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顱

以小兒囟門應合不合,反而寬大,顱縫裂解為主要特徵的病證。多見於6個月~7歲的小兒。

解顱

解顱多由小兒先天不足,腎氣虛弱,不能生髓養骨,骨之生長受阻,或脾骨虛弱、運化失常,清陽不升等引起。常見證型有:①腎精虧損型解顱。證見囟門不合,頭顱增大 ,頭皮光急,神情呆滯,面色?白,白睛多而目無光采,身體瘦弱,舌淡苔少,脈細弱。治宜補腎益精,方用補腎地黃丸等。②肝腎陰虛型解顱。證見前囟寬大,顱縫裂解,目珠下垂,手足心熱,煩躁不安,脈細數。治宜平肝益腎,方用知柏地黃丸等。③脾腎兩虛型解顱。證見顱縫裂開不合,白睛多而目無神采。頭皮光亮,身體羸瘦,納呆便溏,神情呆滯,肢冷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細。治宜溫補脾腎,方用附子理中湯等。

解顱

病證名。出《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侯.解顱侯》。又名囟開不合、囟解。相當於西醫學所指的先天或後天性腦積水。是指小兒到一定年齡,囟門應合而不合,頭縫開解以致囟門較正常為大,或可見囟門部稍稍隆起。正常小兒的顱骨縫,大都在出生六個月間時,開始骨化,後囟在二至四個月時閉合,前囟在一歲至一歲半時閉合。如延遲不合,多由父母精血不足,以致小兒先天腎氣虛弱,不能充養腦髓而成。其病機有虛有實,病之本在腎,治宜培補氣血,滋腎充髓。用《醫宗金鑒》扶元散內服;或用六味地黃丸久服。外用封囟散,以豬膽汁調勻,攤紗布上貼於囟門。針灸:取腎俞、氣海、大杼、三陰交、復溜、足三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