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諾列加1934年2月出生於巴拿馬共和國首都巴拿馬城的一個貧困工人家庭,5歲時便被遺棄在孤兒院。諾列加曾在高中的日記里這樣寫到:有朝一日,我當上了“共和國總統”,我的第一志願是驅逐美國人。在巴拿馬大學期間,他對政治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經常為學生報《教育報》的“更新與死亡”專欄撰稿,並以學生領導人身份出席巴拿馬全國學生代表大會。
1954年從大學畢業後,赴秘魯喬里奧斯軍事學院學習,攻讀軍事工程專業,畢業後回國參加國民警衛隊。
20世紀60年代,諾列加曾以巴拿馬軍官身份前往台灣政工幹校“遠朋班”接受訓練。
1966年諾列加前往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布雷格堡接受心理戰訓練。
1968年10月支持摯友青年軍官奧馬爾·埃弗拉·托里霍斯·埃雷拉發動政變推翻阿努爾福·阿里亞斯·馬德里政府。
1970年,一群青年軍官趁托里霍斯出國訪問之機發動政變,當時的諾列加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及時控制了一個軍用機場,以驚人的速度安排托里霍斯安全回國,成功地粉碎了政變。在粉碎這次政變中充分顯示了諾列加的才能。
1970年,諾列加被托里霍斯提拔為陸軍中校,並擔任任國民警衛隊情報局長。
掌權時期
掌握權力
1981年7月31日,奧馬爾·埃弗拉·托里霍斯·埃雷拉因飛機失事喪生,給巴拿馬造成了政治真空。諾列加等最高司令部成員決定輪流擔任警衛隊司令。1982年3月諾列加任副參謀長兼情報局長。1983年8月,諾列加迫使當時軍事領導人魯本·達里奧·帕雷德斯·德爾里奧退休,自己任國民警衛隊司令。任職後,首先制定了軍事組織法,9月他把國民警衛隊改為國防軍,同時控制議會,操縱政府,實行獨裁統治,成為巴拿馬實際領導人。
操縱政局
1983年,為準備1984年的大選,在諾列加將軍的支持下,對憲法進行了修正。憲法規定,權力來自人民並由三權分立的政府行使。但所有政府部門要在“和諧的合作”關係中行使自己的職能。國家領土的定義明確規定,巴拿馬領土包括“哥斯大黎加和哥倫比亞之間的土地、領海、海底大陸架、下層土壤、空間範圍”。嚴禁向任何其他國家割讓、租借或轉讓國家領土。憲法規定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並重新引入了直接選舉制度。
1984年5月,巴拿馬舉行了自1968年軍人執政後的第一次大選,此次選舉是在混亂和暴力中進行的,由軍方支持的巴拿馬民主革命黨候選人尼古拉斯·阿爾迪托·巴爾萊塔以微弱優勢當選為巴拿馬總統,反對黨指責國民警衛隊使用各種手段包括舞弊以保證巴爾萊塔當選。
選舉後的政局持續動盪,巴爾萊塔就職後推出的經濟緊縮方案又激起了新的罷工和民眾抗議浪潮。1985年,政府聯盟中的部分人士也加入到抗議浪潮之中。勞資雙方代表都退出了政府為擺脫亂局而召集的對話會議,當年8月,諾列加宣布國家處於“完全的無政府和失控”狀態,並批評巴爾萊塔政府軟弱無能。9月,一名著名的反對派人士遭到謀殺,當即激起了新一輪的抗議浪潮。由於巴爾萊塔有意對此案進行調查,諾列加和國民警衛隊將其從聯合國大會上召回並迫使其辭去了總統職務。並任命第一副總統埃里克·阿圖羅·德爾瓦列擔任總統。10月,政府關閉了所有的學校。
文人總統只不過是諾列加的傀儡。諾列加肆意干政,阻止民主制度的恢復,激起國內許多政界人士的不滿,使政局日益動盪。
經濟政策
諾列加在經濟上實行有利於貧民的政策,從1983年起,政府開始實行經濟緊縮計畫,在工業和農業部門實行了結構調整措施,並開始整頓公共部門。目的是為了擴大公共部門的私人投資,提高巴拿馬工業的國際競爭力。併力圖使私人部門變成製造業生產的主要推動力量。1985年與美國簽署了司法互助條約,並確立了引渡程式,加大了對洗錢的打擊力度。1986年政府通過立法取消了面向國內市場生產企業的稅收優惠,同時為生產出口商品的企業在進口原料、收入、銷售和資本方面提供便利,鼓勵製造業面向國際市場。
1987年以後,隨著美國制裁措施的出台,巴拿馬投資活動幾近中斷,經濟陷入危機,工業生產陷於停頓。在同時期經濟出現了負增長,GDP下降達16%。
對外交往
諾列加對外則不完全按照美國的旨意行事,要求美國按1977年簽署的巴拿馬運河條約於1999年底前將美軍撤走,恢復巴拿馬在運河區的全部主權。80年代,中美洲局勢動盪不安。巴拿馬積極參與和支持孔塔多拉集團在中美洲和平進程中的活動。顯示了其國際地位和在中美洲事務中參與程度的擴大。巴拿馬邀請墨西哥、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外交部長在孔塔多拉島舉行會談。會議結果是孔塔多拉集團成立,即4國聯合推動中美洲和平進程。雖然巴拿馬在斡鏇的作用沒有其他國家那樣突出,但參與和平進程本身就為巴拿馬在國際舞台上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美國入侵
統治危機
自1985年起,巴拿馬同美國的關係持續惡化,諾列加將軍把巴爾萊塔總統趕下台時,美國開始削減對巴拿馬的經濟援助,並對巴拿馬施加壓力促使其改革銀行保密法、限制巴拿馬國防軍的政治作用。與此同時,在巴拿馬國內和美國都有人指責諾列加從事非法活動,包括販毒和洗錢。
1987年4月,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了一項不具約束力的決議,指責巴拿馬官員參與毒品交易並要求將對巴拿馬的援助削減50%。美國國會還通過決議要求美國中央情報局調查巴拿馬的毒品交易。巴拿馬立法機構則通過決議召回駐美國大使。在辛巴威參加不結盟國家會議的巴拿馬代表指責美國沒有履行巴拿馬運河條約規定的義務。認為美國的目的是“損害巴拿馬的主權、尊嚴和獨立”。
1987年6月,巴拿馬國防軍內部鬥爭的激化導致諾列加從前的盟友、參謀長羅貝托·迪亞斯·埃雷拉辭職。埃雷拉辭職後公開指控諾列加對托里霍斯將軍和反對派人士之死負有責任,並在1984年使用舞弊手段保證了巴爾萊塔的當選。埃雷拉要求對諾列加販賣毒品、迫害政敵等指控進行徹底調查。由此,在巴拿馬國內掀起了一場大規模的“倒諾運動”,並得到了美國的支持。巴拿馬則針鋒相對,立法機構通過決議要求驅逐美國大使,同時還將其與美國的爭端提交到美洲國家組織。美洲國家組織以17票贊成、1票反對、8票棄權通過決議,要求美國停止干涉巴拿馬內政。6月30日,美國駐巴拿馬使館遭到襲擊,儘管巴拿馬很快進行了道歉並賠償了損失,但美國仍以將援助凍結以表示對諾列加將軍的不滿。
1987年底,巴拿馬罷工、抗議、示威活動不斷,與美國的關係也降至1964年騷亂事件的最低點。1988年2月,美國法務部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坦帕和邁阿密聯邦法院起訴諾列加將軍,在多項罪狀中包括諾列加參與了在巴拿馬進行的毒品交易。同時美國政府在邁阿密接待了巴拿馬總統埃里克·阿圖羅·德爾瓦列並勸說他將諾列加將軍解職。但諾列加拒絕下台並任命教育部長曼努埃爾·索利斯·帕爾馬為臨時總統。美國政府則繼續承認德爾瓦列總統並於3月1日開始對巴拿馬實行經濟制裁,包括停止向巴拿馬支付運河收人、中止貿易優惠條件、暫停國際銀行貸款、禁止在巴拿馬的美國公司繳納當地稅款並停止向巴拿馬輸送美元。不久,美國召回了駐巴拿馬大使,同時向巴拿馬增派駐軍。
選舉危機
美國的制裁持續了近兩年的時間,但並沒有使諾列加將軍垮台,1989年5月,巴拿馬又一次舉行了總統大選,美國出資1000萬美元支持巴拿馬反對派候選人吉列爾莫·恩達拉·加利馬尼等人的競選活動,美國前總統詹姆斯·厄爾·卡特等著名人物親臨巴拿馬監督選舉。經過選舉,反對派聯盟候選人吉列爾莫·恩達拉·加利馬尼贏得大選勝利,獲得了75%的選票。諾列加將軍卻指揮巴拿馬國防軍沒收了數以百計的投票箱,並在大規模的抗議和罷工浪潮中宣布大選結果無效。此舉使美巴關係以及與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關係跌入低谷,引發巴拿馬國內矛盾激化。為了平息危機,美洲國家組織介入了巴拿馬大選的爭執。大多數拉美國家對諾列加的做法表示不滿,但同時也認為美國的政策是炮艦外交和干涉主義的回潮。美洲國家組織呼籲諾列加重新組織一次選舉。
1989年9月1日,在諾列加的操縱下,巴拿馬審計署署長弗蘭西斯科·安東尼奧·羅德里格斯·波卡達成為臨時總統。美國斷絕了與巴拿馬的外交關係並實施了進一步的經濟制裁措施。美國中央情報局、美國南方司令部等機構公開鼓動巴拿馬國防軍推翻諾列加以結束危機。10月3日,巴拿馬發生政變,諾列加將軍被扣押但很快為支持者所解救。
戰爭爆發
政變失敗後,美國軍方開始制定入侵計畫,目標是推翻諾列加、解散巴拿馬國防軍,保護在巴拿馬的美國公民和財產。12月15日,巴拿馬“全國市縣代表大會”任命諾列加為巴拿馬政府的首腦。諾列加宣稱,在過去的30個月中,美國通過不斷的心理和軍事干擾,已在巴拿馬造成了一種戰爭狀態。諾列加批評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違反巴拿馬運河條約,而巴拿馬人民將不折不扣地遵守條約條款並且“絕不破壞運河”。實際上,諾列加的確沒有威脅巴拿馬運河也沒有如美國媒體宣稱的那樣對美國宣戰。次日夜,一輛美軍吉普車駛過巴拿馬國防軍司令部門前時遭槍擊,一名美國士兵中彈身亡。其後兩天,美國和巴拿馬雙方相互指責並偶爾交火。美國的入侵準備在加緊進行,其代號為“正義事業行動”。美國從本土向巴拿馬美軍基地調動了數千軍隊和數架F-117隱形戰鬥機。
1989年12月20日,美國入侵巴拿馬,巴拿馬戰爭正式爆發。美軍開始向巴拿馬國防軍發起攻擊,攻擊目標包括國防軍司令部以及其他基地、設施、機場等。參與行動的美國軍隊達24000人,動用了空軍運輸機、戰鬥機、迫擊炮和輕型裝甲車等裝備。巴拿馬國防軍司令部及周圍房屋很快被摧毀,其他軍事據點也為美軍所控制。但諾列加將軍當時正在郊外一家軍官俱樂部活動並設法躲藏起來。美國懸賞100萬美元捉拿諾列加,並向自動上繳武器的巴拿馬士兵發放賞金以鼓勵其儘快重建公共秩序。
在發動入侵以前,美國將參加5月份大選的反對派領導人召集到一起,並安排了一個秘密的巴拿馬新政府就職儀式。然後向新聞媒體的記者播放就職儀式的錄像帶,表面巴拿馬新政府已經成立,美國迅速承認吉列爾莫·恩達拉·加利馬尼為巴拿馬總統,並任命了美國駐巴拿馬大使。同時,美國開始查抄價值3000萬美元~6000萬美元的諾列加將軍的非法財產,並承諾向巴拿馬提供數十億美元的援助。
由於巴拿馬國防軍和民兵殘餘分子的抵抗,零星戰鬥持續了4天。這期間社會治安混亂,巴拿馬城商業區發生了多起搶劫事件。
美軍嚴密監視古巴和尼加拉瓜駐巴拿馬大使館,嚴防諾列加進入。但出乎美軍意料,12月24日諾列加及其隨從卻躲進了梵蒂岡教廷使團駐地。雖然教廷使節不願收留諾列加並面臨著美國強大的壓力,但卻不得不依照教廷慣例保護避難者。同時,恩達拉政府無法保證諾列加的安全,而美國則強烈要求在美國法院審判諾列加,引渡和審判程式能否公正令人懷疑。美國開始向羅馬教廷施加壓力,並開始向諾列加展開心理戰,美軍運用了雙管齊下,齊頭並進的戰術。一時間,幾十號高音喇叭獨出心裁地架在梵蒂岡使館周圍。此起彼伏的搖滾音樂震耳欲聾。“諾列加滾下台,不要獨裁分子”的新聞,在反覆地播放,幾乎是在呼喊。一首名為“無處可逃”的樂曲直對著諾列加住的小屋。這種世界軍事史上絕無僅有的音樂“攻心戰”是美國人的獨創。
經過9天的煎熬和教廷使節的勸說,諾列加將軍於1990年1月3日向美軍投降。
遭遇逮捕
諾列加向美軍投降後,立即被逮捕並押往美國邁阿密受審。諾列加受到10項罪名指控,包括走私毒品、洗錢和敲詐勒索等。邁阿密聯邦法院1992年判處他入獄40年,後來減為30年。
巴拿馬法院1995年缺席審理諾列加,認定多項謀殺罪名成立,判處他3個20年監禁,合併執行。法國一家法院1999年以缺席審理的方式判處諾列加洗錢罪名成立。由於他在獄中表現良好再次縮短刑期,2007年9月9日出獄。
2010年4月26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簽署引渡命令,將諾列加引渡至法國,接受洗錢罪的審判。巴拿馬政府表示尊重美國的主權,但仍然希望將諾列加引渡回巴拿馬,服完他在巴拿馬被控違反人權罪的刑期。
2010年7月7日,法國法院根據1999年的缺席審判結果,以為哥倫比亞販毒集團洗錢的罪名,宣判諾列加七年有期徒刑。在法國銀行賬戶長期遭凍結的二百三十萬歐元,則被法院沒收。諾列加宣稱無罪,否認曾向哥倫比亞毒梟拿錢,並認為這項判決是遭到美國陷害,以防止他說出他與中情局合作的內幕。
2011年11月23日,法國批准把諾列加引渡回巴拿馬。按照巴拿馬法律,諾列加年齡高,可能以軟禁形式在住所服刑。
近期狀況
2012年2月5日,諾列加因高血壓和腦出血住院,2014年7月,諾列加採取法律手段,控告《使命召喚9:黑色行動2》濫用自己肖像獲取經濟利益。諾列加作為劇情角色出現在《使命召喚9:黑色行動2》中的“Suffer with Me”任務中。據法院新聞服務網報導,正在巴拿馬監獄服刑的諾列加起訴遊戲發行商,“公然濫用其肖像,侵犯肖像權以謀取經濟利益。”據悉遊戲劇情中將諾列加描述為一名綁架、謀殺、無惡不作的全國公敵。諾列加對此非常不滿。控方稱動視濫用諾列加肖像是對其本人的人身傷害,也塑造了其負面形象,嚴重損害其名譽。
九月份,動視僱傭了前紐約市市長,2008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Rudy Giuliani作為辯護律師,他也是Bracewell & Giuliani法律公司的合伙人,他表示使用Noriega的肖像是符合第一修正法案的,因此要求法庭駁回抗訴。不出意外,洛杉磯高級法院法官William H. Fahey已經在10月駁回了諾列加對動視提起的起訴。
現在他們迎來了理想的結果,Giuliani表示:“這次判決是關鍵的勝利,我們感謝法庭保護言論自由。這件案子從一開始就是無稽之談,我們很滿意最後對方沒有得逞。”“這不僅僅是《使命召喚》製作者的勝利,這更是全世界整個娛樂行業中的藝術創作的勝利。”
動視CEO Bobby Kotick表示:“今天的判罰,是《使命召喚》千萬玩家的勝利,我們將可以繼續在各種藝術創作中感受歷史幻想題材的魅力。我要感謝Giuliani市長,他將自己的畢生精力用於保障公民,阻止恐怖主義,阻止Noriega之流,以及像今天這樣,保衛言論自由。
人物逝世
2017年5月29日,努埃爾·諾列加(ManuelNoriega)在醫院過世,享年8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