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作全文
聞道身心自在寕,香飄上下六神明。
沈檀徧采三山曉,麝藿重尋九陌晴。
寄意返魂憐武帝,關情滿座說荀卿。
篆煙此日慿誰識,范曄風中徹骨清 。
體式歸屬
近體詩 ·七言律詩
寫詩緣起
該詩系著名詩人阿袁老師甲午春夏之交在北京龍泉寺受邀參訪期間,見到其研發的龍泉心香乃屬純天然、純手工以及無化工添加劑的有益身心健康的環保線香,並應龍泉寺天睿居士祈請之後,見其龍泉心香淘寶店鋪里的香品種類頗為不少,以為它有益於人們的日常健康生活,乃不覺欣然賦寫了這一首七言律詩 。
典故注釋
“聞道身心自在寕”句:語本元人王哲《雨霖鈴》詞“上透青霄,唯占逍遙自在寕謐”,宋人許景衡《甲辰春作》詩“尚寬九死憐多病,乞與江湖自在身”及明代人鄧雲霄《天坐歌》詩“贏得投閒自在身,鷗羣漁父永為鄰”而化用之。而其字面或亦受宋人俞灝《病眼》詩“閒身自在寕須祿,俗客相看只是魔”影響者。
今據阿袁先生專著《誤讀誤寫誤用字字典》等可知,“自在寕”之“寕”,現今雖簡化為“寧”,但在古漢語中則分明為毫不相干之兩字(因“寧”音“佇”,其義為古時群臣朝見君主之地也),而此實為閱讀古籍帶來極大不便與誤解,即一些專業用書與網站亦混淆莫辨其義,可傷也。故先生詩中所採用者準此;下文所涉“ 沈”“ 徧”“ 采”“ 憐”“ 慿”諸字同,不復贅述。
又, 聞道:聽說也,蓋多為五言、七言近體詩之發語詞;《莊子 ·秋水篇》引先秦時期之所謂“野語”云:“聞道百以為莫已若,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士尚志,聖人貴精。”又,唐人元稹《遣行十首(其十)》詩:“聞道陰平郡,翛然古戍情。”
身心:身體與精神也;唐人翁洮《夏》詩:“身心已在喧闐處,惟羨滄浪把釣翁。”
香飄上下:宋人王邁《惠安頼惟允汝恭乞崇清老椿芳桂四大字為賦二詩(其二)》詩:“色香假合成此樹,天上香飄天下聞。”又,南北朝人宇文毓《貽韋居士詩》:“風動秋蘭佩,香飄蓮葉衣。”
六神:古以人之心、肺、肝、腎、脾、膽,各有其神主宰,稱為六神。漢人張衡《髑髏賦》:“五內皆還,六神皆復。”另可參閱《黃庭內景經·心神》所述。
沈檀:亦作“沉檀”,即指沉香木和檀木,二者均為香木,唐人羅隱《迷樓賦》:“斯樓乃峙,榱桷沉檀,棟樑杞梓。”此處亦可特指用沉香木和檀木所做之兩種著名薰香料,《梁書·諸夷傳·盤盤國》:“中大通元年五月,累遣使貢牙像及塔,並獻沉檀等數十種。”唐人李中《宮詞》詩之二:“金波寒透水精簾,燒盡沉檀手自添。”
徧采:同“遍采”,現在亦已簡化,意謂到處採集也。唐人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 其八 驃國樂》詩:“又遣遒人持木鐸,徧采謳謠天下過。”
三山曉:眾山明淨貌。元人劉鶚《西山即事》詩:“煙迷柳影三山曉,月浸荷花十里秋。” 又,明代人龔斆《贈松江王千里太守囘蒼梧》詩:“一年夢隔三山曉,千里恩涵五嶺春。”又,明代人程通《和朱訓導韻》詩:“蓬萊仙闕三山曉,楊柳人家萬井煙。”
麝藿:指麝香與藿香兩種香料,如同上述所及之“沉檀”,皆為製作線香或香珠之原料名。明代人劉繪《元夕同雜賓里中觀放煙火》詩:“麝膏芳藿夜將闌,蔓延劇戲幾回看。”
九陌晴:唐人劉得仁《禁署早春晴望》詩:“御林聞有早鶯聲,玉檻春香九陌晴。”又,宋人陳造《次韻楊帥留客賞雪二首(其二)》詩:“綺羅樽俎諸賓醉,簫鼓樓台九陌晴。”按, 九陌,泛指都城大道或繁華鬧巿;唐人駱賓王《帝京篇》詩:“三條九陌麗城隅,萬戶千門平旦開。”亦特指京城;清人顧炎武《薊門送子德歸關中》詩:“燕山一別八年餘,再裹行幐來九陌。”自然亦可指田間之道路也;宋人蘇軾《次韻蔣穎叔錢穆父從駕景靈宮》(其一)詩:“雨收九陌豐登後,日麗三元下降辰。”
寄意:寄託心意也。晉人陶潛《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詩:“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別。”按此據阿袁(即陳忠遠)先生《魯迅詩編年箋證》書中註解所及者。
返魂憐武帝:《海內十洲記》:“聚窟洲,在西海中申未之地……山多大樹,與楓木相類,而花葉香聞數百里,名曰反魂樹。扣其樹亦能自作聲,聲如群牛吼。聞之者皆心震神駭。伐其木根心,於玉斧中煮取汁,更微火煎如黑錫狀,令可丸之,名曰驚精香,或名之為震靈丸,或名之為反生香,或名之為震檀香,或名之為人鳥精,或名之為卻死香,一種六名。斯靈物也,香氣聞數百里,死者在地,聞香氣乃卻活,不復亡也。”又,《太平廣記·卷三·〈神仙三·漢武帝〉》:“到七月七日,乃修除宮掖,設坐大殿。以紫羅薦地,燔百和之香,張雲錦之幃。燃九光之燈,列玉門之棗,酌蒲萄之醴,宮監(明抄本宮作躬)香果,為天宮之饌。帝乃盛服,立於陛下,敕端門之內,不得有妄窺者。”蓋漢武帝平生追求不死之術,日望死後能返魂,而實不可能者也,故詩人用一“憐”字。按,“憐”“憐”原為不同字,今“憐”已簡化為“憐”。
關情:動心,牽動情懷也;唐人陸龜蒙《又酬襲美次韻》詩:“酒香偏入夢,花落又關情。”亦謂對人或事物注意、重視也;唐人崔峒《送蘇修游上饒》詩:“世事關情少,漁家寄宿多。”
滿座說荀卿:《藝文類聚 ·卷七十 ·〈服飾部下·香爐〉》:“劉季和性愛香,嘗上廁還,過香爐上。主簿張坦曰:‘人名公作俗人,不虛也。’季和曰:‘荀令君至人家,坐處叄日香。為我如何令君,而惡我愛好也。’”按,令、卿,二者既同為官稱,又皆為對人之敬稱也。此處特借指漢末時人尚書令荀彧;據謂荀彧到人家坐後其位子三日香氣不失,故名。
篆煙:盤香之煙縷;唐人戴叔倫《宮詞》:“塵暗玉階綦跡斷,香飄金屋篆煙清。”亦即指“篆香”;宋人李清照《滿庭芳》詞(其一):“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
慿誰識:宋時釋元聰《頌古八首(其五)》詩:“明明道不說,此理慿誰識。”又,宋時釋德洪《贈山人》詩:“出塵風骨慿誰識,且枕焦桐混世吟。”又,明代人何絳《竹榻》詩:“遠夢憑誰識,孤懷與爾知。”又,明代人江源《螺川舟中與世賞內翰小酌聯句叄首(其二)》詩:“胸中老氣憑誰識(王),眼底風光為我留。”按,“慿”“憑”原為兩字,現“慿”已簡化為“憑”。
“范曄”句:《宋書 ·卷六十九 ·〈范曄孔熙先列傳〉》:“(范)曄性精微有思致,觸類多善,衣裳器服,莫不增損制度,世人皆法學之。撰《和香方》,其序之曰:‘麝本多忌,過分必害;沉實易和,盈斤無傷。零藿虛燥,詹唐黏濕。甘松、蘇合、安息、鬱金、柰多、和羅之屬,並被珍於外國,無取於中土。又棗膏昏鈍,甲煎淺俗,非唯無助於馨烈,乃當彌增於尤疾也。’此序所言,悉以比類朝士:‘麝本多忌’,比庾炳之;‘零藿虛燥’,比何尚之;‘詹唐黏濕’,比沉演之;‘棗膏昏鈍’,比羊玄保;‘甲煎淺俗’,比徐湛之;‘甘松、蘇合’,比慧琳道人;‘沉實易和’,以自比也。”
徹骨清:唐人李涉《奉宣慰使魚十四郎》:“年纔二十眾知名,孤鶴儀容徹骨清。”又,宋人蘇軾《菩薩蠻·贈徐君猷笙妓》:“越調變新聲,龍吟徹骨清。”又,宋人鄒浩《寄長沙何子玉》詩:“一甌難忘雪雲輕,濯盡氛埃徹骨清。”又,宋人王柏《和易巖蘭菊韻》:“披來破衲便身穩,寫到新詩徹骨清。”
簡括賞析
《詠香詩》,系著名詩人、學者、書畫家、文學家和魯迅學家阿袁(即陳忠遠)先生暇時吟詠線香的力作,也是我國史詩上為數並不很多的詠香之佳作,因此它不僅極大地充實了我國香文化的現有內涵,而且對於我國傳統詩歌意蘊的豐富和詩歌題材的展拓也頗具意義。該詩屬於近體詩中的七律,首句用韻以鄰韻通葉作起,是唐宋名家名作常見的做法。其間的用典見出詩人頗為淵博的學養,同時,詩人自身醇厚的性情亦得以較為有力的展現,可謂是一首聲情並茂的七律佳構。著名詩人、學者熊盛元先生以為此詩“典雅高華,風格頗似晚清李希聖”,可謂具眼之見。
作者簡介
陳忠遠,字定之,號藥愚居士,筆名阿袁、中元等,溫州永嘉人;中國當代著名詩人,學者,文學家,書畫家,魯迅學家,百科學術委員會委員等。新世紀以來,陳忠遠大都以“阿袁”一名發文和出書,而且在學界,他亦大抵以“阿袁”示人。
陳忠遠(即阿袁)先後出任溫州市主流媒體暨北京國家級媒體記者、編輯,北京國家級出版社編輯,國學部主任及一國家級畫報總編輯;現兼任特聘教授等。
阿 袁(即陳忠遠)撰有《唐詩故事》、《宋詞故事》、《詩詞正韻》、《藥愚對韻》、《魯迅詩編年箋證》、《歷代名流詩文公案直判》、《魯迅先生的心裡話》和《詩祖陳子昂與女皇武則天》等10 餘部專著,共約500餘萬字。這些著作大多由人民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和中國青年出版社等出版發行。2012年,阿袁編著的明代文化大家馮夢龍先生關於國學方面的學術論著《論語指月》和《孟子指月》等,則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辛卯春間,阿袁《魯迅詩編年箋證》一書研討會由人民出版社、北京魯迅博物館和中國人民大學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共同召開,其專精的學術成就受到了有識之專家的一致讚嘆。據了解,該書糾正了200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最新版《魯迅全集》和“魯研界”歷來研究中的大量訛誤,被稱為是魯迅詩研究的集大成者。
此外,在學術研究過程中,阿袁(即陳忠遠)還發現並糾正了《辭源》、《辭海》、《文選》、《全唐詩》、《全宋詩》、《康熙字典》、《幼學瓊林》、《詩韻合璧》、《淵鑒類函》、《四庫全書》(其中一部分)以及多種版本的《中國古代文學史》等權威書籍中為數眾多的錯訛。與此同時,阿袁的學術經歷被多種辭書或名典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