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名片
解釋:譏議毀謗。
佛教佛經中常用語。如“ 譏謗能莊嚴福慧,凡愚無智生嗔恚; 自從認得不入門,方知身在蓮池會。”,“自贊及驕矜,毀他與 譏謗,輕侮與鬥爭,應如枯樹住。”,“專以信敬而聽法,於彼不應生 譏謗,說法師前興供養,於彼當生如佛想。”,“亡心之士,莫不歸信;存見之流,乃生 譏謗。”等等。
詞義來源
其他引用:
《搜神記》·序
若使採訪近世之事,苟有虛錯,願與先賢前儒,分其 譏謗。
《唐詩紀事》
隱雖有才,然多輕易,明皇聖德,猶橫遭 譏謗,將相臣僚,豈能免乎
陸游·《一落索》
識破浮生虛妄,從人 譏謗。此身恰似弄潮兒,曾過了、千重浪。
且喜歸來無恙,一壺春釀。雨蓑煙笠傍漁磯,應不是、封侯相。
《三國志·魏志·毛玠傳》:“ 玠 譏謗之言,流於下民,不悅之聲,上聞聖聽。”
宋 歐陽修 《新春有感寄常夷甫》詩:“軒裳德不稱,徒自取譏謗。”
明 張鳳翼 《灌園記·迎立世子》:“助衣糧,即時賚發往他方,若留在此遭譏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