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辭彙學概論

本書是一部論述辭彙認知的專著,主要論述辭彙的主觀意義,不涉及辭彙的客觀意義。它是一部開拓性專著,為《認知辭彙學》的誕生奠定了初步基礎。全書論述了要建立《認知辭彙學》的理論框架,並提出了一些假設。《認知辭彙學》的哲學基礎是洛克的認識論方法論是折衷主義;心理學基礎是完型心理學;語言觀是有理性和非任意性的。在以上巨觀理論研究的基礎之上,作者在書中進一步從微觀上論述了的框架,如辭彙組織、辭彙“搭配”與“集”、詞義的範疇化、詞義的非範疇化、隱喻與詞義網路、詞的意象意義、詞的邏輯意義、詞的深層意義、語法化、辭彙化等內容。

圖書介紹

本概論首創性地提出和界定了“認知辭彙學”這一概念,指出了它與傳統辭彙的主要差別,為辭彙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視角,開闢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本書提出的有關《認知辭彙學》的原理原則,有理有據,理論聯繫實際,敘議結合,具有說服力,對讀者頗有啟發和開導作用。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中國英語辭彙研究沿革

1.1 胚胎時期(1930年以前)

1.2 成形時期(1931-1939)

1.3 轉型停滯時期(1950-1975)

1.4 恢復發展時期(1976-1987)

1.5 繁榮深化時期(1988-2000)

1.6 主觀意義研究時期(2000年以後)

第二章 哲學基礎和方法論

2.1 哲學通過語言來理解世界

2.2 認知辭彙學的哲學基礎

2.3 認知辭彙學的方法論

第三章 詞語產生的理據性

3.1 理據性貫穿各種語言之中

3.2 漢語字詞產生的理據性

3.3 語言是共性為主,個性為輔的產物

3.4 語言符號任意性假說涉及到語言起源問題

3.5 語言符號任意性假說被放入“黑箱子”

3.6 語言符號任意性度的不可論證性

3.7 語言符號兩分法缺失了語言符號的使用

3.8 語言符號任意性假說內容不一

3.9 語言共性理論的完善

第四章 認知辭彙學的心理學基礎

4.1 知覺的加工形式

4.2 現實表征與心理

4.3 心理表征與語言

4.4 語言表征與詞義辨別

第五章 漢、英語中創造字詞的認知同歸

5.1 漢、英語言中的象形字詞

5.2 漢、英語言中的“指事”字詞

5.3 漢、英語言中的“會意”字詞

5.4 漢、英語言中的“形聲”字詞

第六章 辭彙組織假說

6.1 克魯斯的辭彙組織假說

6.2 辭彙組織假說缺乏全面性

6.3 辭彙對稱系列假說缺乏明述性

6.4 辭彙體系假說缺乏嚴密性

6.5 辭彙組織假說的科學性

第七章 辭彙“搭配”與“集”理論

7.1 系統功能語法中的辭彙範疇

7.2 辭彙範疇理論中的組合關係

7.3 辭彙範疇理論中的聚合關係

7.4 系統功能語法中的辭彙範疇理論而非真正的範疇理論

第八章 詞義的範疇化

8.1 範疇理論與原型理論

8.2 詞義範疇化特點與基本辭彙

8.3 詞義範疇化與新詞語產生

第九章 詞義的非範疇化

9.1 詞類的不確定性是非範疇化的前提

9.2 詞的功能增益和兼類是非範疇化的起點

9.3 非範疇化導致詞義演變

第十章 隱喻與詞義網路

10.1 詞的原型義是運用隱喻的基礎

10.2 隱喻的本質是一種認知現象

10.3 隱喻觸發不同詞義領域的互動

10.4 隱喻與一詞多義

10.5 隱喻是創造新詞語的途徑

10.6 隱喻所產生的科技新詞語

10.7 隱喻產生的政經新詞語

10.8 隱喻產生的文體新詞語

10.9 隱喻產生的其他新詞語

第十一章 詞的意象意義

11.1 詞義的加細程度

11.2 詞義的結構突顯

11.3 詞義的假設與期待

11.4 詞義的述義比例和轄域

11.5 詞義的視角

第十二章 語言辭彙的三種義

12.1 詞的字面意義與內涵意義的互相轉換

12.2 語言辭彙三種意義的認識

12.3 社會文化意義中的言語義

12.4 社會文化意義中的交際義

第十三章 詞語在語篇中的邏輯意義

13.1 辭彙的邏輯紐帶

13.2 系動詞的邏輯意義

13.3 表示對等關係

13.4 分子和類屬關係

13.5 表示類和類的包含於關係

13.6 表示二項或多項的關係

13.7 表示事物的存在

13.8 充當複合判斷聯結詞

第十四章 20世紀美國“俗成語”語用管窺

14.1 俗成語的來源

14.2 俗成語的特徵

14.3 俗成語意義構建

14.4 俗成語的類型

14.5 俗成語的使用特徵

第十五章 語法化與辭彙化

15.1 語法學與辭彙學的基本概念

15.2 語法化

15.3 辭彙化

參考文獻

後 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