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吧,北京

《說吧,北京》,是由李江樹編著,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書籍封面書籍封面

中國人很難在思想上達到一致,所以人們總是看見枯燥的爭論在不休地上演。惟有一個例外是環境問題;愈來愈多的人被卷了進來,購置山林的、義務植樹的成了風潮,呼籲保護環境的大軍,漸漸壯大遍及一切階層。

除了對沙漠化自然關注的綠色行動主義,對文化環境的愛憐目光也在對焦。義憤填膺的聲浪干涉著粗野短見的施工隊,人人都成了文物保護者。強調講究的文化,痛斥淺薄的建設,老外特別來勁;常聽說哪位歐美國籍的夫人,在不辭辛苦地阻擋拆遷、保衛胡同。誰能說這不是一種社會進步呢?但任憑什麼,也擋不住隆隆的工地轟鳴。一座城市又一座城市,歷史的積累和寶貴的遺存,還是依次被拆光毀盡。雷同的十字路高架橋,使本地人找不到家。乏情的銀行樓大商廈,把粗獷北方和陰柔南方,統一成一個可憎的模式。在酷似上世紀70年代簡易樓的種種叫賣歐陸加州的樓群中、更絞盡腦汁添造了鳥巢和鍋盔;洋專家利用新潮的官僚心理,給害羞不已的都市再造一個詞,一個叫做“市”的辭彙,被濫用得曖昧可笑:不僅有若“定州市涿州市”之類的漢字悖義,在古老的草原上,你能理解如“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市滿洲里市”這樣的招牌么?而肆虐於市的癮頭似乎還遠未過去,人們正靜候哪天出現“中國市北京市八達嶺市”的正式頒布。唐宋傳奇中的天下軍州、歷史地圖上的州府路道、哪怕革委會時代的縣地省,一切歷史沉積結晶的人類聚落描述——州、府、省、縣、鎮、集,無論大小輕重,不問功能內涵,都變成詞義不明的“市”。頭上是一刀切的高度,眼裡是白晃晃的瓷磚,耳中再聽著剷除古蹟的訊息,單調和疲憊的盡頭,使人不再喜愛自己的家鄉。

所幸這畢竟是一個允許議論的領域。如保護樹林一樣,誰都可以對破壞古城風貌者,狠狠罵上幾句。甚至國家的標誌劇院尚未落成,就讀到咒它“王八蛋式建築”的文字。最早的呼籲者,那些在這個領域尚帶有濃烈政治意味時呼籲的人們,其實早已絕望地沉默。

也許,對我們這個感性遲鈍的民族,惟有到了歷史城市消亡的時刻,對城市史的觀察才可能開始。非要到了仿古街道一條條被偽造出來、而且錯覺隨之發生,連我們也真要把它們當作古蹟——新歷史城市就這么差強人意地登上了舞台,管你願意與否——人才靜心轉過身,注意珍貴的歷史城市。

人類文明的進程,在遠古的岔路口上分開的時候,城市的類型,呈現了不同的思路。也就是說,我們擁有的城市,其實在最初就有一些先天的弱點。今天有心思地比較了地中海的一些名城,才發現它們沿襲了不同的規劃。

比如,格拉納達是在一條山脊上,沿著山勢走向和起伏,先營造了宮殿即王城。然後在要塞的牆外,隨意地興起了百姓的民居。廣場即是市集,借鄰家外壁做我家的前牆,順著幾戶鄰里的小徑,勾連成城市蛛網般的通路。家居和土地的私有,限制了國家的霸道意志,一個街區與另一個街區之間是交通大路,它們沿著泉眼流水,給後代留下了改造的依據。都市建設中,藉助自然的思路,使人類獲得了說不清的好處。千年過去之後,整個那種布局,更顯現出一種迷宮的魅力。難怪數百步之內的王城和居民區,阿蘭布拉宮和阿爾巴辛窯洞區,兩處都早早被定為人類文化遺產。

而在中國人的腦子裡,規劃就是禮制。從《周禮·考工記》的時代,九經九緯的大平面,任憑改朝換代滄海桑田,未曾有一點更改。這是統治者逞示威嚴的平面,而不是居住舒適與合理的設計。這樣的布局規劃,必然把城市選擇在平原上,而平原城市除了對水患與戰爭的無力,它放棄了建築的落差,其實也就是丟失了城市的奧深。

禮制規劃的缺陷,不能單從平原的安置來追究。僵化的不僅是切豆腐式的劃分,理念中的其他因素,也使城市難得長命。不用說安陽的殷墟,不用說《清明上河圖》的汴京,即便那萬國來朝的偉大長安,它天下聞名的里坊,為什麼後來蕩然無存了呢?值得反省的例證不勝枚舉。喀什噶爾也坐落在平原上,它的魅力為什麼那么誘人呢?順便說一句:喀什市的愚蠢改造,也正以消滅魅力為綱領,以九經九緯為圖紙,日以繼夜地進行著。

除了平面之外,建築材料也是一處軟肋。從殷墟到戰國的高台(如趙國叢台楚之章華),古代的材料只有夯土。木頭加夯土的速朽,是不言而喻的。後來添些硬材料,中國建築走上了漫長的土木材料之路。這種建材作為城市的細胞材料,它的易損速蝕,造成了古代建築的保存難度。它無法和比如地中海東岸的阿拉頗,那座石築古城相媲美。遍地的古建築,其實都必須百年一落架,三十年一補修,看似碑文上寫著遠溯唐宋,其實眼前的寺廟殿堂,一色幾乎都是清代重建。我們缺乏使用石頭的傳統。無邊的平原上,昔日星點分布著燒磚窯,今天到處興建著水泥廠。那么也就沒有如阿拉頗,沒有那種沿著地中海的、上溯紀元前後依然巍峨屹立的羅馬遺蹟。土木材料的廉價和限制,滋生著都市建設的投機和短見。抽時間遛一遛石材市場開人眼界:原來根本就沒誰打算建一座石頭的建築,只有人把石頭切成片,“乾掛”在劣質材料的骨頭上!

如此建築,如此建築堆積而成的城市,它的難存韻味,它的歷史遺存,早已是危若累卵

布羅代爾在《地中海史》里歸納了早期資本主義城市的一些要素,諸如城市誕生的地理原因,以及它與市場和交通的關係,城市的官僚、商業、工業、手工業、宗教、軍事等諸多功能,指出了城市含有的糧食、政治、交通、人口等病灶,最後總結了城市的銀行時代。他說:“如果說城市生活是分階段發展的,那么,它也是分階段衰退的。城市的誕生、發展以及衰落與整體經濟形勢息息相關。城市在衰退過程中,陸續放棄它們的力量根源。”(商務,第一卷,P468)

但在16世紀導致資本主義城市興起的交通因素,尚未如今天一樣發展為城市之癌。交通是城市的脈管,它一旦癰腫發炎,城市便高燒癱瘓。發展交通,這是一個神聖的名義。交通難題是一切陰謀和腐敗的掩體。房地產的巨額利潤,當然也在這種掩體背後暗暗計算。城市是脆弱的;僅僅一個交通的藉口,就可以把每一個北京胡同的路口都變成立交怪物。城市裡的人更是脆弱的;工程隊和開發商的背後是“不可抗拒力”,人只能接受從自己的家離走遷徙的判決。隔離樁、鐵柵欄,為了交通七十老翁在爬高高的過街橋,然而汽車仍然如蝗災般瘋狂湧來。拓寬,把每一條路都拓寬到80米、100米,礙事的九經九緯,可以在它的81個交叉點都建起恐怖的立交橋。不遠的未來,可以暢想人行橫道上擠滿了擺渡般的過街公車。區區胡同就盛不下你的鄉愁么?為了交通、汽車、樓盤,為了長官意志和肥腴利潤,可以把一切文明剜骨剔肉,拆個精光!

我想起摩洛哥的菲斯城。那座古城連同今日的生活,都是聯合國的文化遺產。它也建在一個大致平坦的地面,材料也不是堅硬的花崗石,它居然用毛驢車的單行線對付交通問題。關鍵是在那裡的城市建設中,對文化的珍惜是絕對的,如同禁忌一般,沒有人敢動古城一根毫毛。而在缺乏社會監督和異議表達的規劃中,毫無禁忌,惟有霸道。

曾見過鄭州底層的舊景頃刻消失,又看到昆明木造的老街逐間拆毀。前年不見了伊犁漢人巴扎的風情,此刻又目擊喀什的帖姆巴旦被圍困——城市如同歷史,脆弱且可以塗改。遺憾已經化成了悲哀,早已是墨雖濃驚無語。難道我們競相傳遞古城拆毀的訊息、難道我們比賽對濫拆運動的詛咒么?再聽到誰絮叨北京的胡同,我感到心煩。

目錄

張承志序

一、人與故居

魯迅在北京的四個住處

張恨水和磚塔胡同

李蓮英在北京的豪宅

康有為與南海會館

譚嗣同與瀏陽會館

大刀王五

蔡鍔和棉花胡同

老舍的“丹柿小院”

張之洞的書樓

文天祥祠和于謙故居

楊昌濟和豆腐池胡同15號

香妃寺

“公車上書”和楊繼盛故居

翁同龢與東單二條

鄭和故居三不老胡同

北溝沿梁啓超故居

賽金花與陝西巷

帽兒胡同婉容故居

黑芝麻胡同奎俊府

二、京城格局

中軸線北端的元代古橋——萬寧橋

北京老城門

永定門

鐘樓——北京的中軸線北部終端

筒子河

北京老城牆

永定河古渡口

前門樓子

地壇

廣安門

朝陽門

宣武門

東直門

西直門

崇文門

天安門

長安右門

安定門

正陽門

阜成門

左安門

右安門

廣渠門

東便門

東安門中華門

西華門

清末的外城城樓

地安門

三、京城八百年

京城八百年

北京的刑場

北京八個有情趣的地方

京城鴿哨

妙應寺白塔

舊京會館

菸袋斜街

長河風光

……

四、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

五、老北京生活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