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記遺言
某女同志渡江遇敵負傷,臨歿①,同輩皆哭。乃張目曰:革命流血不流淚,言訖而絕②。余聞而壯其言,詩以志之。
革命流血不流淚,
生死尋常無怨尤。
碧血長江流不盡③,
一言九鼎重千秋④。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①臨歿:臨犧牲。歿,死。
②言訖而絕:說完就死了。訖,完結,終了。
③碧血:即血化為碧(玉)。典出《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詩中指烈士的鮮血。
④九鼎:即禹鼎,相傳夏禹曾鑄九鼎,象徵九洲。為夏、商、周三代的傳國之寶。一言九鼎,比喻烈士的話有價值、有分量,一句話重於九鼎。
Her Last Words
The poet's original note: A woman comrade was wounded in an encounter with the enemy while crossing a river. As death approached, her companions all wept. She opened her eyes and said, "For the Revolution, blood, not tears, is shed." With these words she passed away. When I heard about it, I was moved by the heroism of her words. Hence this poem in memory of this comrade.
"For the Revolution, blood, not tears, is shed!"
(So the dying heroine, gasping, said.)
Or live or die, all is quite commonplace!
Complaint, regret, there is never a trace.
so much loyal blood has been in flood,
That not even the Yangtse course can hold.
And her one sentence truly bears the weight
Of the Nine Tripods (1) —(symbol of power of state),
And will last ages, til Time itself grows old!
(1)As an old Chinese legend has it, the Great Yu collected all the copper from the Nine States of China and cast it into nine tripods, symbolizing the Nine States.
寫作背景
為了貫徹中共中央新四軍向北發展向敵後發展的方針,由陳毅任總指揮的江南新四軍主力與1940年6月中旬以後開始渡江,向江蘇北部移師。民運隊隊員李珉從昏迷中醒來看到同志們流淚痛哭時,堅定的對同志們說:“革命流血不流淚。”烈士對革命無比忠誠的高貴品質和不懼流血犧牲的堅毅性格,深深地教育了在場地同志們。陳毅聽說了烈士的事跡,尤其是烈士的死前壯言後,也大受感動,揮筆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七言絕句。
作品鑑賞
這首七絕是緣事感懷之作。它是以詩的形式為一個獻身抗戰事業的普通女戰士,同時也是借言起興,表達作者自己“革命重堅定”、“永矢貫初衷”的信念。
作者深為李珉臨犧牲前的錚錚遺言所動,因而即以“革命流血不流淚”為詩的開篇。新四軍戰地服務團的成員,大多是抗戰初期參加革命的年青人,他們在新四軍這所偉大的革命熔爐里、在革命戰爭的烈火中鍛鍊成長,成為對革命事業無比忠誠的堅強戰士,李珉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這句臨終遺言,充分地表明了她不是在困難和死亡面前畏懼害怕、以淚洗面的弱女子,而是無所畏懼、堅如鋼鐵的英雄兒女。革命戰士是用革命信念武裝起來的,為了革命的勝利,流血犧牲也在所不辭。而陳毅同志之所以深為烈士的這句遺言所感動,聞而壯其言,也正因為他與烈士有著共同的革命信念,有著共同的生死觀。從走上革命道路之日起,陳毅就抱定了為革命,取義成仁、獻出一切的堅定決心。他投身革命即為家,1936年冬被圍於梅山慮不得脫、面臨斷頭危險之時,也曾無所畏懼地留下遺言相告於後者諸君:“此頭當向國門懸。”(《梅嶺三章》)在同期所寫的《無題》詩中,也曾以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寫下了與李珉同志遺言同樣雄壯的詩句:“生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嘆沉陸。魂兮歸來大地紅,小住人間三十六。”古語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乾》)由陳毅自己的詩詞也就不難理解他為什麼對革命流血不流淚這句烈士遺言感懷至深了。這是已故烈士的壯氣,也是一個十幾年為革命槍林彈雨出生入死的革命老戰士的真實心聲。
第二句,“生死尋常無怨尤”,承上而來,進一步寫烈士視死如歸的大無畏革命精神。革命,尤其是在戰爭年代投身革命,就意味著流血犧牲。革命戰士既已投身革命,就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了;既不抱私心參加革命,為革命而獻身也就無所怨尤了。在面臨危急或死亡的關頭計較利害,怨天尤人,從來不是一個革命者的作為。相反,在真正的革命者看來,為祖國為人民而獻身,正是死得其所,死的光榮。陳毅自己就如此。在1944年9月所寫的《哭彭雪楓同志》中,他也寫下了“吾人事革命,死生本尋常”的詩句。在革命處於困難的境地時,他總勉勵戰友們莫怨嗟、心不灰;在自己遭遇生命危險之時,他總是從容坦然地做好犧牲的準備,並且堅信自己的血不會白流,自己的鮮血一定能夠澆開人間的自由花;而當自己患難與共的戰友先他離去後,他還常常悲痛欲絕地感嘆“我惜身後死”(《哭彭雪楓同志》),恨不能與戰友一同為革命、為人民血染沙場。所以,這句與前一句一樣,都是在盛讚烈士的英雄事跡,也是在傾吐自己的偉大情懷。
“人生自古誰無死?”然而死與死卻大有不同。有的人庸庸碌碌而死,甚或醉生夢死,這樣的死輕如鴻毛,死了就是死了,不會在人們心靈中留下任何雪泥鴻爪。而李珉同志像千千萬萬革命烈士一樣,是為民族的解放、革命事業的勝利而死的,這樣的死重如泰山,他們雖死猶生,將會永遠活在人們的記憶中。所以,詩的前兩句在著重讚美了李珉烈士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之後,後兩句則著重寫烈士的革命精神不死,它那不可磨滅的思想光輝將永遠激勵著革命後來人。第三句,“碧血長江流不盡”,是說革命烈士的鮮血像長江流水一樣,與世長存。碧血即血化為碧或萇弘碧血,典出《莊子·外物篇》。萇弘為春秋時周景王、敬王大臣劉文公的大夫,劉文公同晉國范氏結為婚姻,晉宗室爭權時,劉幫助范氏,范氏的政敵來報復,萇弘被殺死。又據說,他被流放到蜀地,自感因忠受貶,剮腸而死。蜀人用匣子將他的血藏起,三年化凝成碧玉。故後人常用碧血或以丹心並舉,稱頌為國死難的人。如元代鄭元《張御史死節歌》中就有“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猶須化碧血。”的詩句。這一句既化用了萇弘碧血典故,也化用了杜甫《登高》詩“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句意,既褒譽了李珉烈士為國死難的英勇,表明她的英名和壯言將像長江流水一樣與世長存,同時流不盡三字也隱含著一個先烈倒下了,會有千千萬萬的革命者跟上來,革命者的鮮血不會流盡之意。也正為這樣,所以革命先烈的鮮血就不會無價值的白白流淌,革命最終一定會取得勝利。
詩的尾句,“一言九鼎重千秋”,緊承第三句,讚頌李珉烈士的遺言字字千鈞,一言重過九鼎。《史記·平原君列傳》里記載有毛遂自薦,跟隨平原君出使楚國,完成使命的故事。回到趙國之後平原君說:“毛先生以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這段話後來被概括為一言九鼎,形容言語非常有價值、有份量,一句話重於九鼎。以一言九鼎評價李珉烈士革命流血不流淚的遺言恰切之至。就像九鼎是國之重器、國家的象徵,應代代相傳一樣,這樣的遺言也是千秋萬代火召明流芳的,它將永遠激勵著世世代代的革命後來人,踏著烈士的足跡,稟承烈士的遺志,奮勇前行。
這首絕句題為《記遺言》,故全詩以記遺言始,以評遺言終,首尾照應,詩意融貫。兩則典故的恰切運用,自然而又深沉地表現出烈士的事跡流芳百世,烈士的遺言光照千秋這層意蘊。全詩是寫烈士,記烈士遺言,同時也是寫自己,抒自己的情懷。它讓讀者從中讀出了一個真正的革命者壯懷激烈、無私無我的生死觀,是一曲澎湃著革命英雄主義激情的讚歌。
作者簡介
陳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樂至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新中國第一任上海市長,歷任國務院副總理兼任外交部部長等職。陳毅兼資文武,博學多才。有多種軍事、政治論著和詩詞著作,編為《陳毅軍事文選》、《陳毅詩詞選集》和《陳毅詩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