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許戫(yù),吳郡陽羨(今宜興)人,字季軼。其高祖許武,為長樂少府,祖父許荊,為桂陽太守。許戫曾擔任過司農,後來遷衛尉。東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九月,太尉劉寬被免,拜衛尉許戫為太尉(宰相)。
東漢末年,外戚、宦官的內部鬥爭十分激烈,朝政腐敗,諸侯擁兵割據,朝廷的政令已難以在全國實施。第二次“黨錮之禍”後,靈帝為從宦官手中奪回權力,於光和五年正月,大赦天下,並下詔,令公卿根據流傳的民謠檢舉為害百姓的刺史、郡守的宦官子弟或賓客。上任數月的許戫,在執行靈帝詔令的過程中,對宦官頑固勢力的抵制和反抗,缺乏充分的估計,更沒有採取強有力的措施。結果,被他們上下勾結,串通一氣,包庇私黨,陷害忠良,對真正貪贓枉法、聲名狼籍的全不敢過問,卻毫無根據地檢舉了地處邊遠小郡,清廉而頗有政績的26名官員。這些官員的部屬及所屬地區的百姓到洛陽皇宮門前為他們申訴。司徒陳耽上書說:“這次公卿的檢舉行動,大都包庇各自的私黨,正所謂是放走鴟梟那樣的惡鳥,而將鳳凰囚禁起來。”靈帝為此責備了太尉許戫、司空張濟。將被徵召問罪的官員全部封任為議郎。同年十月,許戫被免去太尉職務。許戫在相位上僅乾一年,受到多方制約,難以施展才華。罷相後離京外放,後辭官回到故鄉。
主要經歷
許戫逝世後葬宜興南門外許墓墩(今宜城鎮迎賓小區內),俗稱許將軍墓。原立廟祀,後失修廢址。《許太尉廟碑》由許邵豎立。因年久剝滅,到唐代開元年間,許氏裔孫重建,在碑陰鐫刻“談馬礪畢王田數七”8個字,人們不曉得這是什麼意思。徐延休解釋說:“談馬,言午,許也;礪畢,石卑,碑也;王田,為千里,重也;數七,是一六,乃立也。”實際上是指許碑重立4個字。
明代文學家徐賁謁許戫墓後曾題詩一首:
南郭橋邊有廢墳,鄉人傳是許將軍。
土中印出名才識,火後碑殘跡少聞。
旗卷虎牙空落水,劍埋龍氣只寒雲。
昔年我亦曾游此,弔古於今又送君。
許戫墓傍還有其夫人墓,由於年久失修,至近代只剩下一個大土墩,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城市改造時,已徹底剷平。
許戫的後代,多人考中進士,並在歷史上頗有建樹,被正史收錄列傳。如唐代太守許緒“以佐命功封真定公”,許景先為朝廷吏部侍郎“清望尤著”,許胤宗醫術高超,曾治好王太后不能說話的怪病,被譽為“醫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