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論語》被稱為中國第一書,不僅僅是籠統古今而論,或是由時間加權平均概出的。今天,或隱或顯,實際上它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如果我們要了解歷史(歷史是今天的後窗,不由觀,就不能明達。古人說“數往知來”,甚至把歷史看作未來之牖),那么,中國歷史的主要成因、古代思想史的主線、政治文化的基調和框架、整個是非觀、善惡美醜觀、榮辱觀、進退觀、成敗生死觀等等所組成的人生和社會觀念體系等,都淵源於它或與它有密切聯繫。
內容
本書收入的作品包括評議、考證、義辨、探討爭鳴,以及少量雜涉、趣談,有《雜錯與隨機》、《矯情與物情》、《主語之辨》、《古文今譯之澀》等百餘篇。
編輯推薦
沒有別的任何一本書堪備這樣的功能,不讀,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和理解歷史,不能洞曉今天種種的前身和源自;另一方面,今天我們頭腦中的觀念,究竟還有沒有、有多少是輾轉曲折因承自它呢?可能我們自己習熟無察。現代遺傳和社會學研究揭示了決定一種文化的兩大基本因素:基因和環境。人的思維方式、趣尚傾向、選擇特點等,同性格一樣,具有一定的個體遺傳性;而社會觀念,亦隱伏地具有獨立的群體遺帶性。《論語》這部書伴隨和影響我們的祖先這樣深且久,歷百代治、亂而不易,其中既有選擇和適宜的因素,又有被選擇和施諸的因素,那么在社會改變並不能稱為歷史上的許久之後,這些因素有多少以某種方式遺至我們今天的文化中呢?這其中又有多少是殘缺地表現出來,有多少是隱著於我們身心的呢?可能隨察即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這個有著悠久歷史傳統的民族,時間的積重,暗沉無形得令人嘆服:歷時若干年要改變、革命的,是數百倍久之於其固在的東西,猶如剛性之於柔性,力越猛,雖去之越快,但部分位移俟後反彈越大,這其中有些是我們所經歷和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