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很多綽號都在與相貌、姓名、生理特徵相結合的條件下,對擔當者的稟賦德性、行為舉止等作出外觀與內涵有機統一的概括,同時富有強烈的公眾輿論的褒貶性能,從而也在某種程度上構成社會評判機制的一個部分(其間因階級立場、文化教養和道德觀念的不同所造成的分歧乃至錯誤性導向,是另一回事)。因此,它又和別號、齋號通為取用者個人思想感情的表述或純主觀性的自我評判和標示,形成高級性區別。佛教釋義:叫別人侮辱性綽號,為別人起侮辱性綽號者都屬於造惡口業,首先為別人起侮辱性綽號者,罪孽更大,中國有句智慧名言,“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造惡口業者會受到以下果報。如是惡口樂行多作。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處處皆畏。一切人所。皆得衰惱。無人安慰。於自妻子。不得愛語。猶如野鹿畏一切人。遠善知識。近惡知識。是名惡口三種果報。
引證解釋
指綽號;外號。
《水滸傳》第二九回:“那廝姓蔣名忠 ,有九尺來長身材。因此江湖上起他一個諢名,叫做蔣鬥神。”茅盾《小巫》二:“臨走的時候,那隊長忽然叫著老爺的諢名說道:‘ 太歲爺 ,你放心!我們悄悄地裝扮好了去,決不會露馬腳!’”沙汀《一個秋天的晚上》:“他叫 謝開太 ,諢名 老娃 。”
起源
魏晉南北朝時代,士風丕變,讀書人相互取用調侃性綽號陡增。《世說新語》中記張湛好於齋前植松柏,人謂“屋下陳屍”;袁山松出遊好令人歌挽,人謂“道上行殯”;及髯參“短主簿”、“入幕之賓“等皆是。
唐宋之文化氛圍,益加開放流暢,世人互相晶目、爭取綽號是一種社會風氣。
入元明後,諢名成為草莽文化和市井文化共同表象之一的特徵業已定型,以明末農民大起義為例,見於史料的綽號如“老回回”、“左金王”、“革里眼”、“活曹操”等,便有上百個。與此同時,在上流社會裡,綽號又成為互相詆毀或派系鬥爭的一種工具。如東林黨人攻擊閹黨,則有“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孩兒”等各種品目;反之,閹黨亦編造《東林點將錄》,以《水滸傳》里的混號加之政敵,如“托塔天王李三才”、“及時雨葉向高”之類,不勝枚舉。是為廟堂之高,江湖之遠,綽號諢名,無處不傳矣。
意義
綽號並非全是輕薄子之互相品目。有些綽號是公論所贈的美號,是人民愛戴綽號擔當者的口碑。明代監察御史丁俊生活節儉,常食豆腐,人稱“豆腐御史”;新繁知縣胡壽安種菜自食,人稱“菜知縣”,都是對為官清廉者的頌揚。再如“閻羅包老”、“鐵面御史”之類綽號,則是對剛正端直的褒揚。明代荊州知府張宏,堅決不接待通關係走門路的人,時人贈號“閉門張”。即使在今天,誰要能從老百姓那兒得個這樣的綽號,也是光榮的事。
綽號又是討伐邪惡、嘲諷奸佞的口誅之劍。如北魏人拓跋慶智任太尉主簿,不論大事小事,非賄不行,唯胃口不大,十錢起價,人“錢主簿”;還有不少文人騷客、書畫高手或梨園名伶的綽號,多起於對他們學術和藝術成就的褒揚。如南朝劉孝諒,精通晉朝史實,綽號為“皮里晉書”;唐代李守素,最擅譜牒之學,綽號為“肉譜”;北宋詞人張先(字子野)因平生有三句得意的詞句皆帶“影”字,被取綽號為“張三影”,以及諸如武士中的“活張飛”、“活武松”等。
從起用緣由看,綽號也可以作粗略分類,或描摹性情,或記述軼聞,或勾畫相貌,或表述特長。而從語言藝術看,綽號對漢字文化潛力的開掘,在修辭手法上所達到的造詣,都遠遠超過了名諱、表字、別號、室名之類的平均水準。也許大多數綽號都不像前者那樣或出於經典,或工於雕琢,缺乏書卷氣雅致味,但它們運用簡練精闢的語言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卻真正能使擔當者在人們聞見時而獲得一種立體感。
當然,綽號也有它的明顯缺陷,有時或流人低級趣味,如訕笑他人生理缺陷,因比喻誇張而近乎為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