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絕詩句
《蟬》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在獄詠蟬》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蟬》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詠蟬》,李商隱的《蟬》,都是唐代托詠蟬以寄情的名作。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現逐一玩味:
虞世南的《蟬》解析
詩人簡介
虞世南(558-638), 字伯施,餘姚人。沉靜寡慾,精思讀書,至累旬不盥櫛。文章婉縟,見稱於僕射徐陵,同是有名。在隋,官秘書郎,十年不徙。入唐,為秦府記室參軍,遷太子中舍人。太宗踐祚,歷弘文館學士、秘書監。卒諡文懿。太宗稱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集三十卷。
詩詞賞析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最早的一首,很為後人稱道。首句“垂緌飲清露”,“垂緌”是古人結在領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像下垂的冠纓,故稱“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息於高處,餐風飲露,故為“飲清露”。這句寫出了蟬的清華俊朗的特點。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 “流響”寫蟬長鳴不已,悅耳動聽,用一“出”字,將無形的聲音傳送寫得可感可見。這句雖只對蟬聲遠傳進行了描寫,讀者卻已可窺蟬的高標逸韻。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秋風的傳遞所致,詩人卻別有會意,強調這是由於“居高”使然。這種獨特的感受蘊涵一個真理:立身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權貴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真如俗話所說,“是金子總會發光”。兩句中的“自”、“非”,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頗顯大氣。這兩句看似寫蟬,實則帶有自況的意味,表達出詩人對自身內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聯繫到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讚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虞世南此處表現出來的自信該不為過吧。
駱賓王的《詠蟬》解析
詩人簡介
駱賓王(約627—約684) 字觀光,婺州義烏人(今中國浙江義烏)人。與同時代的 王勃、楊炯、盧照鄰並稱為“初唐四傑”, 其父官青州博昌縣令,死於任所。他7歲能詩,有“神童”之稱。據說詠鵝詩就是此時所作:“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父死後,他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
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間,為道王李元慶府屬,道王叫他陳述才能,他恥於自炫,辭不奉命。後拜奉禮郎,為東台詳正學士。因事被貶,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後入蜀,居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幕,平定蠻族叛亂,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時,與盧照鄰往還唱酬。儀鳳三年(678),後調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又由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武則天當政,駱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駱在獄詠蟬,有云:“露信高潔,誰為表余心?”以抒悲憤。次年,遇赦得釋。調露二年(680),出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棄官游廣陵,作詩明志:“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嗣聖元年(684),武則天廢中宗自立,這年9月,徐敬業(即李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為徐府屬,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他起草著名的《討武氏檄》(即《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暗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氣吞山河。武則天讀至“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皇然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武則天感嘆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資治通鑑》說他與李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詩》則說:“當敬業之敗,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髮,遍游名山。至靈隱,以周歲卒。”
在四傑中他的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駱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豪情壯志,見聞親切。唐中宗復位後,詔求駱文,得數百篇。後人收集之駱賓王詩文集頗多,以清陳熙晉之《駱臨海集筆注》最為完備。
詩詞賞析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這首詩作於高宗儀鳳三年。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怒武后,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首聯在句法上運用對偶,寫法上啟用比興,以蟬聲來逗起客思。詩一開始即點出時間:秋天,蟬在日漸蕭瑟的秋日鳴叫著;地點在獄中,作為“南冠”(囚徒)的詩人,身心不得自由。落魄加上孤寂,此時詩人更加深深懷念家園了。
頷聯一句寫蟬,一句寫自己,以“不堪”和“來對”將物我聯繫在一起。自己大好的青春,經歷了政治上種種折磨已經消逝,頭上增添了星星白髮。在獄中看到這高唱的秋蟬,還是兩鬢烏玄,不禁自傷老大,同時想到自己的少年時代,也何嘗不如秋蟬高唱,而今不但一事無成,還鋃鐺入獄。同時“白頭吟”又是樂府曲名,相傳西漢時司馬相如對卓文君愛情不專後,卓文君做《白頭吟》以自傷。這裡,詩人巧妙地運用了這一典故,進一步比喻當權者辜負了詩人對國家一片忠誠之愛。
頸聯純用比興手法,兩句無一不在說蟬,也無一不在說自己。“露重”、“風多”比喻政治環境惡劣,“飛難進”比喻自己仕途鬱郁不得志,“響易沉”比喻自己言論受到壓抑,不自由。蟬如此,自己也如此,詠物詩寫到這種境界,真算是物我融混了。此處與杜甫《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有異曲同工之妙。
尾聯再接再厲,仍用比興。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有誰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呢?自己品性高潔,不為世人了解,反被誣陷入獄,正如屈原在《離騷》中所唱的“世渾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此時有哪一個肯替自己雪冤呢?而今患難之中,惟有蟬能為我高唱,也只有我能為蟬長吟。
李商隱的《蟬》解析
詩人簡介
李商隱(八一二-八五八),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開成二年(八三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補宏農尉。年輕時即以文才受令狐楚的賞識,可是李商隱卻與涇源節度使王茂元之女結婚。當時牛李黨爭正在尖銳時期,令狐楚是牛黨,王茂元則是與李黨有關。宣宗即位以後,牛黨當權,令狐楚兒子當了宰相,打擊一切與李黨有關的人,從此李商隱一直被壓抑而抬不起頭。幾次到長安活動,只補得了一個太常博士。最後死於滎陽,年僅四十七歲。
李商隱是唐朝一位有著獨特成就,對後世產生過巨大影響而大家的評價又極為分歧的詩人。他的詩,有的是直接對時事政治表示態度的;有的是託古諷今,歌詠歷史題材;有的是抒寫友朋生死之情的;有的是感傷身世之作,而人們最熟悉的則是他的愛情詩。這些異常複雜的內容,又幾乎都是和他的身世遭遇有著密切的聯繫。
李商隱是晚唐詩壇的一顆明星。他的多愁善感和繁博的事象及複雜的意念,在他的詩里往往是避實就虛,透過一種象徵手法把它表現出來。這種象徵手法建築在豐富而美妙的想像的基礎上,因而他筆下的意象,有時如七寶琉蘇那樣繽紛綺彩;有時像流雲走月那樣的活潑空明,給人以強烈的美感。他的近體詩,尤其是七律更有獨特的風格,繡織麗字,鑲嵌典故,包藏細密,意境朦朧,對詩的藝術形式發展有重大貢獻。著有《玉溪生詩》。
主要作品
《蟬》《菊》《登樂遊原》
《風雨》《 落花》 《涼思》
《北青蘿. 錦瑟》 《 無題 其一》
《隋宮(一)》 《無題 其四》 《無題 其三》
《籌筆驛》《 無題 其二》《 春雨》
《無題兩首 其二》 《夜雨寄北 》 《寄令狐郎中》
《隋宮(二)》《 瑤池》《 嫦娥》
《賈生》
詩詞賞析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這首詠蟬詩,詩人抓住蟬的特點,結合自己的情思,“為情而造文”。詩中的蟬,也就是詩人自己的影子。
首聯聞蟬鳴而起興。“本以高難飽”蟬棲息於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自己因為人清高,所以清貧。“徒勞恨費聲”,蟬由“難飽”而發出的鳴叫聲,哀中有恨。此種鳴叫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所以是徒勞的。自己因清貧而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但這樣的陳情也是白費的。蟬本無情,無所謂“難飽”與“恨”,其實“難飽”和“恨”的正是詩人自己,只是詩人將這種感情寄寓在蟬身上來表達,更顯中國詩歌的含蓄之美。
頷聯將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了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叫聲到五更時分已稀疏得快要斷了,可是一樹的葉子兀自綠著,並不為蟬鳴的“疏欲斷”而悲傷難過,顯得那樣冷酷無情。此處涉及到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一樹的碧綠本無關涉,而詩人卻怪樹的無動於衷,其實責怪的是有力者不肯出手相助,使自己困頓尷尬的遭遇不能改變。如此看來便順理成章了。
頸聯拋開詠蟬,轉到自己身上,將感情挑得更明。“薄宦梗猶泛”,詩人在各地當幕僚,是個小官,辛苦輾轉,好象大水中的木頭到處漂流。這種不安定的生活,使他頓生思鄉之情。同時“田園將蕪”,思歸的理由又多了一層。這兩句看似與上文的詠蟬無關,其實正因官小祿微,所以“難飽”“費聲”,得力者“無情”,才使詩人動了歸隱之心。
尾聯又回到詠蟬上來,用擬人的方法寫蟬,同時呼應開頭,首尾照應。蟬的鳴叫聲提醒我這個與之境遇相仿的小官,“舉家清貧”勞心傷神的漂泊生活不如歸家弄田。
同為詠蟬,同樣工於比興寄託,但由於作者的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卻呈現出如此殊異的面貌,構成了如此富有個性特徵的藝術形象。以上三篇,堪稱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虞世南的《蟬》譯文
蟬垂下像帽帶一樣的觸角吮吸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稀疏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聲遠傳的原因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而不是依靠秋風。
駱賓王的《詠蟬》譯文
深秋季節西牆外寒蟬不停地鳴唱,蟬聲把我這囚徒的愁緒帶到遠方。怎堪忍受正當玄鬢盛年的好時光,獨自吟誦白頭吟這么哀怨的詩行。露重翅薄欲飛不能世態多么炎涼,風多風大聲響易沉難保自身芬芳。無人知道我象秋蟬般的清廉高潔,有誰能為我表白冰晶玉潔的心腸?
李商隱的《蟬》譯文
你棲息在樹的高枝上,餐風飲露,本來就難以飽腹,何必哀婉地發出恨怨之聲?這一切其實都是徒勞的。由於徹夜鳴叫,到五更時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樹依然如故,毫無表情。我官職卑微,像桃木偶那樣四處漂泊,而故鄉的田園卻已荒蕪。煩請你用鳴叫之聲給我敲響警鐘,我的家境同樣貧寒而又淒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