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論述中西方關於人、人性問題的理論專著,全書分中國篇、西方篇和結論篇三篇。作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遵循歷史前進的步伐,沿著人性思想發展的脈絡,首先探討了中國人性思想發展的線索、規律。作者認為,人性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最早提出和最為注意的一個問題。到春秋戰國時期,人性理論問題便明確地提了出來,各家各派圍繞人性的善與惡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為以後人性理論的發展拉開了序幕。漢唐時期,董仲舒提出了性三晶論、韓愈則發展了這個學說。宋元時期對人性學說的重要貢獻則是張載和二程所創立並為朱熹所發展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即人性二元論學說。明清時期的人性學說,在理學與反理學的鬥爭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並呈現著十分紛繁複雜的局面。中國近代人性學說沒有什麼特色,其中心仍是善惡及其來源之爭。
在“西方篇”中,作者從古希臘羅馬人性思想之產生開始論起,分析了中世紀歐洲經院哲學的特點是以神性否定人性,而文藝夏興時期則是以人性否定神性。近代歐洲,人性思想獲得很大發展,有霍布斯,洛克、休漠的人性自私論;有盧梭、別林斯基的天賦人性論;以及康德唯理論的人性論和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的人性論等等。在小結中,作者比較了中西方人性思想,認為他們都是唯心主義的人性論。
結論篇,泎者概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性思想的基本觀點,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是人性學說的基礎。馬克思七義認為,人性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類的本性是不斷改變的,在階級社會中的人性帶有階級性,只有共產主義社會的人才能成為全面發展的自由人。
本書系統地論述了中外人性思想發展的歷史,可供研究人性問題時參考。
出版信息
海洋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42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