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層

診斷層

診斷層是指凡用於鑑別土壤類別的,在性質上有一系列定量規定的特定土層。診斷層可謂是土壤發生層的定量化和指標化。兩者是密切相關而又相互平行的體系。

建立診斷層的必要性

土壤診斷層 土壤診斷層

土壤診斷層用於研究土壤發生和 了解土壤基本性質,需建立一套完整的發生層;而用於土壤系統分類,則必定要有一套診斷層和診斷特性。

類別

診斷層按其在單個土體中出現的部位,可細分為診斷表層和診斷表下層。

診斷表層

診斷表層位於單個土體最上部的診斷層。在土壤系統分類中這種表層用epipedon表示,表明是單個土體的上部層段 。因此,它並非發生層A層的同義語,而是廣義的“表層”。既包括狹義A層,也包括A層及由A層向B層過渡的AB層;另外,還包括在認為土壤形成過程中由認為耕作施肥活動造成的覆於原土壤單個土體上部、厚度達50cm或更厚的灌淤表層、堆墊表層等層段,不論它們是否已有Bp層(耕作澱積層)的分異。如果原診斷層表層上部因耕作被破壞或受沉積物覆蓋的影響,則必須取上部18cm厚的土壤的混合土樣或以加權平均值(耕作的有機表層取(0—25cm混合土樣)作為鑑定指標 。

診斷表層的分類:

本系統分類共設11個診斷表層,可以歸納為四大類:即有機物質表層、腐殖質表層類、認為表層類和結皮表層類。

1. 有機物質表層類(Organic epipedons)

它們是由含量有機碳的有機土壤物質組成的診斷表層,包括有機表層和草氈表層。

1.1有機表層(Histic epipedon)

礦物土壤中經常被水飽和,具高量有機碳的泥炭質有機土壤物質表層;或被水分飽和的時間很短,具極高量有機碳的枯枝落葉質有機土壤物質表層。

(1) 泥炭質表層具有以下全部條件:

a.大多數年份(10年中≧6年)至少有一個月被水分飽和(人工排水例外);和

b.厚度:

(a)若水蘚纖維按體積計 ≥ 75%,或土壤容重(潮或潮態)<0.1Mg/m 為20~60cm;或

(b) 若水蘚纖維按體積計<75%,或有機土壤物質主要為半腐和高腐的,或土壤容重(潮或濕態)為0.1—0.4Mg/m ,則為20—40cm;或

(c)或上部50cm範圍內覆有或夾有礦質層次,其總厚度應≤10cm;和

c.有機碳含量

(a)在符合b(b)項條件的各亞層中(不包括所夾的礦質層次);

i.若礦質部分黏粒含量≥600g/kg,則有機碳含量≥180g/kg;或

ii.若礦質部分不含黏粒,則有機碳含量≥120g/kg;或

iii.若礦質部分粘粒含量<600g/kg,則有機碳含量應≥[120g/kg+(黏粒含量g/kg×0.1)];或

(b)若該泥炭質表層上部為耕作層,則0—25cm深度內土層混合後的有機碳含量為:

i.若礦質部分黏粒含量≥600g/kg,則≥160g/kg;或

ii.若礦質部分不含黏粒,則≥80g/kg;或

iii.若礦質部分黏粒含量<600g/kg,則≥[80g/kg+(黏粒含量g/kg÷7.5)]。

(2)枯枝落葉質表層具有以下全部條件:

a.大多數年份被水分飽和時間不到一個月;和

b.厚度≥20cm;和

c.有機碳含量≥200g/kg( 包括枯枝落葉層)。

1.2草氈表層(Mattic epipedon)

高寒草甸植被下具有高量有機碳有機土壤物質、活根與死根根系交織纏結的草氈狀表層。它具有以下條件:

(1) 厚度≥5cm,有一定彈性,鐵鏟不易挖掘;和

(2) 纏結根系按體積計≥50%;和

(3) 纏結根系之間有不同分解程度的他有機土壤物質,色調為7.5YR—10YR,潤態明度<3.5,乾態明度<5.5,潤態彩度<3.5;和

(4) 碳氮比一般為14—20;和

(5) 大多數年份被水分飽和的時間〈一個月;和

(6) 容重為0.5—1.1Mg/m ;和

(7) 具寒性或更冷的土壤溫度狀況。

2. 腐殖質表層類(Humic epipedons)

它們是腐殖質積累作用下形成的診斷表層,包括暗沃表層、暗脊表層和淡薄表層。主要用於鑑別土類、亞類一級,但暗沃表層加均腐殖質特性則是鑑別均腐殖質腐殖土綱的依據。“暗沃”“暗脊”除反映其腐殖質含量較高,且土壤顏色的明度和彩度值較低外,還分別說明鹽基的飽和與貧瘠狀況。“淡薄”表示該診斷層或腐殖質含量較低,且明度和彩度值較高,或是厚度較薄。

2.1 暗沃表層(Mollic epipedon)

有機碳含量高或較高、鹽基飽和、結構良好的暗色腐殖質表層。它具有以下條件:

(1) 厚度:

a. 若直接位於石質、準石質接觸面或其他硬結土層之上,為≥10cm;或

b. 若土體層(A+B層)厚度<75cm,應相當於土體層厚度的1/3,但至少為18cm;或

c. 若土體層厚度≥75cm, 應≥25cm;

(2) 顏色:具有較低的明度和彩度;搓碎土壤的潤態明度<3.5,乾態明度<5.5;潤態彩度<3.5;若有C層,其乾、潤態明度至少比C層暗一個芒塞爾單位,彩度應至少低2個單位;和

(3) 有機碳含量≥6g/kg;和

(4) 鹽基飽和度(NH4OAc法,下同)≥50%;和

(5) 主要呈粒狀結構、小角塊狀結構和小亞角狀結構;乾時不呈大塊狀或整塊狀結構,也不硬。

2.2暗脊表層(Umbric epipedon)

有機碳含量高或較高、鹽基不飽和的暗色腐殖質表層。除鹽基飽和度<50%和土壤結構的發育比暗沃表層稍差外,其餘均同暗沃表層。

2.3淡薄表層(Ochric epipedon)

發育程度較差的淡色或較薄的腐殖質表層。它具有以下一個或一個以上條件:

(1)搓碎土壤的潤態明度≥3.5,乾態明度≥5.5,潤態彩度≥3.5;和/或

(2) 有機碳含量<6g/kg;或

(3) 顏色和有機碳含量同暗沃表層或暗脊表層,但厚度條件不能滿足者。

3.人為表層類(Anthropic epipedons)

它們是在人類長期耕作施肥等影響下形成的診斷表層,包括灌淤表層、堆墊表層、肥熟表層和水耕表層。分別是由渾水灌溉形成的灌淤土壤、由人為堆墊作用形成的堆墊土壤、長期種植蔬菜的高度熟化菜園土壤和長期種植水稻並具有特定發生層分異的水田土壤的診斷依據。其中堆墊表層還根據其物質來源不同,細分出泥墊和土墊兩亞型;前者是珠江三角洲桑(蔗、蕉、花、草)基魚塘地區泥墊旱耕人為土的,後者則是黃土高原地區土墊旱耕人為土的鑑別依據。關於肥熟表層的有效磷指標,張效朴、龔子同等(1995)專門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我們所用的NaHCO3浸提磷指標優於國際上通用的檸檬酸溶性磷指標,並對原來的定量指標提出修訂建議。基於此,《修訂方案》對肥熟表層的一系列指標作了全面調整,還重新規定肥熟旱耕人為土的診斷依據除肥熟表層外,還應具有磷質耕作澱積層。與此類似,水耕表層只是水耕人為土土亞綱的診斷依據之一,後者還必需再具有一個診斷表下層——水耕氧化還原層。

3.1灌淤表層[Siltigic epipedon(Irragric epipedon)]

長期引用富含泥沙的渾水灌溉(Siltigation),水中泥沙逐漸淤積,並經施肥、耕作等交替作用影響,失去淤積層理而形成的由灌淤物質組成的人為表層,它具有以下條件:

(1) 厚度≥50cm;和

(2) 全層在顏色、質地、結構、結構性、碳酸鈣含量等方面均一;相鄰亞層的質地在美國農部制質地三角表中應處於相同或相鄰位置;和

(3) 土表至50cm有機碳加權平均值≥4.5g/kg;隨深度逐漸減少,但至該層底部最少為3g/kg;和

(4) 泡水一小時後,在水中過80目篩,可見扁平狀半磨圓的緻密土片,在放大鏡下可見淤積微層理;或在微形態上有人為耕作擾動形貌——半磨圓、磨圓狀細粒質團塊,內部或可見有殘存淤積微理層;和

(5) 全層含煤渣、木炭、磚瓦碎屑、陶瓷片等人為侵入體。

3.2堆墊表層[Cumulic epipedon(Terric epipedon)]

長期施用大量土糞、土雜肥或河塘淤泥等經耕作熟化而形成的人為表層。它具有以下全部條件:

(1) 厚度≥50cm;和

(2) 全層在顏色、質地、結構、結構性等方面相當均一,相鄰亞層的質地在美國農部制質地三角表中應處於相同或相鄰位置;和

(3) 土表至50cm有機碳加權值≥4.5g/kg;和

(4) 受堆墊物質來源影響,除具有與臨近起源土壤相似的顆粒組成外,並且下列之一的特徵:a. 有殘留的新形成的銹紋、銹斑、潛育斑、或兼有螺殼、貝殼等水生動物殘體等水成、半水成土壤的特徵(泥墊特徵);或b. 有與臨近自成型土壤相似的某些診斷層碎屑或診斷特性(土墊特徵);和

(5) 含煤渣、木炭、磚瓦碎屑、陶瓷片等人為侵入體。

3.3肥熟表層(Fimic epipedon)

長期種植蔬菜,大量施用人畜糞尿、有機垃圾和土雜肥等,精耕細作,頻繁灌溉而形成的高度熟化人為表層。它具有以下條件:

(1)厚度≥25cm(包括上部的高度肥熟亞層和下部的過渡性肥熟亞層);和

(2)有機碳加權平均值≥6g/kg;和

(3)0~25cm土層內0.5mol/L NaHCO浸提有效磷加權平均值≥35mg/kg(有效PO≥80mg/kg);和

(4)有多量蚯蚓糞;間距<10cm的蚯蚓穴占一半或一半以上;和

(5)含煤渣、木炭、磚瓦碎屑、陶瓷片等人為侵入體。

3.4水耕表層[Anthrostagnic epipedon (Hydragric epipedon)]

在淹水耕作條件下形成的人為表層(包括耕作層和犁低層)。它具有以下全部條件:(1)厚度≥18cm;和

(2)大多數年份當土溫>5℃時,至少有3個月具人為滯水水分狀況;和

(3)大多數年份當土溫> 5℃時,至少有半個月,其上部亞層(耕作層)土壤因受水耕攪拌而糊泥化(Puddling)和

(4)在淹水狀況下,潤態明度≤4,潤態彩度≤2,色調通常比7.5YR更黃,乃至呈GY,B或BG等色調;和

(5)排水落乾後多銹紋、銹斑;和

(6)排水落乾狀態下,其下部亞層(犁低層)土壤容重對上部亞層(耕作層)土壤容重的比值≥1.10。

4.結皮表層類(Crustic epipedons)

它們是根據乾旱表層和鹽結殼兩診斷表層的結構狀況歸類。

4.1乾旱表層(Aridic epipedon)

在乾旱水分狀況條件下形成的具特定形態分異的表層。乾旱表層就其腐殖質積累特徵來看,相當於腐殖質表層中的淡薄表層。但在乾旱地區的生物氣候條件和由此決定的乾旱土壤水分狀況條件下,這種腐殖質表層在下列因素影響下,發生了特有的形態分異:①有限的水分供給和強烈的水分蒸發,導致土壤水分的淺層下行和上行。②淺層的水分條件使土壤的凍融作用主要在土壤上部的淺層內進行;雖然乾凍作用可涉及較深的部位,但對土層分異不發生影響。③無植被或植被稀疏,而且主要是短命和類短命植物,在經常受大風吹刮的情況下,土壤表面不斷遭受風蝕、風積作用的影響。因此,在乾旱土剖面上部形成了特有的孔泡結皮層和片狀層,以及與此相聯繫的一定地表特徵。

它具有下列條件:

(1)具有下列之一的地表特徵:

a.有礫冪;礫石、石塊表面有荒漠漆皮或風蝕刻痕、或兩者兼有;或

b.有沙層、砂礫層或小沙包;或

c.有多邊形裂縫,並有由地衣和藻類組成的黑色、或間有其他顏色的薄有機皮;或

d.為光板地;並有寬數毫米至1cm,深1—4cm的多邊形裂隙,裂隙內多填充有砂粒和/或粉砂粒;多角形體表面有極薄層粘粒結皮;和

(2)從地表起,無鹽積或鈉質孔泡結皮層或其下墊的土鹽混合層;和

(3)從地表起,有一厚度≥0.5cm,含不同數量氣泡狀孔隙的孔泡結皮層(除非遭受強烈風蝕);緊接孔泡結皮層之下有厚數厘米至10cm、呈鱗片狀或片狀結構的片狀層,含較少氣泡狀孔隙和/或變形氣泡狀孔隙(除非遭受強烈風蝕);或

(4)孔泡結皮層之下的片壯層發育微弱或由於有多量石膏聚積而不發育;或

(5)在向半乾潤土壤水分狀況過渡的土壤中,即當潤態明度<3.5;乾態明度<5.5,潤態彩度<3.5時,孔泡結皮和/或片狀層發育微弱,但必須符合(1)b或(1)c條件

4.2 鹽結殼(Salic crust)

由大量易溶性鹽膠結成的白色或黑色表層結殼。它具有以下條件:

(1)從地表起,厚度≥2cm;和

(2)易溶性鹽含量≥100g/kg

診斷表下層

診斷表下層(Diagnostic subsurface horizons)是由物質的淋溶、遷移、澱積或就地富集作用在土壤表層之下形成的具診斷意義的土層。包括發生層中的B層(例如粘化層)和E層(例如漂白層)。在土壤遭受剝蝕的情況下,可以暴露於地表 。

本系統分類共設20個診斷表下層。

1.漂白層(Albic horizon)

由黏粒和/或游離氧化鐵淋失,有時伴有氧化鐵的就地分凝,形成顏色主要決定於砂粒和粉粒的漂白物質所構成的土層。它具有以下全部條件:

(1)厚度≥1cm,位於A層之下,但在灰化澱積層、黏化層、鹼積層或其他具一定坡降的緩透水層如黏磐、石質或準石質接觸面等之上;可呈波狀或舌狀過渡至下層,但舌狀延伸深度<5cm;和

(2)由≥85%(按體積計)的漂白物質組成(包括分凝的鐵錳凝團、結核、斑快等在內)。漂白物質本身顯示下列之一的顏色:

a.彩度≤2,以及或是潤態明度≥3,乾態明度≥6,或是潤態明度≥4,乾態明度≥5;或b.彩度≤3,以及或是潤態明度≥6或乾態明度≥7,或是粉粒、砂粒色調為5YR或更紅,明度同a。

2.舌狀層(Glossic horizon)

由呈舌狀淋溶延伸的漂白物質和原土層殘餘所構成的土層。它具有以下兩個條件:

(1)其上覆土層或漂泊層,或為其他土層,但本層內漂白物質的舌狀淋溶延伸深度必須≥5cm(所形成的舌狀物,其垂直深度大於寬度;寬度大小依被伸入的土層的質地而異),故舌狀層厚度至少應為5cm;和

(2)舌狀漂白物質占土層體積的15%—85%。

3.雛形層(Cambic horizon)

風化-成土過程中形成的無或基本上無物質澱積,未發生明顯粘化,帶棕、紅棕、紅、黃或紫等顏色,且有土壤結構發育B層。它具有以下一些條件:

(1)除具乾旱土壤水分狀況或寒性、寒凍溫度的土壤,其厚度至少5cm外;其餘應≥10cm,且其底部至少在土表以下25cm處;和

(2)具有極細砂、壤質極細砂或更細的質地;和

(3)有土壤結構發育並至少占土層體積的50%,保持岩石或沉積物構造的體積<50%;或

(4)與下層相比,彩度更高,色調更紅或更黃;或

(5)若成土母質含有碳酸鹽,則碳酸鹽有下移跡象;和

(6)不符合黏化層、灰化澱積層、鐵鋁層和低活性富鐵層和的條件。

4.鐵鋁層(Ferralic horizon)

由高度富鐵鋁化作用形成的土層。它具有以下條件:

(1)厚度≥30cm;和

(2)具有砂壤或更細的質地,黏粒含量≥80g/kg;和

(3)陽離子交換量(CEC7)<16cmol(+)/kg黏粒和實際陽離子交換量(ECEC)<12cmol(+)/kg黏粒 ;和

(4)50—200µm粒級可風化礦物<10%,或細土全K含量<8g/kg(KO<10g/kg);和

(5)保持岩石構造的體積<5%,或在含可風化礦物的岩屑上有二三氧化物包膜。

5.低活性富鐵層(LAC-ferric horizon)

由中度富鐵鋁化作用形成的具低活性粘粒和富含游離鐵的土層。全稱為低活性黏粒-富鐵層。它具有以下條件:

(1)厚度≥30cm;和

(2)具有極細砂、壤質極細砂或更細的質地;和

(3)色調為5YR或更紅;或細土DCB浸提游離鐵含量≥14g/kg(游離FeO≥20g/kg),或游離鐵占全鐵的40%或更多;和

(4)其部分亞層(厚度≥10cm)CEC7<24cmol(+)/kg黏粒;和

(5)不符合鐵鋁層的條件。

6.聚鐵網紋層(Plinthic horizon)

由鐵、黏粒與石英等混合併分凝成多角狀或網狀紅色或暗紅色的富鐵、貧腐殖質聚鐵網紋體(Plinthite)組成的土層。聚鐵網紋層具有以下全部條件:

(1)厚度≥15cm;和

(2)聚鐵網紋體按體積計≥10%(紅色網紋的數量);和

(3)土壤遭剝蝕後裸露於地表,經日曬和反覆乾濕交替作用則硬化成不可逆的鐵石硬磐或不規則形集體。

7灰化澱積層(Spodic horizon)

由螯合淋溶作用形成的一種澱積層。在《首次方案》中我們曾ST制原先的焦磷酸鹽浸提鐵、鋁與粘粒含量之比和焦磷酸鹽浸提鐵、鋁與檸檬酸-連而亞硫酸鹽浸提鐵、鋁之比等指標。實踐表明原指標偏高,並不完全適用於我國的灰土情況(高以信、過興度等,1996)。因此,《修訂方案》採用了ST制是新指標(Soil Survey Staff,1992)但把灰化澱積層與灰化澱積物質的概念和指標和二為一,仍只設灰化澱積層。它具有以下兩個條件:

(1)厚度≥2.5cm,一般位於漂白層之下;和

(2)由≥85%(按體積計)的灰化澱積物質(Spodic materials)組成。其指標為:

a.水提(1:1)pH≤5.9,有機碳≥6g/kg;和

b.潤態顏色為:

(a)色調5YR或更紅;或

(b)色調7.5YR,明度≤5,彩度≤4;或

(c)色調為10YR或N,明度和彩度≤2;或

(d)芒塞爾顏色值為10YR 3/1;或

8耕作澱積層(Agric horizon)

旱地土壤中受耕種影響而形成的一種澱積層。位於緊接耕作層之下,其前身一般是原來的其他診斷表下層。它具有以下一個以上條件:

(1)厚度≥10cm;和

(2)在大形態上,空隙壁和結構體表面澱積有顏色較暗、厚度≥0.5mm的腐殖質-粘粒膠膜或腐殖質-粉砂-粘粒膠膜,其明度和彩度均低於周圍土壤基質;數量應占該層體積的5%或更多;或者在微形態上,這些膠膜應占薄片的1%或更多;或

(3)在艷色土壤中,此層顏色與未受耕作影響的下墊土層相比,明度增加,彩度降低,色調不變或便黃;或

(4)在酸性土壤中,此層pH值和鹽基飽和度高於或明顯高於未受耕作淋淀影響的下墊土層;或

(5)在肥熟土中,此層0.5mol/L NaHCO浸提有效磷明顯高於下墊土層,並≥18mg/kg(有效PO≥40mg/kg)

9.水耕氧化還原層(Hydragric horizon)

水耕條件下鐵錳自水耕表層或有其下墊土層的上部亞層還原淋溶,或兼有由下面具潛育特徵或潛育現象的土層還原上移;並在一定深度中氧化澱積的土層。它具有以下一些條件:

(1)上界位於水耕表層底部,厚度≥20cm;和

(2)有下列一個或一個以上氧化還原形態特徵:a. 鐵錳氧化澱積分異不明顯,以銹紋繡斑為主,或 b. 有地表水(人為水分飽和)引起的鐵錳氧化鐵分凝物外,尚有較明顯至明顯的氧化錳分凝物(黑色的斑點、斑快、豆渣狀聚集體、凝團、結核);或c.有地表水和地下水引起的鐵錳氧化澱積分異,自上至下的順序為鐵澱積亞層、錳澱積亞層、錳澱積和鐵澱積亞層;或d.緊接水耕表層之下有一灰色的鐵滲淋亞層,但不符合漂白的條件;其離鐵基質(Iron-depleted matrix)

(3)除鐵滲淋亞層外,游離鐵含量至少為耕作層的1.5倍;和

(4)土壤結構體表面和孔道壁有厚度≥0.5mm的灰色腐殖質-粉砂-粘粒膠膜;和

(5)有發育明顯的棱拄狀和/或角塊狀結構。

10.黏化層(Argic horizon)

黏粒含量明顯高於上覆土層的表下層。其質地分異可以由表層黏粒分散後隨懸浮液向下遷移並澱積於一定深度中而形成的黏粒澱積層,也可以由原土層中原生礦物發生土內風化作用就地形成黏粒並聚集而形成的次生黏化層(Secondary clayific horizon)。若表層遭受侵蝕,此層可位於地表或接近地表 。它具有以下條件:

(1)無主要是沉積成因的黏磐的、或河流沖積物中黏土層的、或由表層黏粒隨徑流水移失等而造成B層黏粒含量相對增高的特徵;和

(2)由於黏粒的淋溶澱積:

a.在大形態上,孔隙壁和結構體表面有厚度>0.5mm的黏粒膠膜(在野外應仔細觀察,確認系澱積黏粒膠膜,而非具發亮光澤的滑擦面或其他。)而且其數量應占該層結構面和孔隙壁的5%或更多;或

b.在黏化層與其上覆淋溶層之間不存在岩性不連續的情況下,黏化層從上界起,在30cm範圍內,總黏粒(<2μm)和細黏粒(<0.2μm)含量與上覆淋溶層相比,應高出:

(a)若上覆淋溶層任何部分的總黏粒含量<15%,則此層的絕對增量應 ≥ 3%(例如13%對10%);細黏粒與總黏粒之比一般應至少比上覆淋溶層或下墊土層多三分之一;

(b)若上覆淋溶層總黏粒含量為15% -40%,則此層的相對增量應≥20%(即 ≥ 1.2倍,例如24%對20%);細黏粒與總黏粒之比一般應至少比上覆淋溶層多三分之一;

(c)若上覆淋溶層總黏粒含量為40% -60%,則此層總黏粒的絕對增量應≥8%(例如50%對42%);

(d) 若上覆淋溶層總黏粒含量為≥ 60%,則此層的絕對增量應≥8%;或

c、在微形態上,澱積黏粒膠膜、澱積黏粒薄膜、黏粒橋接物等應至少占薄片面積的1%;

(a)在砂質疏鬆土層中,可見砂粒表面有黏粒薄膜,顆粒間或有黏粒橋接物連線,或形成黏粒填隙體;

(b)在有結構或多孔土層中,可見土壤孔隙壁有澱積黏粒膠膜,有時在結構體表面有黏粒薄膜;和

d、厚度至少為上覆土層總厚度的十分之一;若其質地為壤質或粘質,則其厚度應≥7.5cm;若其質地為砂質或壤砂質,則厚度應≥15cm;和

e、無鹼積層中的結構特徵和無鈉質特性,即不符合鹼基層的條件; 但在鹼化土中可伴有鈉質特性,稱為具鈉質特性的黏化層,簡稱鈉質黏化層(Natroargic horizon);或

(3)由於次生黏化的結果:

a、黏粒含量比上覆和下墊土層高,但一般無澱積黏粒膠膜; 土體和黏粒部分矽鋁率或矽鐵鋁率與上覆和下墊土層基本相似;和

b、比上覆或下墊土層有較高的彩度,較紅的色調,而且比較緊實;和

c、在均一的土壤基質中, 其總黏粒含量與表層之比同“黏粒澱積層”的相同;或

d、在薄片中可見較多不同蝕變程度的礦物顆粒和原生礦物的黏粒鑲邊、黏粒假晶、黏粒斑塊等風化黏粒體及其殘體,並占薄片面積的≥1%,或因受土壤擾動作用影響,他們解體後形成的各種形態纖維狀光性定向黏粒;和

e、出現深度和厚度因地而異。在具半乾潤水分狀況的土壤中多見於剖面中、上部或地表25cm以下,厚度≥10cm;在乾旱土中多位於乾旱表層以下,厚度≥5cm;若表層遭侵蝕,可出露地表;和

f、若下墊土層礫石表面全為殘酸鹽包膜,則此層有一部分礫石無碳酸鹽包膜,若下墊土層礫石僅底面有碳酸鹽結皮,則此層礫石無碳酸鹽包膜。

11.黏磐(Claypan)

一種黏粒含量與表層或上覆土層差異懸殊的黏重、緊實土層;其黏粒主要繼承母質,但也有一部分由上層黏粒在此澱積所致。 他具有以下條件:

(1) 可出現於腐殖質表層或漂白層之下,亦可見於更深部位,厚度≥10cm;和

(2) 具堅實的稜柱狀或棱塊狀結構,常伴有鐵錳膠膜和鐵錳凝團、結核;和

(3) 其總黏粒含量於腐殖質表層黏粒含量之比與黏化層的規定相同;而總黏粒含量與漂白層黏粒含量之比≥2;或

(4) 某些部分有厚度≥0.5mm的澱積黏粒膠膜;和

(5) 在薄片中,除上述鐵錳形成物外,並有大量黏粒形成物,其中主要沿水平或傾斜隙列附近分布的黏粒條帶、條塊和基質內、粗骨顆粒表面、裂隙附近的 各種形成纖維狀光性定性黏粒;黏粒澱積膠膜一般<1%(占薄片面積的百分率);若≥1%,則與粘粒條帶、條塊之比<0.3。

12.鹼積層(Alkalic horizon)

交換性鈉含量高的特殊澱積黏化層。它除具黏化層(2)項a—d的條件外,還具有以下特性:

(1)呈稜柱狀或柱狀結構;若呈塊狀結構,則應有來自淋溶層的舌狀延伸物該層,並達2.5cm或更深;和

(2)在上部40cm厚度以內的某一亞層中交換性鈉飽和度(ESP)≥30%,pH≥9.0表層土壤含鹽量<5g/kg。

13.超鹽積層 (Hypersalic horizon)

含高量易溶性鹽,但為膠結的土層。它具有以下條件:

(1)厚度≥15cm; 和

(2)含鹽量≥500g/kg; 和

(3)乾時鬆散,呈白色粒狀鹽晶或鹽斑。

14 鹽磐 (Salipan)

由以NaCL為主的易溶性鹽膠結或硬結,形成連續或不連續的磐狀土層。它具有以下條件:

(1) 厚度≥5cm; 和

(2) 含鹽量≥200g/kg; 和

(3) 成板狀或大塊狀結構;和

(4) 乾時土鑽或鐵鏟極難穿入。

15 石膏層(Gypsic horizon)

富含次生石膏的未膠結或未硬結土層。它具有以下全部條件:

(1)厚度≥15cm; 和

(2) 石膏含量至少50~500g/kg,而且肉眼可見的次生石膏按體積≥ 1%;和

(3) 此層厚度(cm)與石膏含量(g/kg)的乘積≥1500。

16 .超石膏層(Hypergypsic horizon)

土壤發生或地質沉積的富含大量石膏但交結的土層。它具有以下兩個條件:

⑴厚度≥15cm;和

⑵石膏含量至少500g/kg.

17.鈣積層 (Calcic horizon)

富含次生碳酸鹽的未膠結或未硬結土層。它具有以下一些條件:

(1) 厚度≥15cm; 和

(2) 未膠結或硬結成鈣磐;和

(3) 至少有下列之一特徵:

a、CaCO相當物為150-500g/kg,而且比下墊或上覆蓋土層至少高50g/kg;或

b、CaCO相當物為150-500g/kg,而且可辨認的次生碳酸鹽,如石塊底面懸膜、凝團、凝核、結核、假菌絲體、軟粉狀石灰、石灰斑或石灰斑點等按體積計≥5%;或

c、CaCO相當物為50-150g/kg,而且(a)細土部分粘粒(<2µm)含量<180g/kg;和(b)顆粒為砂質、砂質粗骨、粗壤質、或壤質粗骨;和(c)可辨認的次生碳酸鹽重量比下墊土層中高50g/kg或更多(絕對值);或

d、CaCO相當物為50-150g/kg,而且(a)顆粒比壤質更粘;和(b)可辨認的次生碳酸鹽重量比下墊或土壤土層中高100g/kg或更多;或按體積計≥10%。

18. 超鈣積層(Hypoercalcic horizon)

未膠結或未硬結的高量碳酸鹽聚積層。它具有易縣全部條件:

(1) 厚度≥15cm;和

(2) CaCO相當物含量至少500g/kg,而且可辨認的次生碳酸鹽,如石塊底面懸膜、凝團、凝核、軟粉狀石灰、石灰斑或石灰斑點等站土層體積的50%以上;和

(3) CaCO相當物應比下墊土層多50g/kg,或辨認的次生碳酸鹽(按體積計)應比下層多5%。

19.鈣磐(Calcipan)

由碳酸鹽膠結或硬結,形成連續或不連續的磐狀土層。它具有以下條件:

(1) 厚度,除直接澱積在堅硬的基岩上者外,一般≥10cm;和

(2) 此層厚度(cm)與CaCO相當物(g/kg)的乘積≥2000;和

(3) 乾時鐵鏟難以穿入,乾碎土塊在水中不消散。

20.磷磐(Phosphipan)

有磷酸鹽和碳酸鈣膠結或硬結,水平方向連續或不連續的磐狀土層。《首次方案》曾設有磷積層,其指標包括有磷磐。現為避免與磷質耕作澱積層混淆,以及更主要的是富磷鹽性均腐土(南海諸島的鳥糞磷礦土壤)中的林福及特徵實際上是泛土層的,故將原磷積層撤銷,分設富林特徵和臨盤。磷磐具有以下全部條件:

(1) 其上界位於土表下10cm或更深處,厚度≥10cm;和

(2) 全磷含量≥30g/kg(P2O5≥70g/kg)和CaCO相當物≥500g/kg。

其他診斷層

有的診斷層在大多數情況下有物質的遷移澱積作用而形成與土壤層之下的B層部位,但在特定情況下,由於土壤中物質隨上行水流向土壤上部移動,或由於外來物質進入土壤,會由於表層物質因環境條件改變,就地發生變化而聚積疊加於A層部位,使後者在性質上發生明顯變化,而且在分類上具有重要意義 。這裡,將這些特殊的診斷層歸入其它診斷層。但不包括診斷層表下層中由於土壤遭受剝蝕而暴露於地表的診斷層 。

本系統分類共設2個其它診斷層。

1 .鹽積層(Salic horizon)

在冷水中溶解度大於石膏的易溶性鹽富集的土層。它具有以下條件:

(1) 厚度至少為15cm;和

(2) 含鹽量為:

a.乾旱土或半乾旱地區鹽成土中,≥20g/kg;或1:1水土比提取液的電導(EC)≥30dS/m;或

b.其他地區鹽成土中,≥10g/kg;或1:1水土比提取液的電導 (EC)≥30dS/m ;和

(3)含鹽量(g/kg)與厚度(cm)的乘積≥600,或電導(dS/m)與厚度(cm)的乘積≥900。

2 .含硫層(Sulfuric horizon)

富含硫化物的礦質土壤物質或有機土壤物質排水氧化後形成的土層。它具有以下全部條件:

(1)厚度≥15cm;和

(2) 直接位於具硫化物物質診斷特性的土層之上;和

(3)氧化後有黃駕鐵礬斑塊,色調為2.5Y或更黃,彩度≥6;和

(4)水溶性硫酸鹽≥0.5g/kg,或全硫≥3g/kg;和

(5)風乾土pH(HO,1:1)<4.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