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解夢機是一個帶著16個電極的“薄帽子”,這16個電極,分布在這名男子的額頭、頭頂、後腦勺、兩側太陽穴等部位的附近,分別要採集來自他大腦額葉、頂葉、枕葉、顳葉等腦區的腦電波。
研究人員在電腦上打開了一個系統,點擊“開始測試”。電腦螢幕上,一個對話框中出現了16條顏色不一的波形圖。
不過,研究人員的目標並不是這16組波動、流淌的曲線。在流淌著的波形圖旁,另一個對話框中的數據,才是他們真正的目的。研究人員想從這些數據中,讀出男子睡眠中的狀態。包括他有沒有做夢、做了什麼類型的夢、能用什麼方式去干預他的夢。
工作
對話框被分成了5段,對應著“試睡期”、“淺睡期”、“中睡期”、“快速眼動期”和“深睡期”。它們正好組成了人體一個完整的睡眠周期。
當人體處於比較平靜的狀態時,就會出現平緩的阿爾法波。在“試睡期”,人會產生想睡覺的感覺,這時腦電波以a波為主,有一些散在的、比阿爾法波還要慢的德爾塔波。到了“深睡期”的時候,德爾塔波就會占主導。
其中,“快速眼動期”最讓研究人員感興趣。
因為隨著睡眠深度的加深,腦電波的節律會變慢,同時肌肉的張力也會變得越來越小、體溫也會下降。但在“快速眼動期”,眼睛會一秒鐘一次的跳動,腦電圖會一下子從德爾塔波等慢波,跳到“試睡期”,甚至接近清醒的時候。但此時,肌肉的張力和體溫卻和“深睡期”相差無幾。
在“快速眼動期”,90%以上的情況都會做夢。如果把睡眠中的人叫醒,大多數人都能記住夢境,內容往往與生活事件無關,伴隨著恐懼等大的情緒變化。而在“中睡期”和“深睡期”,要是做了夢,大多也記不住;即使能回憶起來,內容也和白天的生活事件相關。
在實驗間裡,只要被測男子進入了“中睡期”,研究人員就會通過系統,開始向他發出“啪-啪”的聲音。這兩個“啪”聲的聲調、音量完全一樣,時間間隔大約在半秒鐘。
原理
在後腦勺對應的位置,是大腦的枕葉所在,視覺皮層就主要分布在那裡。如果熟睡中的人,視覺皮層表現出了興奮,表明他正在做一個以視覺為主的夢。由於在白天,人們的五官中,視覺獲取的信息最為主要,高達70%—80%,因此,以視覺為主的夢境十分常見,比如,遇見了一個久未謀面的昔日戀人。
如果分布在大腦側方顳葉的聽覺皮層興奮了,就說明夢主要與聽覺有關。在對應著頭頂的頂葉和前額的額葉之間,是一個中央區,它是負責運動感覺的神經所在。在睡眠中,運動系統如果受到了抑制,長時間地保持一個姿勢、身體的一部分被壓住等,就會將信息傳遞到這裡,做出與運動有關的噩夢。
比如,人們會夢到自己被追趕,於是,拚命地往前跑;或者不知道什麼原因,莫名其妙地就從高處墜落。其實,如果調整一下姿勢,噩夢可能就會改變。
研發者
這是一個“睡眠與夢的監測和干預系統”,由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沈政和兩名合作者研發。