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姑蘇台記

游姑蘇台記

《游姑蘇台記》為中國清代文學家、吏部尚書宋犖寫的一篇遊記,屬於散文體。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游姑蘇台記

創作年代:清代

作品原文

予再蒞吳將四載(1),欲訪姑蘇如未果。丙子五月廿四日,雨後,自胥江(2)泛舟出日暉橋,觀農夫插蒔,婦子滿田塍,泥滓被體,桔槔與歌聲相答,其勞苦殊甚。

迤邐過橫塘(3),群峰翠色慾滴。未至木瀆(4)二里許,由別港過兩小橋,遂抵如下。山高尚不敵虎丘(5),望之又一荒阜耳。舍舟乘竹輿,緣山麓而東,稍見村落,竹樹森蔚,稻畦相錯如鄉。山腰小赤壁,水石頗幽,仿佛虎丘劍池。夾道稚松叢棘,薝葡(6)點綴其間如殘雪,香氣撲鼻。時正午,赤日炎歊(7),從者皆喘汗。予興愈豪,褰衣賈勇如猿踏而上。陟其巔,黃沙平衍,南北十餘丈,闊數丈,相會即胥台(8)故址也,頗訝不逮所聞。吾友汪鈍翁《記》(9)稱:“方石中穿,傳為吳王用以竿旌者”。又“矮松壽藤,類一二百年物”。今皆無有。獨見震澤(10)掀夭陷日,七十二峰出沒于晴雲皛淼(11)中。環望穹窿、靈岩、堯峰諸山(12)一一獻奇於台之左右。而霸業銷沉,美人黃土欲問夫差之遺蹟,而山中無人能言之者,不禁三嘆。

從山北下,抵留雲庵。庵小,有泉石,僧貧而無世法(13)酌泉烹茗以進。山中方采楊梅,買得一筐,眾皆飽啖,仍攜其餘返舟中。時已薄暮,飯罷,乘風容與而歸。

待行者,幼子筠(14)、孫韋金、外孫侯晸。六日前,子至方應該北上(15),不得與同游。賦詩紀事,悵然者久之。

作品注釋

(1)再蒞吳將四載:宋犖於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曾任江蘇布政使,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六月由江西巡撫調任江蘇巡撫,任職地點皆在蘇州,故說“再蒞吳”。至作此文時的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五月,將近四年。

(2)胥江:蘇州胥門外的一條河。

(3)橫塘:《姑蘇志》卷一八《鄉都》:“吳縣……鎮五。……橫塘,去縣西南十三里有櫃塘橋,風景特勝。”

(4)木瀆:鎮名,在江蘇吳縣西南。

(5)虎丘:山名,在江蘇吳縣西北七里。上有虎丘塔、劍池、千人石、真娘墓等古蹟。

(6)薝(zhān詹)葡:梔子花。

(7)炎歊(xiāo消):熱氣。

(8)胥台:即姑蘇台,在姑蘇山上。相會為吳王闔閭所築。

(9)汪鈍翁:汪琬。《記》指《姑蘇台記》,其中說:“台址皮面平衍,有方石中穿,俗謂吳王用以竿旌者。其旁石壁直下數十尺,矮松壽藤相盤絡,類一二百年物。壁上流泉數處,匯為池,其泉清泓可鑑。池畔皆石坡,土人呼為‘小赤壁’。”

(10)震澤:即太湖。

(11)七十二峰:太湖中有七十二座山峰。皛淼(xiàomiǎo):形容湖水深遠廣闊。

(12)穹窿:山甸,在蘇州西南。靈岩:山名,在吳縣木瀆鎮西北。吳王夫差作館娃宮於此,以安置西施,今靈岩寺即其故址。另有響屟廊、吳王井、西施洞、琴台等古蹟。高峰、堯峰:均為蘇州西南郊太湖畔山峰名。

(13)世法:世俗的禮法。無世法即不能依世俗禮法予以盛大的招待。

(14)幼子筠:宋筠,字蘭揮,康熙年間(1662-1722)進士,著有《綠波園詩集》。

(15)子至:兒子宋至,字山言,康熙年間(1662-1722)進士,官編修,著有《葦蕭草堂詩》。他這一年往北京應順天府鄉試,只中副榜。

作品譯文

我再次到蘇州任職將近四年了,一直想去探訪姑蘇台卻沒有結果。丙子五月二十四日,雨後,我們乘小船從胥江出了日暉橋,看到農夫在插稻秧,田間的畦埂上到處是婦女兒童,農夫滿身都是泥沙,桔槔汲水的轉動聲與歌聲相互應和,他們的勞作特別辛苦。小船緩緩地過了橫塘,我們看到兩岸群山郁郁青青,一片濃綠。不到木瀆兩里左右,我們由別的水港過了兩座小橋,就到了姑蘇台下了。

姑蘇台山還抵不上虎丘山高,遠遠望去,僅僅是一座荒涼的小土丘罷了。我們下船乘上了竹轎,沿著山腳向東走,漸漸地看見了村落,只見竹樹茂盛,稻田相互交錯猶如錦繡。山腰上的小赤壁,水石頗為幽靜,仿佛是虎丘、劍池。道路兩旁生長著矮松和荊棘,梔子花點綴在這些植物之間,就好像星星點點的殘雪,香氣撲鼻而來。當時已經正午了,赤日炎炎,熱氣蒸騰,跟隨的人都氣喘流汗。我興致更加高漲,撩起衣襟,鼓足勇氣,如猿猱跳躍似地輕鬆而上。登上山頂,(只見是)黃沙平坦寬廣,南北有十丈多,東西幾丈闊,相傳這裡就是姑蘇台舊址,我很驚訝它不及平時聽說的那么宏偉。

我的朋友汪鈍翁在《記》中寫到:“方石在中間穿孔,相傳是吳王用以插旗桿掛旗幟的東西。”又記載“矮松壽藤,好像是一二百年的植物”。現在都沒有了。只看見那太湖波濤翻湧,似有掀開天空吞陷太陽的氣勢,七十二座山峰在這廣闊的湖水與天空之間忽隱忽現,環望穹隆、靈岩、堯峰等高山,它們一一在胥台左右顯現出它們的奇特。而吳王夫差當年企圖稱霸的事業消散埋沒終成泡影,絕代美人西施也掩埋於黃土之下,想探問吳王夫差的遺蹟,但山中沒有能說清楚的人,不禁再三感嘆。

從山北下來,到了留雲庵,庵小,有泉水,和尚貧寒不能依世俗禮法予以盛大的招待,他們汲取泉水煮茶來進獻給客人。山中剛采的楊梅,我們買了一筐,大家都飽吃一頓,還帶著剩餘的回到了船中。當時已近黃昏,吃飯以後,乘著風坐著小船而回。

陪侍探訪的,有幼子宋筠、孫子宋韋金,外孫侯晸。六天前,兒子宋至正好北上應試去了,不能與我們一起遊覽。我賦詩紀事,惆悵了很久。

作者簡介

宋犖,清代文學家,字牧仲,號漫堂,又號西陂。康熙年間(1662-1722)累擢江蘇巡府,以清節著稱,官至吏部尚書,能詩善畫,詩與王士禎齊名。著有《西陂類稿》、《滄浪小志》、《綿津山人詩集》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