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資訊
作 者: 虛雲大師 著,釋德禪 編譯
出 版 社:華夏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0-1
字 數: 250000
頁 數: 229
開 本: 16開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08048840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宗教 >> 宗教知識讀物
定價:¥35.00
內容簡介
禪離我們很近,一般人所體會的禪往往停留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階段。其實,禪是一種生活的智慧,通過禪,我們可以看清生命的意義,活出美滿幸福的人生。因此,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要有禪的智慧。禪是一劑解決痛苦煩惱,走向快樂成功的良藥,禪是現代人的必需品。
說禪,大道無形,大音希聲,大智之入,不眈與形,不逐與力,不持與技。淡淡的生活,靜靜的思考,執著的進取,直進到智慧的高地。
說禪,靜心;無欲修禪,怡性做人。靜乃是禪的精華,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進入靜心凝神思大道,詳察萬物品無常的境界。
說禪,守定;性定修禪,淡泊做人。給那顆好勝的心一個休憩的港灣,讓它空明通透,真實無妄。
說禪,思悟;參悟修禪,慎思做人。漸修頓悟,不得其法,不悟其要,不明其義。讓我們思悟人生真諦到達新的新境界。
說禪,謙恭;誠學修禪,虛心做人。心懷忠厚謙恭的人,使人如沐春風,給一切帶來生機勃勃。
說禪,恆志;虔誠修禪,恆韌做人。
說禪,隨緣……
“禪”不可說?那么歷代的禪師又是如何來說禪?在六祖慧能以前,“禪”的修行是一脈傳承,到了六祖慧能開始,禪宗發揚光大,於是有棒喝、機鋒、參話頭、參公案,到了現代有禪坐、動禪、打禪七、修禪……歷史以來各家說“禪”、解“禪”、話“禪”、問“禪”,終像孫猴子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禪”再怎么說,仍然是“禪”。
作者簡介
虛雲(1840~1959)法名古嚴,又名演徹,字德清。湖南湘鄉人,俗姓蕭,出身官宦人家,19歲逃離家庭,披剃於鼓山湧泉寺,行腳天涯,巡禮名山,遍學經教,參究禪宗。
虛雲大師與太虛大師、弘一大師並稱為近代三大高僧,名傾海內。虛雲大師宗風獨擅,誠人天之眼目,被譽為禪學泰斗。近百年中,大師出世為人,建叢林,振宗風,高提祖印,成就眾生,續佛慧命於末法之世,開示一切悟入佛之知見,功追昔聖,德邁時賢,然大師是名禪者,不計名利,從不炫耀自己,也不喜歡人們做無謂的頌揚,故其行業鮮流傳於世。
目錄
第一章 示禪——人生的啟迪
第二章 話禪——人生的解析
第三章 參禪——人生的覺悟
第四章 譯禪——人生的滲透
書摘
第一章 示禪——人生的啟迪
1.何謂“禪”、“禪定”、“禪宗”
“禪”是“禪那”的略語,梵文作Dhyana,巴利文作Jhana,英文譯作Zen。自唐代以來,“禪”的漢譯意思有“靜慮”、“思維修”、“棄惡”、“功德叢林”等。用現在的話來說,“禪”,即是指修習者的精神集中於一種特定的觀察對象,以佛教義理的正確思維,盡力排除外界各種欲望對內心的誘惑和干擾,以便達到棄惡從善,使本體心性獲得絕對自由的目的。
就禪的本源來講,禪並非佛教獨創。早在公元前六世紀佛教創立之前,禪已在古代印度廣為流行。到佛教成立後,只是援用禪作為佛教的一種主要修持方法。
據十九世紀在印度莫亨約·達羅和哈拉帕古城遺址出土的約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印章中,發現刻有瑜伽坐冥想的神像,以此說明早在印度河流域文明時代就已經有瑜伽的實踐。後來瑜伽便成為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等印度各種宗教徒修習的方法。
從“抑止心的作用”意義上說,“瑜伽”(Yaga)同“禪”是同義語,也可以說後者是前者的繼承和發展。在印度吠陀時代,被婆羅門教奉為經典的《奧義書》中就有:
讓感官和意識的注意力,
轉移到心上,
你,就能乘梵天之舟,
振奮起精神,
渡過恐怖之源的水流。
在原始佛教的《經集》(Sunanipata)中也有這樣的話:
抑制自己的意志,向內反省思維,守住內心,不讓它外騖……
要學會獨自靜坐,……聖者的道是孤獨的起居生活,只有孤獨,才能領略生活的樂趣。
兩漢之際,印度佛教傳人中國。最初的譯經者對“瑜伽”缺乏了解,譯之為“道”,這與當時把佛教混同於“黃老之術”不無關係。到了東晉時期,印度僧人佛陀跋陀羅到中國傳禪數之學,才將“瑜伽”譯為“禪”。
中國佛教常把“禪”和“定”合稱為“禪定”。那么,什麼是“禪定”呢?
所謂“禪定”,從廣義上說,是指專注一境,思想集中,心不散亂,這是人人都具備的,但須認真去做。狹義上講,禪定特指佛教僧侶的宗教思維修習,即“坐禪”。此外,就是指佛教“戒、定、慧”三學之一的“定學”,即通過凝神觀想特定對象,而獲得對佛性的悟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