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巷鄉

許巷鄉

許巷(集鎮)位於海寧市西南部,南鄰錢塘江,西鄰餘杭區。1998年,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已初步形成了以甘蔗、草莓、特種水產為特色的農業產業結構,形成了紡織品、絲織品、緊固件、皮件服裝、機械等工業特色行業。全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億元。

建置沿革

許巷之名,源自舊時有許姓在朝做官,以及街道分布似巷,故稱。解放前屬長安區袁牧鄉及寧西鄉。1950年5月,建政為許巷、袁牧、翁埠、景樹、太平5個鄉,後合建為許巷、太平2個鄉。1958年,與沈士、許村鄉合建為許村公社。1961年,原許巷、太平鄉劃出建為許巷公社。1984年1月,改建為許巷鄉。

大事記

1976年,在錢塘江北岸圍海造田的1350畝土地,1978年投入使用。1978年冬,投入27200個勞動日,疏浚運輸河道11.8公里。1984年6月13日,受嚴重澇災,全鄉14000畝農作物受災,倒塌民房73間,經濟損失225萬元;是年冬,投入107968個勞動日,修築圩堤10.96公里。1986年,許巷衛生院被省衛生廳命名為文明衛生院。1987年和1988年,共投資70萬元,在塘(橋)許(村)公路許巷段澆築水泥路面5.19公里。1988年8月8日,受7號颱風襲擊,倒塌房屋2225間,死亡2人,受災農作物22300畝,經濟損失500萬元,全鄉人民奮起救災,恢復生產,重建家園。1989年,教師瀋水林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89年冬和1990年冬,共投資374.3萬元,投入108.8個勞動日,疏浚運輸河道50.76公里。1990年,鄉衛生院長乾文楊被評為全國優秀衛生院長;鄉文化站繼1981年後第二次被省文化廳評為先進集體;1993年,投資200萬元建許巷郵電大樓,並安裝自動電話。1994~1995年,政府投資和社會集資共1000萬元,建翁埠農貿市場和新街。1995~1996年,人民政府投資和社會集資850萬元,建許巷農貿市場和新街。1997年1月,許巷有線電視開通。1998年3月,省人民政府批准重建許巷薦福寺(該寺始建於南北朝齊永明二年,即公元484年)。

【個私經濟持續發展】許巷個私企業產業結構以紡織為主。1998年,全鄉個私企業發展到3015家,實現產值9.83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0.5%,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工業園區建設進展順利】1998年10月底,位於許巷塘橋村的工業園區,經市人民政府批准興建,占地100畝,吸收對象為征地2畝以上、固定投入不少於50萬元的企業。園區的配套設施建設順利進行,小區的區位優勢得到發揮,12月份已有企業落戶小區。

【94%的企業完成轉制工作】以盤活存量、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為重點,穩步推進鄉村二級集體企業的轉制工作。1998年,轉制企業9家,轉制面達到94%。

【許巷輸變電工程被列入省重點工程】為滿足海寧市西片各鄉鎮的生產和生活用電需要,完善海寧電網布局,經浙江省計畫與經濟委員會和省重建辦及省電力局同意,建設110千伏海寧許巷輸變電工程。工程建設用地6560平方米,投資2500萬元,已被列入省重點工程。

【調整教育網點,新建教學樓動工】1998年,鄉人民政府投入教育經費80萬元。撤併了翁埠國中教學點和新富村校。建築面積2250平方米的中心國小教學樓已經動工,中心國小操場征地、平整工作已經完成。

榮譽

【一方名產——甘蔗】許巷是歷史上有名的蔗鄉。所產甘蔗具有脆、甜、汁多的特色,是當地農家一項重要的副業收入。1998年,全鄉種植甘蔗近8000畝。

【一方名村——景樹村】景樹村地處海寧市最西端,與餘杭市相鄰。全村現有14個村民小組,738戶, 3155人。自1993年起,景樹村以紡織為主的家庭工業生產迅速發展。並逐步走向聯合型、規模化。1998年,全村有家庭工業戶549戶,織機1020台,紆經車1020台,日產裝飾布6萬米,成為區域特色產業。個私業主還自籌資金到外地從事經銷活動,及時反饋信息,帶動企業生產。1998年,全村紡織業實現產值1.2億元,占經濟總量的83.04%;第三產業收入達到830萬元,比上年增長12%;上交稅金58.3萬元,比上年增長29.87%。農民人均收入達到5033元。

【1998年鄉集體榮譽錄】被評為嘉興市滬杭高速公路建設先進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