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英武

1959~1961年,參加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大規模勘察; 1988年,擔任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設計總工程師;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主要特點”,“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雜誌,2003年第2期

談英武

男,1935年1月生,湖北武漢市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54年,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土木系,分配黃委會工作;
1954年9月~1956年,在南京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和紫金山天文台進修天文;
1957~1958年,任黃委會天文組組長;
1959~1961年,參加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大規模勘察;
1962年,因國家經濟暫時困難而暫停;
1987年國家計委決定,開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10年規劃研究,任黃委設計院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第二項目負責人;
1988年,擔任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設計總工程師;
1995年~1998年3月,任水利部西線論證組副組長,國家計委曾特聘為南水北調工程審查委員會委員;
2003年4月,聘為西線工程技術顧問;
參加西線工作斷斷續續40多年,是他終身事業。
歷任黃委會設計院技術副處長、副院長;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兼職教授。
主要業績和貢獻:
1、1957~1958年,完成了黃河流域和水電部東三省的一、二等天文點觀測工作,為進行全國天文大地網提供了天文數據。
2、主持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工作近20年,在上級關懷和廣大職工的努力下,完成了10年規劃研究工作,並轉入規劃階段,進而第一期工程轉入項目建議書階段工作。規劃第一期工程2010年或提前開工興建,總的看來,工作進展順利,前景光明。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已歷時50年,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工作的實踐和認識,不斷地調整工作思路,從50年代115萬km2的大研究範圍縮小到30萬km2,從輸水以明渠為主轉變為以隧洞為主,以研究抽水方式為主轉變為以自流方式為主,調水工程從位於4500m左右下移到3500m左右,形成“下移、自流、分期、集中、漸進”的特點。
3、2001年5月,水利部審查通過的《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綱要及第一期工程規劃》,納入了國務院審批同意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報告,在西線調水的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主持完成了《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初步研究報告》。
4、作為主編和第一編寫者,完成了南水北調西線工程《雅礱江調水工程規劃研究報告》,《論證報告》,《規劃研究綜合報告》和《規劃綱要及第一期工程規劃報告》,皆經水利部審查通過。
5、西線工程地處青藏高原,由於技術複雜性,涉及多科學領域,結合階段性工作主持開展了:遙感探測調水工程區地質構造、凍土凍害、深埋長隧洞工程、寒冷地區築壩、調水對生態環境影響、強震對地下建築物影響、高揚程大流量泵站、高海拔區混凝土面板堆石壩、高寒對泵站和輸水工程影響等科研課題研究。
6、《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綱要及第一期工程規劃》獲全國優秀工程諮詢一等獎。《南水北調西線工程雅礱江調水工程規劃研究報告》,主編及第一編寫者,獲黃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南水北調西線工程99方案》,主要完成者,獲青海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主要著作和論文:
天文科普書《星空在召喚》、《藍星事件》,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水電科技英語》、《中國南水北調西線工程
編寫《西部地區資源開發與發展戰略研究》
部分編寫《中國南水北調》西線部分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戰略意義》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與新亞歐大陸橋”,“中國軟科學”雜誌,1993年第5期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對中國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重大作用”,北京國際水科學與水工程會議論文集,1995年3月
“大有希望的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地球信息”雜誌,1996年12月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基本思路”,“人民黃河”雜誌,2001年第10期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主要特點”,“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雜誌,2003年第2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