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定 價:¥135.00
作 者:許倬雲出 版 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3-1
版 次:1
頁 數:976
字 數:400000
印刷時間:2011-3-1
開 本: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63364213
包 裝:精裝
內容簡介
《從歷史看管理》是許倬雲以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的視角和路徑來闡釋現代管理學,推陳出新,揭示了有關制度、系統的演變原理,為中國現代企業管理提供了古為今用的寶貴參照。
《從歷史看領導》是許倬雲在兩次研討會上的講演記錄,主要針對企業界人士如何培養領導人才,希圖在企業界深植人文素養,可謂企業界人士的必讀書。
《從歷史看時代轉移》由六篇主題不同但又有內在聯繫的文章組成:以“時代轉移的諸種因素”開篇點題,以“重建人文價值與社會倫理”歸宗結尾,中間就“明清中國之轉變”、“近代中國的知識分子”、“台灣近百年來的變化”、“近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演變”等四個主題分別作具體論述。
《從歷史看人物》圍繞著歷史人物的成敗,一方面試圖從不同角度來評價歷史人物,另一方面也試圖在評價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標準和立場,因為不管是歷史人物的行為還是後人對他們的評價,都是由他們自己認定的生命價值決定的。
作者簡介
許倬雲,1930年生於江蘇無錫,著名歷史學家,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先後執教於台灣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美國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主要著作有《西周史》、《漢代農業》、《求古編?、《歷史大脈絡》、《萬古江河》、《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等。
目錄
《從歷史看管理》
序 管理沒有新問題
自序 學科之間的挹注互動
第一講:人類社會複雜系統與管理
第二講:中國?會基層組織的形態
第三講 中國歷史上的管理模式
第四講 管理結構的模式
第五講管理功能的配套分析
第六講 組織中的幹部
第七講 領導的方式與風格
第八講 朝代的興亡——調節功能的分析
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講演
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中心的講演
《從歷史看領導》
新版自序
原版白序
第一章 公司與領導
領袖在哪裡
假如公司是一個部落
第二章 歷史與領導
儒家與法家
人才、組織與資源
第三章 成功與失敗
成功的英雄
失敗的教訓
第四章 衝突與協調
公與私的衝突與協調
附錄
比較中國歷史上的領袖
《從歷史看時代轉移》
新版序
原版自序
時代轉移的諸種因素
明清中國之轉變
近代中國的知識分子
台灣近百年來的變化
近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演變
重建人文價值與社會倫理
《從歷史看人物》
自序 願有多高,力就有多大
第一篇 從歷史看人物
第?章 歷史上的改革者
第二章 歷史人物的成敗
第三章 創業帝王
第四章 繼統帝王
第二篇 從歷史看人生價值
第五章 人類追尋生命意義的經驗
第六章 現代人的困境與人生出路
第七章 探索中國文化的人生價值
第八章 天道與人心
第九章 歷史——人性的終極關懷
附錄 只有“全人類”和“個人”才是真實的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重建人文價值與社會倫理
一、歷史上的幾次轉折
從歷史上來看,中國文化本身經歷了幾次轉變,每次的轉變,都會面對不同的情況發生:從孔子的時代、漢朝、宋朝、明朝以至現在——這是一個曲折的過程。
溫習過去的過程,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這兩個字的定義,尤其是文化圈的定義,而不單是民族的定義。近代中國因處在列國的體系之下,必須要界定出一個民族的定義,作為國際間競爭的單位,這就好比一個不想打架的人,一頭栽進打架的群體之中,也只好開打了。於是,民族就變成中國的定義了。
民族主義是凌駕於個人之上的,背後隱含著某種團隊精神的心態。當時中國已經被欺壓了一百多年,民族主義的訴求也就愈來愈強。最後,民族主義本身變成理由,使得成員個人必須服從在民族集體下。
二、現代的崩潰
在20世紀的下半葉,列國體制的結構已有所改變。改變的方向,是走向多層次的集體(或者說是共同體)。每個層次的共同體,它約束的力量都不一樣,要求成員涉入的程度也不一樣。因此,這些共同體不是以同心圓的方式存在,而是交疊在一起。在這樣的情況下,較之單純的民族國家的訴求,多元共同體的認同便相當複雜。以下是我所認為幾個促成這種變化的重要因素:
其一,是科技。
其二,是資訊化。
其三,是多國的經濟結構。
這幾個轉變,都會對過去的共同體(國家)造成衝擊。過去由於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結構,致使個人有不同的價值觀。現在卻是因這幾項影響因素,使許多人開始對他們所熟悉的價值觀有所質疑。
再則,每個人都在快速的移動,他們的遷徙範圍、頻率與幅度都大於過去。他們面臨不同的環境,價值觀也隨之會有不同的轉變。
在這樣的狀況下,每個人都會發現:過去他們所熟悉的情景、情境都已不再那么熟悉。對不斷搬遷的人而言,過去那種確定的價值觀,能夠在沒有變動的環境與規則中照章辦事,已變成一件不可能的事。
因此,我們必須嘗試著重新去建立與過去完全?同的基本架構,也就是說,以目前的科技、工業、商業、學術等主要力量為基礎去建立新的價值觀。
這些可以構建的觀念,其實可以與過去的觀念差別不大。不過,抽檢這些觀念的程式和理由,卻必然與過去不一樣。
過去的價值觀念與行為規範,大致上是來自宗教信仰。從前在世界上幾個主要的文化體系有:
其一,印度的婆羅門教、印度教、佛教,這是所謂的印度系統。
其二,是孔孟,加上道家,這是所謂的中國系統。
其三,是猶太教、基督教,以及旁支出去的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們在大體系的架構下,其實是一致的,都是獨一尊神信仰。
先從基督教說起。猶太教和基督教的道德體系,是從神那裡來的。神是獨一無二的,在猶太教中,神是創造者,也是命名者,但並沒有提到是不是監督者。而在基督教中,神既是監督者,也是裁判者。對這兩者而言,神是唯一的,不容許有其他的東西來取代。
伊斯蘭教基本上也是同樣的體系。伊斯蘭教教義中,人的倫理道德就是來自於神;換句話說,道德的來源就是神的恩惠。因為神創造了人,使人凌駕於萬物之上,神於是對人也有相對的要求,即人必須負擔起特殊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