謗

謗(讀音bàng),本義指議論或批評別人的過失,引申為惡意地攻擊他人,含貶義。

基本信息

詳細釋義

bàng
①<動>公開指責別人的過失。《召公諫厲王弭謗》:“厲王虐,國人謗王。”《鄒忌諷齊王納諫》:“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②<動>毀謗。《史記·屈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辨】誹,謗,譏.都有指責別人過錯或缺點之意.謗,是公開指責;誹,是背後議論、嘀咕;譏,是譏刺.
【謗木】議論是非,指責過失的木牌。《後漢書·楊震傳》:“臣聞堯舜之世,涑鼓謗,立之於朝。”
【謗書】1.攻擊別人或揭人隱私的書信。2.專指《史記》

字面解釋和同音字詞

漢英互譯

◎ 謗

defame slander vilify

English

◎ slander, libel

音韻參考

[廣 韻]:補曠切,去42宕,bàng,宕開一去唐幫
[平水韻]:去聲二十三漾
[粵 語]:pong3
[閩南語]:pong3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補浪切,牓去聲。《說文》毀也。《廣雅》惡也。《玉篇》誹也,對也。人道其惡也。《增韻》訕也。《左傳·莊二十二年》羈旅之臣,敢辱高位,以速官謗。《史記·孝文紀》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戰國策》樂羊反而語功,文侯示之謗書一篋。
又《集韻》《韻會》逋旁切,牓平聲。義同。 《正字通》本作。字彙從俗作謗,非。

拼音是bang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