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唱俑

說唱俑

是中國古代表演滑稽戲的俳優造型。它的特點是詼諧、幽默,多為一人說唱,以小鼓擊節伴奏。擊鼓說唱俑以寫實主義的手法刻畫出一位正在進行說唱表演的藝人形象,反映出東漢時期塑造藝術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說唱俑

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次強盛時期。從公元前202年劉邦稱雄,到公元220年曹丕廢帝,歷時420年。

漢朝初年,百業襄敗,經濟瀕臨崩潰。漢初統治階級吸取秦王朝迅速滅亡的歷史教訓,以發展社會經濟為指針,重農抑商,削減商賈大戶的經濟實力,減輕農民租稅,到了漢文帝時,即更進一步提倡節儉,提倡農耕,免天下農田租稅12年。漢景帝時又將租稅減至三十份之一,從而出現以經濟鼎盛而聞名於歷史的“文景之治”。

漢代陶俑

就是在繁榮的經濟基礎上所產生和興盛起來的。由於國力的強盛,貴族王侯們蛻變侈奢、縱情享樂。《漢書?成帝紀》載:“方今世俗奢僭罔報、靡有厭足”。公卿列侯,親屬近臣、四方所則,未聞修身遵禮,同心憂國者也。或乃奢侈逸豫、務廣第宅治園池,多蓄奴婢,被服騎轂、設鐘鼓、備女樂,可謂“夯侈報欲”。

說唱俑 說唱俑

生時醉生夢死,死後更要厚葬以“示德”,其時盛行“厚資多藏,器用如生人”,“厚葬為德,薄終為鄙”,王公貴胄們不惜傾盡家資修建陵寢。

多姿多彩如漢代彩陶藝術俑,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應運而生。

從迄今為止考古發掘情況看,兩漢各時期陶俑,有較大的差異,但漢代陶俑與前秦及隋唐陶俑的根本區別,突出地表現對神韻的追求上,漢代傑出工匠所遺下的藝術品上所體現的風格,表明這一時期藝術家對神韻的理解與追求——在寫實的基礎上刻劃精神,以形似求神似,這一創作理念在說唱俑上表現得淋漓盡致。藝術家截取說唱藝術最精彩的說唱舉動,利用形體誇張及人物面部表情變化來突出藝術形象,看似頭大身小,軀體粗短,身材比例失調,但恰恰如此,其豐富的說唱內容醉人的表演形式,及演藝成功者的自然流露(圖人),被刻劃的惟妙惟肖,恰到好處。

擊鼓式

造型

擊鼓說唱俑出土於四川成都天回山東漢崖墓,俑通高55厘米,以泥質灰陶製成,俑身上原有彩繪,現已脫落。陶俑蹲坐在地面上,右腿揚起,左臂下挾有一圓形扁鼓,右手執鼓槌作敲擊狀。俑人嘴部張開,開懷大笑,仿佛正進行到說唱表演中的精彩之處。人物面部的幽默表情被刻畫得極為生動傳神,使觀者產生極大的共鳴。此俑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意義

“說唱”是中國曲藝藝術的主要特徵,它究竟起源於何時,已經無從稽考。這件出土於中國西部四川省的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擊鼓說唱俑,為我們探討這一問題提供了一絲線索。

同時它的發現證明早在東漢時期,說唱藝術已經日臻成熟並廣泛流傳於民間。擊鼓說唱俑不但是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傑出作品,也是中國曲藝藝術發展史上的重要實物資料。

立式

造型

四川郫縣立式說唱俑 四川郫縣立式說唱俑
說唱俑 說唱俑

1963 年出土於四川 郫縣宋家林東漢磚室墓。通高66.5 厘米。灰陶,捏塑,因年代過久,原有彩繪已不清。但依然可以看出那個時代的風貌。( 說唱俑頭上戴著一頂鏇紐的尖頂小軟帽,遠遠看去,頗似一個高聳的髮髻;上身赤裸,左臂上套了一個臂 ,為了突出滑稽的效果,作者誇張的治療,他的上身赤裸的目的 將其上身塑得特別長,並在胸與腹之間塑出一道深槽。下身穿一條淺襠長褲,為了突出滑稽的效果,褲子塑得特別低,僅僅兜住了起的肥腴臀部的下半部。長褲雖然短襠,但其褲管並不窄小, ,這是擴大和褲管是靠兩條腿覆蓋最 僅露出了腳趾。為了突出質感,作者在褲子上用線刻方法表現出十數道橫向的褶子。由於職業的關係,這件陶俑的整個形象都是非常滑稽的:他的頭原本是可以正面向前的,卻故意偏在一邊;他的脖子本來是可以伸直的,此外,故意向前伸展,肩膀是平的原 為了達到滑稽的效果,故意地將雙肩聳起;還誇張性地將腰塌下、撅起臀部,故意地眯起兩眼,將嘴撇成歪歪嘴,把舌頭伸得老長並用力地舔鼻子。兩臂伸直,聚於腹前,左手捧扁平鼓,右手持棒作欲擊鼓狀。稍微偏左,試圖拉直腹部,身體扭曲 誇張性地下蹲。所有這些滑稽的動作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而達到了藝術家們想要達到的目的。引網路資料)

意義

它從不同的層面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對研究當時的風俗及人文地理都有極大的價值。現藏四川省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