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子

言子

言子(前506—前443年),名偃,字子游,又稱叔氏,常熟人。春秋時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後人所以稱他為“言子”, 是出於對他的尊敬。言偃出生於吳地,成年後到魯國就學於孔子,從言偃比孔子年輕四十五歲來看,他當是孔子晚年的學生。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言偃即為七十二賢人之一。 擅文學(指歷史文獻),曾任魯國武城宰,闡揚孔子學說,用禮樂教育士民,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為孔子所稱讚。

基本信息

言偃別稱

位於常熟市城區學前街25號 位於常熟市城區學前街25號

孔子授徒,設有德行、政事、言語、文學等“專業”。這些“專業”中有優秀學生十名,後人稱為“十哲”他們分別為:德 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 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因言偃名列第九,故後人又稱為“十哲人中第九人”。又因言偃為孔子學生中唯一的南方人,所以又被稱為“北學中國,南方一人”和 “南方夫子”。

言偃求學-禮

言子墓——南方夫子 言子墓——南方夫子

言偃到孔子處就學,主要學習“禮”。

這是周朝一種道德規範和等級關係具體表現的一門學問。它的使用範圍非常廣泛,當時的人評論一件事是否正確,總是以“禮也”、“非禮”來劃分。據《論語》、《禮記》等書記載,言偃在孔子處學習十分勤奮,遇到疑難問題常向孔子請教;孔子也視言偃為他所滿意的及門弟子之一,曾向言偃描繪過他心中的理想社會的美境。一次,言偃陪孔子參加臘祭(十二月時獵禽獸歲終祭先祖的一種活動),祭祀儀式結束後,兩人走到宗廟外面高大的建築物旁邊,孔子仰天長嘆。言偃覺得十分奇怪,就問道:老師為什麼嘆氣?孔子說:我沒有趕上大道實行的時代和三代(夏、商、周)英明人主當政的時代,可心裡總是很嚮往啊!接著他滔滔不絕地向言偃描述了“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的大同社會的景象。這在言偃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後來在魯國當武城宰相時,遵照師訓,以禮樂教化人民,做出了成績。一次,孔子來到武城,聽到了城內處處有弦歌之聲,於是微笑著對迎接他的言偃說:“殺雞焉用牛刀?”意為治理這個地方還用得著小題大做,以禮樂來教育嗎。言偃恭敬地回答說:以前老師曾教導我,做官的學習了就會有仁愛之心,老百姓學習了就容易聽指揮,聽使喚,教育總是有用的啊!言偃的回答使孔子十分滿意。孔子對隨同他一起來的學生說,言偃的話是正確的,我剛才那話不過是與他開個玩笑罷了。這說明 言偃對孔子的思想,不僅能深刻理解,而且做到了身體力行。接著,孔子又問言偃道:你在這裡得到什麼人才沒有?言偃回答說: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走路不抄小道,不是公事從不到我屋裡來。言下之意是此人行為端正,不對上司拍馬奉承,是可以重用的一個人才。這說明 言偃很能識別人才,當了官以後,不專喜聽恭維話。

在工作中,言偃比較注意方法,講究效率。善於處理好、上下左右的關係。他說:對待君主過於煩瑣,就會招致侮辱:對待朋友過於煩瑣,就反而會被疏遠。言偃做事相當謹慎,他的同學子貢評論

言子墓 言子墓

他說:做一件事之前先深思熟慮,所以行動就不出差錯。他的老師孔子則評論他:希望有才能就學習,希望有知識就多問,希望有滿意的結果就多思考,希望人家幫助就要有準備,這四點,言偃都做到了。 這都說明,言偃不僅是在文學上出類拔萃,而且是個很有政治才能和領導水平的治國之才。

言子墓

言子 言子
文開吳會(康熙字) 文開吳會(康熙字)
御碑亭 御碑亭

言子墓位於虞山東嶺,與仲雍墓相鄰。墓地範圍較大,氣勢雄偉。始建年代已失考。據言氏譜牒記載,西漢武帝時,17世裔孫言成大始修祖墓,後漸荒蕪。至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常熟縣令王爚明令對墓道進行保護。明弘治十年(1497年),知縣楊子器重修,樹碑立石。嘉靖二十七年(1543年),巡按御史陳九德復立碑植樹(以上兩石均佚)。崇禎九年(1636年),蘇松巡按御史路振飛重修,立“先賢子游言公墓”石碑一通。清康熙間,江蘇參議王糹需重修墓道。雍正間江蘇布政使鄂爾泰建石坊,額題“南方夫子”(今言墓第三座石坊,位於羅城前)。坊為三間沖天式,高4?65米,通寬9?68米。雍正六年(1728年),由蘇松常道王澄慧築圍牆。乾隆首次南巡(乾隆十六年,1751年),裔孫迎駕蘇州,得御書“道啟東南”四字,遂建石坊(今墓道第二座石坊)。是坊為花崗石沖天式,高4?71米,通寬1005米。石坊中間正面鐫刻“道啟東南”四字,背面鐫刻“靈萃勾吳”四字,由裔孫言汝泗於乾隆二十三年建。又於報功亭舊址立饗堂,墓前左右建諭祭文碑亭各一座,左為乾隆十六年遣經筵講官刑部侍郎錢陳群主祭立石,右為乾隆二十二年遣副都統散秩大臣懋烈伯、李景主祭立石。並疏浚“影娥川”,架“文學橋”以登墓道。乾隆三十二年,由翰林院世襲五經博士言汝洙等奉敕建言子墓道坊(今言墓第一座石坊,位於北門大街,與仲雍墓門坊並列)。是坊為花崗石三間沖天式,高7?8米,通寬11?15米,正中匾額鐫刻“言子墓道”,兩旁石柱鐫刻楹聯一副,上聯為“舊廬墨井文孫守”,下聯為“高壠虞峰古樹森”。乾隆三十五年,在半山甬道中間,建重檐歇山頂石亭一座,正中懸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第五次南巡時御書“文開吳會”匾額,後人稱為御書亭。同治間兩江總督曾國藩及光緒間江蘇巡撫聶緝槼再修。建國後屢修。今存其墓坐西面東,居高臨下,氣勢宏壯,歷代所建墓上建築,基本保存完整。墓冢封土直徑約3?5米,高1?6米,外設羅城、拜台及圍牆,內豎墓碑2通。墓道直抵山腳,長達142米。墓周圍尚有“龍頭石”、“言子饗堂”(今為林場墨香茶室)、“墨池”、“石墨”、“先賢吳公修建祠墓記略”、“重修先賢言子林墓記”石刻等古蹟。1956年10月及1982年3月兩次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