蒲茂騰(又名耀靈,雲陽人,譚以大弟子,得其詩法),蒲與劉孟伉、李重人萬州時稱“歲寒三友”,蒲茂騰1938年病逝,“林劉”即林仲庶和劉孟伉。
在重男輕女的舊時代,像譚仲秦先生這樣才華橫溢的才女,其才不可能得到充分展現,其社會交往也受到一定局限,這在她的一些詩詞中時有表露。1969年12月譚仲秦先生病逝,生前她有詩詞抄本五冊、文存抄本一冊,以及一些散頁詩稿。近日筆者在她孫兒處只見到了《嚜溪館集》、《自鳴集》、《默容齋詩詞別錄》三本詩冊和《燼餘齋文存》一冊,以及少許散頁詩稿。
青年時代的譚仲秦先生,就以篆、隸書名重川東,曾應邀為蘷府衙門大堂作篆書條屏,這在當時是一種極高的格份。1917年她流寓上海、武漢期間,曾在上海、南京掛牌賣文鬻字,其“潤格”出於大書法家於佑任之手筆。達官顯貴索其墨寶者甚眾,一時名氣大增,蜚聲大江南北。
譚仲秦先生20歲前於篆隸書下功夫極深。其篆書以李斯、李陽冰碑刻為範本,並於漢銘、石鼓、青銅器文、卜辭都有較深研究。她筆下的篆書(圖1、圖2),結體委婉絢麗,用筆圓潤堅毅,無嬌柔作態之病,大有鵬起天池,龍遊藝苑氣勢,一洗時人弱骨弄姿陋習。當她完成一件隸篆作品時,常用閒印“直至小生”自詡。其隸書從《乙瑛碑》、《張遷碑》轉為《夏承碑》,因《夏承碑》“其隸法時時有篆籀筆意”,故譚先生在作隸書(圖3)時,篆籀筆意自然融入其中,結體以《夏承碑》字立形,起止轉折隨體勢而變,用筆方中見圓、圓中有方,突出蠶頭燕尾的隸書特徵,結字既有《張遷碑》的稚拙樸茂,又有《乙瑛碑》的端莊勻實,給人以圓潤奇麗,活潑端莊之感,完全凸現漢隸古法與自我表現的完美結合。
譚仲秦先生擅篆刻。據《燼餘齋文存》中記載,少年時代家父譚以大亦好篆刻,十分欣賞萬州劉紀山(名家謨)的印刻,特將劉紀三《漢印臨存》拓本和“覓借原石,紅印數本”賜給她臨刻,在其父指導下,每日臨刻不輟。父親又常以格言雋語命其鐫之,久之印作磊磊滿匣。由此可見她於篆刻頗下過一番苦功。現存《不失其赤齋印譜》二冊,為其學生史宗華收藏。二冊印譜存印60餘方,冊中佳作不少。觀其印刻(見《譚仲秦篆刻選》),配篆簡淨和諧,線條剛健圓潤,印面清雅秀麗。如“仲秦”朱文印,線條細如髮絲,而剛健圓潤;二字布滿印面,而神氣不散,可見功夫之深。朱文印“桃花馬上請長纓”,白文印“我與秦良玉同里”、“西沱譚氏”(印9)等都是上乘之作。
譚仲秦先生亦擅行、楷,其行、楷承元、明人筆意。小楷(圖5)結體妍媚舒展,筆法勁健圓暢。行書(圖4)婀娜秀麗,瘦勁清雅。
譚仲秦於書法篆刻學古而不泥古,總有自己的神韻和面貌,在我們觀賞她的作品時,不難發現,其書、刻精妙之處往往是在傳統基礎上的自我表現,這和她淵博的學識,深厚的功底,以及游遍大江南北的閱歷分不開的。
相關詞條
-
譚姓
周初大封諸侯時,譚國為姒姓諸侯國,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市西)。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併了譚國。譚國國君譚子逃...
起源 分布 堂號 郡望 家譜 -
譚[中國姓氏]
周初大封諸侯時,譚國為子姓諸侯國,子姓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市西)。譚國國勢一直不盛,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
起源 分布 堂號 郡望 家譜 -
譚氏
周初大封諸侯時,譚國為姒姓諸侯國,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市西)。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併了譚國。譚國國君譚子逃...
起源 分布 堂號 郡望 家譜 -
譚富英
譚富英(1906年10月15日-1977年3月22日),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譚派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門第四代嫡傳人,四大鬚生之一,"新譚派"創立者。...
早年經歷 生平經歷 家庭關係 -
仲子世家
生子一:隆。 生子一:文。 ,生子一:憑。
仲子世家簡介 仲子世家志 仲子世家世系 -
桓譚
桓譚(公元前40年前後-公元32年前後),東漢哲學家、經學家、琴師、天文學家。字君山,沛國相(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區人)人。17歲入朝,後因在劉秀面前公開...
個人簡介 多才多藝 議論時政 批判讖緯 形神明論 -
《秦香蓮》
《秦香蓮》,又名《鍘美案》,是目前戲曲舞台上最流行的劇目之一,據記載此劇原始版本是梆子戲《明公斷》。見《秦香蓮》鼓詞。1953年中國戲曲研究院參考地方劇...
劇情簡介 故事梗概 陳世美的冤案及其真相 版本 故事新說 -
秦良玉[明朝末年女性軍事統帥]
秦良玉(1574年―1648年7月11日),字貞素,四川忠州(今重慶忠縣)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將。 丈夫馬千乘是漢伏波將軍馬援後人,世襲石砫宣慰使(俗稱土...
人物生平 歷史評價 紀念詩詞 軼事典故 人物成就 -
譚繼洵
譚繼洵(1823年—1901年),晚清官員。字子實,號敬甫,又號劍芙,湖南瀏陽縣(今瀏陽市)人。道光二十九年舉人,鹹豐十年進士。官至光祿大夫、湖北巡撫兼...
生平細述 人物墓葬 人物撰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